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我穿越在温州 > 第33章 乐清风云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瓯江支流的水,顺着灌溉渠蜿蜒流过柳市的稻田,在初秋的阳光下,将成片的稻穗染成耀眼的金黄。3318人的柳市部落,像一颗镶嵌在乐清平原上的明珠,靠着两条常年不涸的河流与肥沃的黑土,把这片曾经的荒滩,种成了整个乐清最富庶的粮仓。

阿荞蹲在田埂上,指尖划过饱满的稻穗,谷粒上的细芒蹭得指腹发痒。她是柳市负责农作的女管事,从十五岁跟着部落里的老人学耕种,到如今能凭经验判断每块田的收成,手上的老茧比男人的还厚。“今年的稻子长得好,一亩地能多收两斗粮。”她对着身边记录收成的少年说,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欣慰。少年叫阿禾,去年被北白象部落送来学习柳市的耕种技术,此刻正拿着木简,一笔一划地记着数字,笔尖的炭灰落在田埂上,很快被风吹散。

柳市的稻田从不愁灌溉。部落的先辈们沿着河流修了三条主渠,再分支出数十条支渠,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整个部落的土地。每年春耕时,男人们会加固渠堤,女人们则带着孩子清理渠底的淤泥,连七八岁的小孩都知道,要把渠边的杂草拔干净,不能让草根堵了水流。到了夏末,稻穗开始灌浆,部落里会专门安排人守在渠口,根据每块田的干湿情况调节水量,确保每一株稻子都能喝到足够的水。

这样精心的照料,让柳市的粮食产量远超乐清其他部落。去年秋收,柳市单是储存的稻谷,就堆满了二十座用夯土和茅草搭建的粮仓,还有一部分被磨成米,装在陶罐里,分给部落里的老人和孩子。而北白象部落虽然比柳市小,只有1607人,但靠着与柳市相邻的地理优势,学走了大半耕种技术,粮食产量也颇为可观——柳市与北白象的粮食加起来,占了整个乐清地区的七成,这既是两支部落的底气,也是悬在头顶的利剑。

“阿荞管事,北边的风好像紧了。”阿禾放下木简,抬头望向东北方。那里是乐清平原与山地的交界处,八大部落就盘踞在山脚下的村落里。每年这个时候,八大部落的人就会像嗅到血腥味的狼,开始在两部落的边界徘徊,等着秋收后动手抢粮。

阿荞的脸色沉了沉,顺着阿禾的目光望去,远处的山影模糊在云层下,看不出任何动静,却让人心里发紧。“通知下去,今年的秋收要加快速度,让青壮年们白天收割,晚上轮流守在粮仓和边界,老人们在家帮忙脱粒、晒粮,孩子们也别闲着,多盯着北边的动静,一有异常就立刻报信。”

阿禾点点头,转身快步跑向部落中心的石屋。阿荞则继续沿着田埂往前走,脚下的泥土还带着稻穗的香气,可她的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她还记得三年前的秋天,八大部落的人突然闯进柳市的西稻田,当时稻子刚收割了一半,堆在田边的谷堆还没来得及运走,就被他们用石斧劈开麻袋,把稻谷往兽皮袋里装。部落的武士们冲上去阻拦,却因为武器不如人,被打得头破血流,有三个年轻的武士,为了保护粮仓,被八大部落的人用石矛刺穿了胸膛,尸体就扔在稻田里,鲜血染红了刚割完的稻茬。

从那以后,柳市和北白象就达成了默契:每年秋收前,两部落会互相派武士支援,在边界搭建临时的木栅栏,还会把锋利的石片埋在栅栏外的土里,作为防御。可就算这样,也只能减少损失,没法彻底挡住八大部落的抢粮队——他们熟悉山地与平原的地形,总能找到防御的漏洞,有时候甚至会在夜里偷袭,趁着守夜的武士犯困,偷偷摸进部落,抢走几袋粮食再跑。

“阿荞姐,北白象的人来了!”一个孩子的声音从远处传来。阿荞回过神,只见十几个穿着粗布短衫的人朝着稻田走来,为首的是北白象的武士首领阿石,他的肩上扛着一把磨得发亮的石斧,脸上带着焦急的神色。

“阿石,是不是北边有动静了?”阿荞迎上去,心里的不安更甚。

阿石点点头,喘了口气说:“我们部落的侦查兵在边界看到了翁垟部落的人,大概有五十多个,都拿着石矛和石斧,在我们的东稻田附近徘徊,看样子是在踩点。”

阿荞的心沉到了谷底。翁垟部落是八大部落里人数较多的一支,有569人,武士的战斗力也强,他们先来踩点,意味着其他七个部落很快也会行动。“我知道了,我这就去通知我们的首领,让两部落的武士尽快在边界汇合。”她说着,快步朝着部落中心的石屋走去,田埂上的稻穗被风吹得摇晃,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