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很快就到了,冠豸山被白雪覆盖,丹霞岩的红色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莲峰部落的山洞里,储存的赤薯和赤薯干堆得满满的,族里的人再也不用像往年那样,冬天里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林阿公每天都会去山洞里看看赤薯,检查一下干草是不是够厚,山洞里的温度是不是合适。阿石跟着他,手里拿着一根木棍,时不时地拨弄一下赤薯堆,防止赤薯受潮腐烂。
“阿公,今年冬天不会有人饿肚子了吧?”阿石问。
林阿公点点头:“不仅咱们莲峰,北团、姑田、朋口他们,今年冬天也有赤薯吃。昨天铁山派人来送信,说他们的赤薯够吃到明年春耕,还说要送些腊肉来,谢咱们教他们种赤薯。”
阿石笑了:“那咱们明年能种更多赤薯了?”
“当然能。”林阿公说,“今年收回来的种薯,足够咱们种五亩地了。而且,塘前、揭乐的部落也派人来问过,想明年借种薯,我都应了。”
阿石有些惊讶:“塘前只有二十二个人,揭乐也只有五十五个人,他们种不了多少吧?”
“人少也需要吃饭啊。”林阿公拍了拍阿石的肩膀,“咱们种赤薯,不是为了自己吃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活下去。塘前、揭乐的人少,地也少,但只要种上赤薯,他们就能熬过冬天,就能把部落传下去。”
阿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他想起去年冬天,族里的老人因为没有粮食,一个个倒下,而今年冬天,山洞里的赤薯堆得像小山,族里的老人每天都能喝上热乎乎的赤薯粥,脸上也有了血色。他忽然明白,林阿公说的“连城”,不是指一座城,而是指所有部落都能因为赤薯而连接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扶持。
过了几天,铁山真的带着腊肉来了,还有北团部落的几个后生,推着一辆木车,车上装着几十颗最大的赤薯。“林阿公,这是咱们北团最好的赤薯,给莲峰的人尝尝。”铁山把腊肉递给林阿公,“今年冬天有赤薯吃,族里的老人都说,这是托了莲峰的福。明年咱们想种三亩赤薯,还得麻烦阿石他们去教。”
林阿公收下腊肉和赤薯,又让阿石去拿些赤薯干,装到铁山的木车上:“这些赤薯干,给北团的孩子当零食。明年种赤薯的事,你放心,阿石他们肯定去。”
铁山走后,林阿公把腊肉分给族人,每家都分到一块。阿石的娘把腊肉炖了,和赤薯一起煮,香气飘满了整个部落。族里的孩子围着灶台,眼巴巴地等着,嘴里念叨着:“腊肉香,赤薯甜,明年还要种赤薯。”
林阿公坐在门口,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又望向冠豸山。白雪覆盖的山体下,赤红色的土地正在沉睡,等待着明年春天的播种。他知道,明年春天,会有更多的部落来借种薯,会有更多的赤薯藤蔓爬满豸山下的土地,会有更多的人因为赤薯而活下去。
他忽然想起巫祝在春天祭祀时说的话:“豸山护佑,莲峰永昌。”或许,豸山的护佑,不是虚无缥缈的神灵,而是这颗能在赤壤中生长、能救命的赤薯,是莲峰人和周围部落之间互相帮助的情谊。
夜色渐深,部落里的灯火渐渐熄灭,只有林阿公门口的火把还在燃烧。他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明年秋天,豸山下的各个部落都在忙着挖赤薯,褐红色的块根堆成了小山,族人的笑声传遍了整个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