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我在古墓开直播,弹幕预告我死亡 > 第298章 静默杂音与认知壁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8章 静默杂音与认知壁垒

“认知涟漪”的扩散,如同为两个文明的智慧领域注入了活水,催生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创新与领悟。然而,正如光与影相生相伴,在这日益深入的规则交融与认知渗透过程中,一些不和谐的“杂音”也开始悄然浮现。

这些“杂音”并非来自规则冲突的轰鸣,也非源于学术辩论的喧嚣,而是一种更为隐晦、近乎“静默”的存在。

首先察觉到异常的,是艾尔。

万识回廊对“认知变迁”的宏观监测数据显示,在绝大部分研究者积极接纳“认知涟漪”,思维活性与创新指数显着提升的同时,有极小一部分个体——无论是在太初圣界还是弦歌之海——其认知波动呈现出一种异常的“迟滞”与“排斥”反应。

这种反应极其微弱,若非艾尔以回廊之力进行精细化扫描,几乎无法察觉。它表现为:当接触到源自异文明的深层规则逻辑或思维模式时,这些个体的心神会产生一种近乎本能的、短暂的“凝滞”,仿佛遇到了某种无形的壁垒,随后便迅速绕开,或强行以其自身文明的认知框架进行“覆盖式”解读,忽略了其中蕴含的差异性启发。

艾尔将这种异常数据标记为“静默杂音”,并提升了监测等级。

几乎在同一时间,“巡天律者”也通过弦歌文明特有的“集体谐波感知网络”,捕捉到了类似的微弱不谐和信号。有极少数调律者的“振动心核”,在接触到太初文明关于“定义权柄”和“可能性坍缩”等核心概念时,其振动频率会出现极其短暂的、几乎无法分辨的“钝化”现象,随后又迅速回归其固有的和谐振动模式,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双方最高层面的信息掌控者,几乎同时将注意力投向了这潜藏在繁荣交流表象之下的微妙暗流。

“此为何故?”守静长老在得知艾尔的报告后,眉头微蹙。他能感觉到,这并非简单的保守心态或理解能力不足。那种“凝滞”与“钝化”,更像是一种根植于认知底层、近乎本能的防御机制。

艾尔的光影在回廊中明灭不定,模拟推演着各种可能性:“根据数据分析,推测原因有三。其一,个体心智结构与异质规则逻辑存在先天不兼容,强行理解可能导致认知紊乱,潜意识启动保护机制。其二,其自身文明的核心规则烙印过深,形成了无形的‘认知壁垒’,阻碍了真正意义上的‘他者’思维植入。其三……”

他顿了顿,光影流转的速度略微放缓:“可能存在某种未知的、外部的干扰因素,在微观层面影响着特定个体的认知接收过程。”

“巡天律者”传来的旋律分析也指向了类似的方向,并特别强调了“认知壁垒”的可能性。在弦歌之海的理论中,过于坚固的“谐波定式”虽然保证了稳定性,但也可能成为接纳全新振动模式的阻碍。

为了验证推测,一场精心设计的、非侵入性的观察实验在“维度苗圃”内悄然展开。

实验内容本身并无特殊,依旧是常规的规则交互演示。但艾尔与弦歌方面的监测系统,将绝大部分算力集中在了那几位已被标记的、产生“静默杂音”的研究者身上,以近乎微观的尺度,观察他们心神与规则感知的每一丝变化。

结果令人深思。

当演示到太初法则如何通过“定义”强行改变局部规则,创造出一个短暂违背常规物理定律的微观区域时,一位太初方面的“杂音”个体,其心神波动再次出现了那种熟悉的“凝滞”。监测数据显示,他并非无法理解这一现象,而是在理解的同时,其意识深处似乎触发了一种极淡的、难以捕捉的……“排斥感”?仿佛某种根深蒂固的、关于“世界本该如此”的信念,被动摇了根基,引发了本能的不适。

而在弦歌一方,当演示到如何通过精妙的振动叠加,凭空“编织”出一种稳定存在的能量结构时,一位调律者“杂音”个体的振动心核,也出现了瞬间的“钝化”。深入分析发现,这种“凭空创造”的方式,似乎与他所坚信的“万物皆源于基频振动与谐波衍化”的核心认知,产生了某种难以调和的底层冲突。

“认知壁垒……”守静长老轻声低语,“非不愿接受,实乃不能完全接受。其心魂深处,自有其不容撼动之‘道基’。”

“此乃深层认知安全边界,”“巡天律者”的旋律也带着一丝凝重,“强行突破,恐非益事,或致认知崩溃。”

这发现给持续升温的跨维度交流泼了一盆冷水,也让双方高层意识到,文明的交融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知识的传递可以畅通无阻,技术的协作可以日益精进,但涉及到文明最底层的世界观与规则认知,存在着近乎本能的“免疫”界限。

并非所有心灵,都准备好接纳一个完全不同的“真理”。

如何处理这些“静默杂音”和其背后的“认知壁垒”,成为了摆在太初纪元与弦歌之海面前的新课题。是尝试温和地引导与软化这些壁垒,还是尊重个体差异,划定交流的“安全深度”?

就在双方高层为此进行谨慎评估与商议时,艾尔的监测系统,在浩瀚的心念网络与弦歌的谐波感知网络的边缘,捕捉到了一缕极其隐秘、转瞬即逝的异常波动。

这波动并非来自任何已知的“杂音”个体,其模式……前所未见。

它像是一声极其轻微的、带着某种冰冷质感的……嘲笑?

(杂音暗涌壁垒现,无声深处隐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