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我和闺蜜在古代杀疯了 > 第182章 经纬承绪与四海同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2章 经纬承绪与四海同梭

惊蛰的雷声滚过凉州城时,西域文化馆的“织天坊”正飘着新染的丝线香。楚昭站在“归续篇”锦前,看阿依古丽用撒马尔罕的金线补绣毡房的窗棂。少女的指尖缠着星砂线,每落一针,窗棂上便泛起细碎的光,像漠北草原的星星掉进了毡房。

“楚先生你看,”阿依古丽指着窗棂旁新织的花纹,是朵中原的槐花,花瓣用了青碧色的线,“我把兰珠姐教的‘活水染’和家乡的‘金线绣’混在一起,是不是像槐花长在了草原上?”

楚明蹲在织机旁,给“星砂梭”换星砂。陨铁梭子被他磨得发亮,里面新添的星砂是从归墟烽燧带回的,比之前的更亮,倒像把会呼吸的星星藏在了木头里。“阿姐你看这光,”他举着梭子在锦缎上试了试,光痕在紫花地旁画出道浅河,“像不像馆前那条河,流到了漠北?”

兰珠提着竹篮从染坊过来,里面装着新蒸的槐花糕,热气裹着甜香漫开来。“刚从后院摘的槐花,”她把糕点分给众人,“周先生说用槐花汁调星砂,能让光痕带点甜香,织‘归墟图’时,连烽燧都像在笑。”

周明远正坐在葡萄架下的竹椅上,给孩子们讲“影源织锦”的老故事。他手里摇着蒲扇,扇面上绣着幅迷你“万国商道锦”,是小石头的手笔。“当年楚兄第一次见影源碎片,”老周指着扇面上的烽燧纹,“谁能想到那冰冷的石头里,藏着这么多热热闹闹的人?”

小石头抱着本新抄的《织天坊要诀》从典籍阁跑出来,书页上还沾着点星砂末。“楚大哥,兰珠姐,”他翻开其中一页,上面画着阿依古丽发明的“混绣法”,旁注用了三种文字:汉文、回鹘文、波斯文,“李老先生说要把各族织法都记下来,让后人知道,好手艺是大家凑出来的。”

楚昭接过要诀,看到扉页上的题字:“经纬无界,织者同心。”是知府大人亲笔写的,笔锋里带着股豪迈,倒像怕字写软了,镇不住这满篇的巧思。“下个月的‘丝路织锦会’,”他笑着说,“就让阿依古丽演示这‘混绣法’,让江南的染匠也学学漠北的金线。”

说办就办。织天坊的孩子们立刻忙活起来:楚明负责整理星砂,阿依古丽教西域来的织娘用槐花汁调色,小石头则把《织天坊要诀》翻译成不同的文字,贴在织机旁的木牌上。兰珠和周明远坐在一旁,看着孩子们手忙脚乱的样子,像在看幅活态的“少年织锦图”。

“你看他们,”兰珠轻声说,“比我们当年机灵多了,不用教就知道把各族的法子揉在一起。”

楚昭点头。他想起上个月去“锦牧阁”,看到阿勒泰教牧民的孩子用中原的竹篾编织机,漠北的织娘则把驼毛纺成线,说要给江南的绣娘做“暖手筒”。“就像这星砂,”他指着楚明手里的梭子,“落在中原是星,撒在漠北也是星,本就没有分别。”

织锦会开幕那天,凉州城的广场上搭起了十座织机,各族织者围着“归墟续篇”锦席地而坐。楚明和阿依古丽合织“星轨河”,青碧色的线里混着星砂,光痕在锦面上蜿蜒,把中原的河与漠北的湖连在了一起;江南的绣娘学着用金线绣狼图腾,指尖的灵巧让漠北的牧民连连叫好;西域的织工则把槐花纹织进了地毯,说要让撒马尔罕的宫殿也闻得到凉州的香。

最热闹的是孩子们的“童织区”。楚明带着小织者们用沙棘汁画纹样,阿禾从漠北赶来,教大家用羊毛做纬线,小石头则举着《织天坊要诀》当裁判,谁的织法最“混”,就给谁贴颗星砂做的小红花。

“你看这锦,”周明远拉着楚昭看新接长的部分,各族的纹样在光里流动,像条活过来的丝路,“哪是中原?哪是漠北?早分不清了。”

楚昭望着锦缎上的光痕,突然想起那位守陵人的帕子。当年她绣“平安”二字时,或许早就料到,百年后的今天,会有这么多人,用不同的线,续着同一段念想。

暮色降临时,众人围着织锦跳起了舞。波斯少年的乐师奏起《四海谣》,马头琴的悠长、琵琶的清脆、弹布尔的欢快缠在一起,与锦缎上的星砂光痕交相辉映。楚明和阿依古丽举着“星砂梭”,在人群里跑来跑去,光痕在地上画出个大大的圆,把所有人都圈在了里面。

夜深时,楚昭独自留在织天坊,给《织天坊要诀》添新的注解。月光透过窗棂照在书页上,阿依古丽的“混绣法”图样在光里仿佛活了过来。他提笔写下:“织锦者,织的从不是疆界,是人心的通途。一梭落,四海和。”

放下笔,他望向窗外的星空。惊蛰的星轨在夜色里格外清晰,北斗的勺柄正指向东方,像在为这些年轻的织者,指引着下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