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长安新火 > 第84章 论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殿门被轻轻推开,晋王李治探进头来,手里还捧着一卷书册,小脸上带着求知若渴的神情。

“大哥?”李治小声唤道。

李承乾睁开眼,看到是李治,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招了招手:“是九郎啊,进来吧。何事寻我?”

李治快步走到榻前,将手中的书卷递上,正是陈寿所着的《三国志》。他指着其中一卷,问道:“大哥,我近日读史,至三国鼎立,心中多有疑惑。书中对曹操曹孟德,多称其为‘枭雄’、‘奸雄’,言其‘挟天子以令诸侯’,乃汉室之逆臣。而对刘备刘玄德,则赞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高祖之风,乃仁义之君。然则,纵观二人行迹,曹操扫平北方群雄,统一中原大部,使百姓稍得喘息;刘备虽得人心,然颠沛流离,终其一生,基业难比曹操,更有关羽失荆州、夷陵大败之失。这…究竟该如何评判二人高下?史书所言,便是定论吗?”

李治的问题,带着少年人特有的困惑与执着,也透露出他并非人云亦云的思考。李承乾看着弟弟认真的小脸,心中那点烦躁也消散了不少。他示意李治坐下,自己也坐直了身体,接过那卷《三国志》,沉吟片刻,缓缓开口。

“九郎能如此思考,甚好。史书所载,固然重要,然亦不可尽信,更不可人云亦云。”李承乾的声音沉稳而清晰,开始了他的剖析。

“先说曹操,曹孟德。”他目光深邃,“此人,当得起‘乱世之英雄’五字!不错,他出身宦竖之后,为世族所轻;他手段狠辣,屠城杀俘之事确有;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置于股掌之间,是为权臣,亦是权谋。然,你且看他之功业:破黄巾,讨董卓,灭吕布,平袁绍,收张绣,定关中,驱乌桓…扫荡群雄,几乎统一了整个北方!若非赤壁一把大火,天下或将早定数十年!此等功业,岂是仅凭‘奸诈’二字可得?”

李承乾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赏:“曹操之能,首在用人!其‘唯才是举’,打破世族门第之见,令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等寒门奇士得以施展才华,张辽、徐晃、张合等降将亦能尽忠效力,麾下谋臣如云,猛将如雨!此等胸襟气魄,几人能及?其次,在于治世!其在北方屯田养民,兴修水利,恢复生产,使饱经战乱的百姓得以喘息,此乃大功德!再者,在于御外!其北征乌桓,扫除边患,令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扬华夏之威!试问,若无曹操,北方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战乱还将持续多少年?生灵涂炭又将增加几何?史书多言其‘奸’,却往往轻描淡写其安定半壁江山之功!此等人物,岂是区区‘奸雄’二字可以盖棺定论?”

李承乾的论述,完全颠覆了李治从史书中读到的传统评价,让他听得目瞪口呆,小嘴微张。

“至于刘备刘玄德…”李承乾话锋一转,语气中带上了一丝冷峻的批判,“此人,虚名过实!其口口声声‘汉室宗亲’、‘仁义道德’,然观其行迹,虚伪之处甚多。其一,依附他人,几无根基。先投公孙瓒,再附陶谦,后依曹操,又奔袁绍,最后寄居刘表篱下,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若非诸葛亮出山辅佐,借得荆州弹丸之地,何来三分天下?其二,言过其实,感情用事。为报关羽私仇,不顾国力悬殊,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人苦谏,悍然发动夷陵之战,结果七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几乎将蜀汉基业毁于一旦!此等因私废公、刚愎自用,岂是明主所为?其三,其所谓‘仁德’,亦颇可商榷。夺取刘璋益州,手段就称不上光明正大。所谓‘弘毅宽厚’,更多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美化罢了。其一生功业,远逊曹操,能得三分其一,诸葛孔明当居首功!刘备?不过是个善于笼络人心、运气不错的‘枭雄之末’罢了。”

李治听得心潮起伏,忍不住追问:“那…那史书为何如此褒刘贬曹?”

李承乾放下书卷,嘴角勾起一抹洞悉世情的冷笑:“很简单。因为最终是司马氏篡了曹魏的江山,建立了晋朝。晋承魏统,自然要贬低曹魏的奠基者曹操,以证明自身篡位的‘正当性’。而刘备所建的蜀汉,以‘汉室正统’自居,自然成了晋朝史官笔下用来衬托曹操‘不忠’的正面典型。此乃‘成王败寇’之理,更是后世胜利者书写历史的必然!史笔如刀,却也常常涂抹着浓重的偏见与立场的油彩。九郎,读史,需有慧眼,需知世事之复杂,人物之立体,切不可被一家之言、一己之论所蒙蔽。要剥开层层粉饰与污名,去探究那行为背后的动机、那抉择之时的无奈、那功过是非交织的真实。”

窗外蝉鸣依旧,殿内却一片安静。李治怔怔地看着自己的兄长,只觉得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为他打开了一扇看待历史、看待世界的新窗。李承乾也因这番酣畅淋漓的剖析,暂时忘却了案牍劳形的疲惫与权力的重压,眼中闪烁着思辨与智慧的光芒。这堂发生在东宫酷暑午后、由《三国志》引发的历史课,其影响之深远,或许远超此刻兄弟二人的想象。

东宫的夜晚,暑气稍退。丽正殿书房内,烛火通明。李承乾处理完最后几份紧急公文,揉了揉酸涩的眼,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词集,信手翻阅,权作消遣。想起苏东坡的《洞仙歌》,那描绘花蕊夫人的名句上: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他轻声吟哦,词句清丽,意境空灵。然而,过去读来,只觉文字优美,却难有切肤之感。今夜,或许是因白日里听闻的某件事触动心弦,或许是这夏夜烛火摇曳的氛围使然,当他再次读到“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时,心头竟猛地一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