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长安新火 > 第219章 可以放心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辽东大捷的凯旋之音犹在长安城上空回荡,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却让御驾亲征归来的李世民病倒了。辽东苦寒之地积下的旧疾,加上数月征战的劳顿,如同潜伏的猛兽骤然发难。风寒引发了旧创,高烧与剧烈的咳嗽纠缠着这位刚刚征服了高丽的帝王。

御医署忙得人仰马翻,汤药一碗碗送入甘露殿,却只能稍稍压制,难以根除。李世民的身体肉眼可见地衰弱下来,曾经锐利如鹰隼的眼神也蒙上了一层疲惫的阴翳。他深知,岁月不饶人,这场病痛像一个无情的警示,提醒着他,属于他的时间,或许不多了。

这一日,天高云淡,秋阳和煦。李世民的精神似乎略好了一些。他命人在清凉殿的临水轩中设下茶席。

“传太子来。”他的声音虽然带着病后初愈的沙哑,却依然保持着帝王的威严与沉稳,每个字都仿佛经过深思熟虑才说出口。殿内的烛火微微摇曳,映照着他略显消瘦的面容。

李承乾闻讯匆匆赶来,一进殿门便看见父亲李世民裹着厚厚的白色狐裘氅衣,半倚在铺着锦绣软垫的躺椅上。虽说皇帝的脸色依旧苍白如纸,但那双往日锐利的眼睛已恢复了三分神采,这让太子心中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他立即整肃衣冠,恭敬地行了大礼:“儿臣参见父皇,愿父皇龙体安康。”

“承乾来了,坐下说话吧。”李世民轻轻点头,抬手指了指身旁的坐席,声音比往日温和许多。内侍监王德亲自奉上两盏新沏的建州贡茶,青瓷茶盏中热气氤氲,淡淡的茶香在殿内弥漫开来,稍稍冲淡了那股挥之不去的药草气息。

父子二人隔着案几相对而坐,殿内一时陷入宁静。透过雕花的窗棂望去,庭院中的一池秋水澄澈如镜,完美地倒映着秋日湛蓝的天空和几片悠然飘过的白云。几尾色彩斑斓的锦鲤在水中自在游弋,时而激起细小的涟漪,为这肃穆的宫殿增添了几分难得的闲适之意。

李世民的目光从窗外收回,转而落在李承乾那张与他年轻时颇为相似的沉稳面容上。他缓缓开口,声音虽不高,却字字千钧,蕴含着为君多年的智慧:“承乾,为君之道,首重什么?”

李承乾心下一凛,明白这是父皇要传授他治国理政的心得。他立即挺直腰背,神色肃然地答道:“回父皇,儿臣以为,治国安邦首重民心向背。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如水,君王似舟,唯有体恤民情,顺应民意,方能长治久安。”

“嗯。”李世民微微颔首,眼中露出一丝赞许,“此乃根本。然则,民心如水,无常形,难驾驭。如何得民心?非一味宽纵。恩威并施,方为王道。”

他端起茶盏,轻呷一口,润了润有些发干的喉咙,继续说道:“昔年隋炀帝,雄才大略否?开运河,征高丽,修东都,哪一件不是泽被后世之伟业?然其急功近利,不惜民力,视百姓如草芥。三征高丽,耗尽国力,民怨沸腾,终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柄。此乃滥用‘威’,而无‘恩’,更失‘度’也。”

李承乾凝神静听,隋炀帝的例子如同一面警钟。

“再看强秦,”李世民的目光变得深邃,“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合,何其雄哉!然则,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刑峻法,苛政猛于虎。陈胜、吴广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何也?失其民也!过刚易折,此乃滥用‘威’,而不知‘恩’,更不懂‘养’民之道。”

他放下茶盏,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发出笃笃的轻响:“故而为君,当如执秤。一端是‘恩’,仁政爱民,轻徭薄赋,使民有恒产,安居乐业;另一端是‘威’,法度森严,赏罚分明,对蠹虫硕鼠、叛逆之徒,当施以雷霆手段,毫不留情!恩威之间,分寸拿捏,存乎一心。过仁则懦,过威则暴,此间平衡,需你毕生体悟。”

李承乾深深点头:“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李世民的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仿佛穿透了宫墙,看到了整个帝国的版图。“再者,便是这宗室分封。”他缓缓道,“周室封建,拱卫王室,八百年江山。然则,诸侯坐大,尾大不掉,终成春秋战国之乱局。汉高祖刘邦,行郡国并行,初时稳固,然景帝时便有七国之乱,根源仍在强藩。”

他看向李承乾:“为父分封诸王,亦是此意。宗室血脉,天然亲近,分镇四方,既可屏藩帝室,亦可彰显天家恩泽,使李氏江山根基更为稳固。”

李承乾沉吟片刻,眼中光芒闪动:“父皇深谋远虑,儿臣佩服。然则,儿臣以为,分封之利在于拱卫,其弊在于日久易生割据之心。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哦?你有何见解?”李世民眼中兴趣更浓。

“儿臣斗胆,”李承乾沉声道,“分封可存,然其力需控!一者,封地不宜过大过富,尤其战略要冲、财赋重地,当牢牢掌握于中枢之手。二者,藩王护卫,当有严格定数,不得逾制,且其调动,需得朝廷旨意。三者,”他顿了顿,说出一个更为长远的想法,“可效仿古制,实行‘推恩’之策。即亲王之位,仅嫡长子承袭原爵及主要封邑,其余诸子,则降等分封为郡王、国公等,其封地亦从亲王原有封邑中析出。如此,代代推恩,强藩自然削弱,既保全了宗室体面,又免除了尾大不掉之患。”

清凉殿内一片寂静。唯有秋风拂过水面,带来细微的涟漪声。

李世民定定地看着李承乾,眼神复杂,有惊讶,有审视,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欣慰和…如释重负。他没想到儿子不仅深刻理解了自己分封的初衷,更想出了如此精妙、着眼长远的“推恩”之策来化解其潜在弊端!这份洞察力,这份深谋远虑,已远胜自己当年!

“好…好一个‘推恩’之策!”良久,李世民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和沙哑,“承乾,你能想到此节,思虑之深远,已出乎朕之预料。”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心头一块巨石,整个人都松弛了几分,靠在软垫上,脸上露出了病后难得的、真正释然的笑容。

“这江山社稷…交到你手上…朕…可以放心了。”这句话,他说得很轻,却重逾千斤。这是对他选定的继承人,最高的认可和期许。

李承乾心头剧震,连忙起身,深深一揖:“儿臣定当殚精竭虑,不负父皇重托!”

秋水无声,映照着这对天家父子传递权力与责任的沉重时刻。帝王的范本,在这一刻,完成了它最重要的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