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长安新火 > 第140章 起风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岑文本这番话,引经据典,既点明了严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又给出了一个看似“宽厚”实则剥夺实权、留其性命的折中方案,更抬出了“仁德”这顶大帽子,可谓老谋深算。

李世民脸上的怒色在岑文本的劝谏下,几经变幻。他何尝不想立刻将侯君集下狱问斩?但他更清楚,侯君集不是一个人,他代表着一大批跟随他打天下的骄兵悍将。如今大唐外有吐蕃、突厥等强敌环伺,内有旱灾初愈、民生待复,正是需要稳定的时候。若因处置侯君集引发武将集团动荡,后果不堪设想。

他缓缓坐回御座,闭上眼,深吸了几口气,再睁开时,眼中已是一片疲惫和冰冷的决断。

“传旨。”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一种沉重的沙哑,每一个字都仿佛有千钧之重:

“潞国公侯君集,西征高昌,虽有大功,然其:

纵容部曲,劫掠高昌,败坏军纪,有损国威——削去平高昌之功勋记录,所掠财物,限其三月内悉数追缴充公!

私授官职,目无朝廷法度——着即免去其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等一切实职!所授伪官,一律作废,由吏部重新考核任命!

行为不检,有负朕望——罚铜万斤,闭门思过一年!无诏不得离府,不得见外客!

念其旧日微功,暂保留潞国公爵位,以观后效。若再有不法,定严惩不贷!钦此!”

这道圣旨,如同一声闷雷,震惊朝野!

削功、免职、巨额罚款、软禁!侯君集从云端瞬间跌落泥潭!虽然保住了性命和爵位,但政治生命和军权被彻底剥夺,多年积累的财富也损失惨重,更在天下人面前丢尽了脸面!

当传旨太监在重兵“护送”下,将圣旨宣读于潞国公府时,侯君集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尽,由难以置信的惊愕转为极致的愤怒和羞辱!他死死攥着拳头,指甲深陷掌心,眼中燃烧着怨毒和疯狂的火焰。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立下如此不世之功,竟落得如此下场!

“谢…陛下…隆恩!”侯君集几乎是咬着牙,从齿缝里挤出这几个字。他看着府邸周围那些明显是监视、而非保护的禁军士兵,看着太监那公事公办、隐含轻蔑的眼神,一股滔天的恨意直冲脑门!他恨那些弹劾他的御史言官!恨落井下石的朝臣!更恨…高高在上、翻脸无情的皇帝!还有…那个在背后推波助澜的太子李承乾!

“李世民!李承乾!你们父子…好狠!好毒!”侯君集在心中疯狂地咆哮,“今日之辱,我侯君集记下了!来日方长,咱们走着瞧!”被强行按下的头颅下,是一双充满背叛感和毁灭欲的眼睛。一颗名为“复仇”的毒种,已在他心中深深埋下。

潞国公府的朱漆大门沉重地关闭,隔绝了外界的窥探,也隔绝了侯君集最后一丝侥幸。门内,是压抑的怒火和无尽的怨毒;门外,长安城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然而,暗流之下,波涛汹涌。

对于侯君集的处置结果,东宫一片沉默。李承乾没有发表任何评论,甚至约束东宫属官不得私下议论。仿佛此事与他毫无关系。

“殿下,陛下对侯君集…终究还是太过宽仁了!”房玄龄在东宫书房内,捻着胡须,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深深的忧虑,“如此跋扈不法,私授官职,结交废王,其心可诛!仅削职罚金,闭门思过,无异于纵虎归山!他侯君集在军中经营多年,门生故旧遍布,其心不死,恐为后患啊!”

长孙无忌则显得更为圆融,他慢条斯理地分析道:“玄龄兄所言甚是。然陛下此举,亦是不得已而为之。侯君集非寻常将领,乃凌烟阁功臣,军中宿将。若真依律严办,斩首抄家,恐寒了众多曾追随陛下打天下的老将之心,更易引发军心动荡。如今吐蕃虎视眈眈,西突厥亦未彻底平定,朝廷需要稳定。陛下夺其权柄,削其羽翼,罚其巨款,已是敲山震虎,令其再难掀起风浪。留其性命与空爵,亦是彰显陛下仁德,安抚功臣之意。此乃帝王权衡之术,稳定为上。”

李承乾端坐主位,静静地听着两位重臣的分析,脸上波澜不惊。他端起茶杯,轻轻吹开浮沫,呷了一口,才缓缓道:“房相忧国,舅父洞悉圣心,所言皆有道理。”

他放下茶杯,目光变得深邃而锐利:“侯君集此人,骄横跋扈,贪得无厌,更兼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今日之罚,于他而言,绝非恩典,而是奇耻大辱!他绝不会甘心引颈就戮,就此沉寂。父皇留他一命,是顾全大局的无奈,亦是…给他一个机会,一个自取灭亡的机会。”

李承乾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此人,确是我大唐心腹之患,不除,寝食难安。然,欲除之,则必求一击必中,使其永无翻身之地!贸然动手,只会打草惊蛇,甚至授人以柄,反伤自身。”

他看向侍立在一旁、如同影子般的天一,语气转冷:“传孤令:暗影对潞国公府及侯君集所有亲信、旧部的监视,再提三成!渗透其府邸,掌握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特别是…任何可能与西北鄯州方向的联络,务必给孤查得水落石出!孤要确凿无疑的铁证!”

“遵命!”天一躬身领命,身影无声退下。

李承乾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大舆图前,手指点向西北鄯州的位置,眼中闪烁着智慧而冰冷的光芒:“侯君集已是困兽,不足为虑。但他心中的怨毒,需要一条宣泄的渠道。而远在鄯州、同样心怀怨恨、且与侯君集有过勾结的李泰,就是最好的引信!”他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继续对鄯州的‘保护’保持外松内紧。适当…制造一些机会,让他们觉得有机可乘。孤要看看,这两个心怀怨望之人,究竟能密谋出什么‘大事’来!他们动得越厉害,暴露得就越多,我们收网的时机…就越成熟!”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看着太子殿下那成竹在胸、运筹帷幄的背影,心中凛然。太子不仅看到了侯君集的威胁,更看到了利用这份威胁来引出更大隐患的契机!这份心机与耐心,已远非常人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