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接下来就是挂弦测试了,大伙也都过来,看看专业人士制作的弓箭威力如何。气氛变得紧张又期待。

周延铮神色专注,在弓臂末端预先刻好的凹槽处,用尼龙绳打上牢固的“反手结”,滴上502胶水固化绳结。

他初始挂弦,让弦长比理论值长十厘米左右,然后分三次逐步收紧:

第一次,徒手用力拉紧,弓臂发出轻微的呻吟,静置十分钟让它适应张力。

第二次,用一根结实的短木棍穿进绳套,旋转绞紧,弓臂弯曲弧度更大,静置二十分钟。

第三次,绞紧至理论弦长,绳结处再次涂抹胶水彻底固定。

他戴上厚实的劳保手套,头上扣了个用胶桶剪成的简易头盔,侧身站定,只拉开半弓。

安全第一,弓弦断裂的威力可不容小觑,即使自己制作了不知道多少把弓箭,仍然不会仗着自己的经验就大意。

他拿起一支方牧之前做的箭,将上面的箭头取下,搭在箭台上。

弓弦绷紧,发出细微的“嗡”声。

“嗖!”

箭矢离弦,划出一道短促的直线,稳稳撞在二十米外竖立的厚木板上,箭尾嗡嗡颤动。

“好!”方牧忍不住低喝一声,眼中满是兴奋。

这仅仅是应急做的玩意,二十米外能有这准头和力道,远超他的预期。

专业人士,就是不一样!

他几步跑过去捡起箭,又跑回来,迫不及待地从周延铮手里接过弓。

入手的分量和手感,与之前自制的简陋货色天差地别。

他模仿着周延铮的姿势站定,搭箭,瞄准,用力拉开——弓臂比想象中更硬,估计接近三十磅。

他屏住呼吸,松开手指。

“嗤啦”一声,箭矢歪歪斜斜地飞出去,离目标木板偏出去足足一米多,插在泥地里。

方牧愣愣地看着自己的手,有点懵。

“嚯!”郑凡在一旁抱着胳膊,笑得贱兮兮的,“方哥,你这弓箭是跟何晨光同款啊?弹道偏左啊!”

周延铮走过去,拍拍方牧肩膀:“动作要领没吃透。都过来,我简单说下。”他把方牧、郑凡、李浩然、白池以及江子轩都叫到跟前。

“身体侧一点,大概15到30度,不拿弓的脚稍往后,站稳。收腹,挺胸,别前趴后仰,脊椎直着。前手推弓,后手水平往后拉,用背肌发力,肩胛骨往里收。”

他边说边做示范,动作标准流畅,“三指勾弦,食指在箭上面,中指无名指在箭下面,用指腹第一关节勾住弦,别用指尖掐。手指放松点,劲儿集中在勾弦上。”

“拉弓时吸气,瞄准时憋住气,稳住了再放箭。放完别急着松劲儿,保持姿势停两秒,感受一下,好调整下一箭。”

他补充道,“你先靠近点练,十米就行,二十米对新手太难。”

方牧深吸口气,按周延铮的指点,站到十米线。

搭箭,推弓,拉弦,肩胛收紧,屏息瞄准——松手!

啪!

箭矢撞在了木板边缘,虽未命中靶心,但总算上靶了。

“好多了!”周延铮点头,“这次有进步,注意射完箭后不要立即放弓,再多停留两秒,这样既能保证出箭的稳定性又能帮助你复盘动作,调整下一次的出箭动作。”周延铮提醒道。

方牧沉下心,一箭接一箭练习,汗水从他额角渗出。

这弓力道十足,连续开弓对新手的手臂是极大的负担。

直到第十六箭,“笃”的一声,箭尖终于牢牢钉进了十米外的木板中心区域。他长长吐出口气,手臂微微发颤,脸上露出疲惫但满足的笑。

郑凡早等得不耐烦了,一把抢过弓:“肾虚仔,看哥的!”他站到十米线,姿势远不如周延铮标准,但动作异常流畅。

搭箭,开弓,瞄准——动作一气呵成,几乎没有停顿。

“嗖——笃!”

箭矢稳稳命中木板,方牧眼睛瞪圆了,跑过去看看木板,又看看郑凡,满脸不信邪。

他捡回箭,重新摆好木板,把箭塞回郑凡手里:“再来!”

郑凡咧嘴一笑,也不废话。

搭箭,开弓,放!

“笃!”“笃!”“笃!”“笃!”

连发四箭,除了最后一箭擦着木板上缘飞过,其余三箭全部命中木板中心区域!

虽然散布比周延铮大了点,但这准头对于一个第一次摸弓的新手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连周延铮都看得眼中异彩连连,忍不住问:“郑凡兄弟,以前练过?”

“没有啊,周班长!”

郑凡把弓扔还给方牧,得意地甩甩手,“就刚看你射那几下,还有教大伙那会儿,现学现买呗!”

“厉害!”周延铮毫不吝啬地称赞,“这准头,很多新手使用专业的弓箭加上高强度训练,用了大概几周才能做到的。你这手眼协调和空间感,很有天赋。”

方牧接过沉甸甸的弓,看着郑凡那副“基操勿六”的嘚瑟样,再感受着自己酸胀的手臂,忍不住低声嘟囔:“哎,人比人得死……没天赋,干啥都费劲啊。”

有了弓,箭也得跟上。

时间紧迫,周延铮依旧是制作了一些简易版的弓箭。

箭杆选用长度在70-80厘米、直径约10毫米的笔直细藤条。

在篝火旁约三十厘米处匀速旋转烘烤,直至藤条表面微微发黄变硬,趁热用手将其尽量掰直。

冷却前涂上一层猪油,增加韧性和抗弯性。冷却后,在箭杆上均匀涂抹一层之前熬制的沥青胶。

箭头用磨尖的螺栓头代替。

将废弃的可乐瓶剪成约4厘米长、1厘米宽的细长条,充当箭羽。

三片箭羽呈120度螺旋角,小心地用沥青胶粘贴在箭杆尾部附近。

箭杆前端用刀劈开一个浅浅的十字口,将磨尖的螺栓头用力敲入、卡紧,再用浸透沥青胶的布条紧紧缠绕包裹数层,确保牢固。

在周延铮的带领下,众人在忙完养猪场的固定劳作后,便轮番投入到弓箭的制作中。

空地上,篝火噼啪作响,锉刀磨擦声、剪刀裁切声、藤条烘烤的细微噼啪声交织在一起。

每个人都专注着手里的活计,或尝试弯折弓臂,或小心粘贴箭羽。

偶尔有失败的叹息,也有成功的低呼。

天色彻底黑透,篝火的光亮也变得微弱,勉强能看清轮廓时,众人才放下手中未完成的部件。

但是这一天的收获还是颇多的,大伙在周延铮的指导下,制作完成了两把简易但结构完整pVc管反曲弓以及23支箭。

这数量,应付一次侦察行动,应该足够了。

疲惫感如潮水般涌上。除了需要值夜的人,其他人默默收拾好工具和半成品,各自散去。

一般这个时间点下,没有特殊情况下,大伙也就准备洗漱睡觉了,毕竟夜深也没有其他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