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下的历朝历代
成都世运会开幕式的盛况如同神迹,铺展在无数古人的眼前。
从秦砖汉瓦的宫阙,到唐风宋雨的街巷,再到明清深沉的府院,不同时空的人们,共同仰望着这场属于未来、却又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盛会。
起初,是难以言喻的寂静。
无论是耕作的农夫,还是巡城的兵士,无论是苦读的学子,还是深宫的嫔妃,当那充满活力的《缤纷之约》以街舞、轮滑、滑板等形式开场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茫然与惊愕。
动作如此奔放自由,节奏如此鲜明动感,这完全颠覆了他们对“乐舞”的认知。
然而,那蓬勃而出的青春朝气,那无拘无束的生命力量,却像一股暖流,冲撞着千百年来固有的审美壁垒。
渐渐地,惊愕化为了新奇,甚至有年轻人不自觉地跟着节奏微微晃动身体。
当篆体“成都”二字的焰火在夜空绽放,识文断字者,尤其是那些皓首穷经的大儒、博通古今的史官,无不心潮澎湃。
他们认得那古老的字体,那是文明的根脉!
以如此璀璨而现代的方式,昭告天下,宣告一座古城两千余年不改其名的历史厚重。
这一刻,文字超越了时空,成为了连接古今所有炎黄子孙最坚韧的纽带。
当成都世运会开幕式上,运动员入场,万国衣冠,旌旗招展。
看着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各国健儿,在憨态可掬的“蜀宝”、“锦仔”欢迎下,走过那融入蜀绣、漆艺等非遗工艺的芙蓉花引导牌时,历朝历代的天幕之下,爆发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哗然。
白皙肤色、深褐肌肤、乌黑发亮的各族面孔,穿着各具特色的服饰,举着五花八门的旗帜,却都带着同样灿烂的笑容,迈着同样自信的步伐,走在同一片场地之上。
这景象,对于习惯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观念的各朝古人而言,其冲击力不亚于一场思想上的地动山摇。
平民百姓大多目瞪口呆,指着天幕上那些金发碧眼或黝黑肤色的运动员,惊诧莫名:
“快看!那人头发竟是金色的!眼珠子像琉璃!”
“天爷!那人浑身漆黑如炭,莫非是昆仑奴?可神态怎如此自若?”
“怪哉!怪哉!世上竟有如此多奇人异貌!”
而帝王将相、文人谋士们,则在震惊之余,陷入了更深的思索。
有保守的老儒生痛心疾首:“华夷之辨,自古有之!如今竟让蛮夷与天朝上国同场竞技,成何体统!”
但很快就被身边年轻人反驳:“老先生没听嬴姑娘说吗?这是‘世运会’,全世界的运动会!后世种花家强盛,方能举办此等盛会,广纳万邦,方显我天朝气度!”
一些有识之士则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看那些异邦之人,虽貌异,然其队伍整齐,精神昂扬,其所举旗帜,所代表之国家,恐怕也非等闲。后世之世界,绝非我等所知之‘天下’了。”
更多的普通民众,在最初的惊讶过后,逐渐被运动员们脸上纯粹的快乐和体育精神所感染。
“管他黑的白的,瞧他们笑得挺开心嘛!”“运动无疆界,此话有理。”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历朝历代的普通百姓乃至士大夫而言,今夜所见,已非“奇观”二字足以形容。
那水中生火、水火交融的主火炬点燃方式,颠覆了他们对自然元素的认知。
街舞、轮滑、滑板等充满活力与个性的表演,冲击着他们对“礼乐”的传统理解。
而那绵延一公里多的绚烂焰火,尤其是最后那棵由火铸就、又化作白鸽飞向远方的珙桐树,更是让他们目眩神迷,心驰神荡。
“如此盛会,万国来朝,却不显刀兵之气,唯有欢乐祥和,此乃真正的大同之世乎?” 饱读诗书的儒生们陷入沉思。
“那些姑娘小子,跳得真带劲!看着就高兴!” 市井街巷中,更多人是单纯的欣赏与快乐。
尤其是蜀地百姓,看到李冰父子、诸葛亮等与本地渊源极深的先贤身影出现在后世,观看盛会,更生出无比的自豪与激动。
都江堰的福泽,武侯的遗风,竟能在数百年、上千年后,以如此方式被铭记和颂扬,怎能不让人热泪盈眶?
今夜,是科技的震撼,是文化的共鸣,是体育精神的感召,更是对一个前所未有之繁荣、自信、开放时代的集体窥见。
在巨大的“w”造型金色焰火绽开,夜空亮如白昼的刹那,天幕镜头不经意间捕捉到的观众席一隅,大明永乐皇帝朱棣,与他的徐皇后,正十指相扣,相视而笑。
那一笑,不同于面对臣工时的威仪,也不同于接受万民朝拜时的疏离。
那是卸下所有身份重担后,发自内心的、带着无限庆幸与温柔的相知一笑。
徐皇后眼中闪烁着焰火的光芒,更闪烁着一种近乎奇迹的健康光彩,与她依偎着的、同样面带宽慰笑容的朱棣,构成了一幅无比和谐动人的画面。
两人相视一笑的温馨画面时,各朝代反应各异。
汉朝
刘彻看着天幕上朱棣与徐皇后的互动,哼了一声,但想到自己后宫诸多佳丽,心中也不免有一丝复杂。
卫子夫在一旁默默看着,眼中流露出淡淡的羡慕。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同样在凝望天幕。
看到朱棣与徐皇后携手并肩,在盛世焰火下流露真情,李世民不禁感慨道:“观此永乐帝后,夫妻情笃,相伴观礼,与朕和观音婢何其相似乃尔。”
他想起与长孙皇后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想起她在他最艰难时刻的辅佐与慰藉。
帝后和谐,不仅是家事,亦是国事之幸。
长孙皇后温婉一笑,依偎在李世民身侧,轻声道:“陛下,臣妾观那徐皇后,眉目舒朗,气度从容,确有母仪之风。
能在那等盛世华典中与夫君共享喜悦,亦是人生幸事。更难得的是,听闻她凤体欠安,却能于后世得遇良机,此乃上天垂怜。”
她作为皇后,更能体会徐皇后可能面临的病痛与压力,也更能为对方获得救治希望而感到高兴。
李世民点头,握紧了长孙皇后的手:“是啊,若能以一部典籍,换得至亲安康,便是值得。”
也不知他大唐有没有嬴姑娘感兴趣的东西,可以交换个名额给观音婢去后世看看身体,他想和他的观音婢白头偕老。
明朝
马皇后正与朱元璋一同观看着天幕。
当她看到朱棣和徐皇后在焰火下深情对望时,这位以仁慈贤德着称的皇后,眼中瞬间盈满了欣慰的泪水。
她一生辅佐丈夫,深知帝王家夫妻相处的不易,更明白健康与真情在权力漩涡中的珍贵,“真好,真好啊……”
而在燕王府,年轻的燕王朱棣和燕王妃徐氏正并肩而坐。
看到天幕上那个年长许多的“自己”和“妻子”,在绚烂烟花下深情对望,两人都瞬间红了脸庞。
年轻的徐王妃羞得低下了头,手指绞着衣角,心跳如鼓。
那就是她和殿下未来的模样吗?
携手一生,历经风雨,依然能在那般盛大的场合下,旁若无人地传递着彼此间的深情与依靠?
这画面太过美好,让她心生向往,又羞涩难当。
年轻的朱棣也是耳根发热,但他努力维持着镇定,偷偷瞥了一眼身旁羞赧的妻子,心中涌起一股奇异的感觉,是责任,是承诺,也是一种对未来的笃定。
他清了清嗓子,故作严肃:“那个永……永乐帝,当真……不拘小节。”
可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却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
一些深闺女子,看到徐皇后在如此盛大场合与夫君并肩而立、备受珍视,不禁艳羡那等的深情。
儒生士大夫中,虽有顽固者认为帝后于大庭广众之下如此,略失庄重,但更多开明之士则从中读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齐家”的美好典范。
普通百姓则更简单地被这温情一幕打动,觉得皇帝皇后也和寻常夫妻一样,有着真挚的情感,拉近了天家与黎民的距离。
这短暂的一幕,在不同时空、不同心境的人眼中,衍生出了无尽的解读与感慨。
最终,当开幕式在更加磅礴的焰火中推向高潮时,历朝历代的人们,无论是对那“水火相融”的奇迹,对那“万邦来朝”的气象,还是对那“帝后情深”的瞬间,都心满意足地沉浸在这场跨越时空的视听盛宴中,久久无法回神。
今夜,注定是无数人梦中都会重现璀璨光华的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