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祖宗们,时代变了 > 第299章 盛世的基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破突厥的捷报,如同长了翅膀,一夜之间传遍了长安城。

整个京城都沸腾了。

百姓们自发地涌上街头,敲锣打鼓,燃放着鞭炮,欢庆着这场足以载入史册的胜利。

渭水之盟的阴霾,被彻底一扫而空。

李世民的声望,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

几日后的早朝之上,当李靖、李积等一众功臣身披铠甲,带着缴获的颉利可汗的狼头大旗步入太极殿时,满朝文武,无论之前是何派系,皆躬身行礼。

再也无人敢质疑皇帝的任何决定。

李世民很清楚,现在,就是推行他心中那个宏伟蓝图的最佳时机。

“众卿平身。”

待众人起身,李世民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稳有力。

“突厥之患已平,然我大唐,不可有片刻懈怠。此战之胜,非一人之功,乃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

他话锋一转,看向工部尚书。

“尤其是格物院所献之新式马具、霹雳之法,居功至伟!”

此言一出,那些原本对格物院颇有微词的儒臣们,脸色都有些不自然。

“朕决定!”李世民的声音陡然拔高,“擢升格物院为正三品衙门,与六部平行!由房玄龄、杜如晦共领院事!另拨国库钱粮十万贯石,广纳天下能工巧匠,凡有奇思妙想者,皆可入院一试!”

这个决定,无异于在朝堂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一个专研奇技淫巧的机构,竟然能与掌管国家大政的六部平起平坐?

国子监祭酒孔颖达眉头紧锁,刚想出列反对。

李世民却没给他机会,继续说道:“此战之中,新式马具与火器之利,众卿有目共睹。朕命令,即日起,由兵部与格物院协同,三年之内,将此二物,装备全军!”

“另,格物院已制出一种名为水泥之物,坚固远胜石灰。朕命工部,即刻起,凡国家兴修水利、铺设驰道,皆以此物为先。朕要让大唐的道路,通达四海,朕要让大唐的堤坝,再无决口之患!”

一连串的命令,砸得众臣有些发懵。

但这还没完。

李世民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孔颖达等一众儒臣身上。

“教化万民,乃国之根本。然,教化之法,亦需与时俱进。”

“朕下令,于国子监之外,另设格物学堂。凡我大唐子民,皆可入学。学堂之内,除儒家经典,另设算学、格物、农学、工学四科!”

“凡学堂毕业,成绩优异者,可直接参加科举。朕将另开明算、格物二科,取中者,可入户部、工部、将作监为官!”

这一下,孔颖达再也忍不住了。

“陛下!万万不可!”他慨然出列,痛心疾首,“此举乃是舍本逐末,以术乱道!若人人都去追逐此等功利之学,圣人教化何在?礼义廉耻何存?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不少儒臣纷纷附和,大殿内又响起了“有违祖制”的论调。

李世民冷冷地看着他们,这一次,他没有像上次那样发问,而是直接一摆手。

“王德,把东西拿上来。”

内侍官王德立刻捧上一个木盘,盘中,是几块黑色的铁疙瘩和几枚锈迹斑斑的箭头。

“孔爱卿,诸位爱卿。”李世民走下丹墀,拿起一枚箭头,“此物,是当年玄武门之变时,留在朕体内的。若无后世医术,朕,恐活不过四十。”

他又拿起一块黑铁。

“此物,是突厥人的兵刃,若无格物院的新式武器,我大唐将士,不知要多死伤多少!”

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回响。

“朕今日站在这里,靠的不是之乎者也!是靠着这实实在在的医术,靠着这能披荆斩棘的利刃!”

“朕的大唐能打赢突厥,靠的也不是满腹经纶,是能让士兵吃饱的后勤算术,是能让他们在马上杀敌的新式马具!”

“你们跟朕谈道,朕跟你们谈国运!”

“你们跟朕谈祖制,朕的江山,就是新的祖制!”

李世民的语气,霸道得不容置疑。

他用一场泼天大胜换来的威望,化作了最锋利的武器,将所有反对的声音,碾得粉碎。

孔颖达面如死灰,瘫软在地。

他知道,时代,真的变了。

那个由他们士族门阀掌控知识解释权、掌控上升渠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绝对的军功和无可辩驳的实力面前,所有的道理,都显得苍白无力。

散朝后,东宫。

太子李承乾正带着几名格物院的年轻学子,围着一台新式的纺纱机模型,热烈地讨论着。

经历了这次突厥之战,尤其是亲眼见证了父亲如何运用那些后世知识运筹帷幄之后,这位原本有些叛逆的太子,像是变了一个人。

他对格物院里的各种新奇事物,表现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

李世民站在殿外,静静地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大唐的未来,有了新的希望。

深夜,甘露殿。

周墨看着眼前这个意气风发,正在规划着一个庞大工业帝国蓝图的李世民,心中感慨万千。

大唐这台巨大的马车,已经在这位千古一帝的驾驶下,拐上了一条通往工业化的快车道。

“你做的,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周墨由衷地说道。

“这还不够。”李世民摇摇头,眼中闪着对未来的渴望,“朕知道,这只是开始。要建高炉,要开矿山,要造巨轮,朕需要的人才,太多了。”

周墨笑了。

“所以,我这次来,是给你带来一个好消息。”

他看着李世民,缓缓说道:“我的能力,又升级了。”

“你,可以挑选一个团队。你最顶尖的工匠、最聪明的算学家、最有远见的官员,都可以。”

“给他们准备好,下次,带他们去现代,开始真正的大唐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的……”

他手里还拿着那支规划着未来的碳素笔,笔尖悬在图纸上,一滴墨迹缓缓渗出,晕开了一个小小的黑点。

挑选一个团队?

他猛地抬起头“你……再说一遍?”他的声音有些发干。

“我说,你可以组个团了。”周墨摊了摊手,尽量用一种轻松的语气说道,“想学什么,就带什么领域的专家过去。现场教学,包教包会。”

“哈……”李世民喉咙里发出一声意义不明的短促笑声。

下一秒,他猛地抓住周墨的肩膀,“好!好!好!”

他那张因为激动而涨红的脸上,是一种近乎癫狂的喜悦。

他不再是那个沉稳内敛的帝王,更像一个得到了梦寐以求玩具的孩子。

“玄龄、克明,必须去!”他几乎是在咆哮,双眼亮得吓人,“他们得亲眼看看,后世的朝堂是如何运转的!什么是内阁,什么是央行,什么是国家经济宏观调控!”

“还有李靖!朕的军神!他不能只满足于用对讲机打仗!他得去军事博物馆,他得看沙盘推演,他得知道什么是立体战争,什么是信息化作战!朕要让他看看航母!”

“还有工部的那些老家伙!朕要让他们去钢铁厂,去船坞,去看看一天能产万吨钢的转炉,去看看那劈开大洋的万吨巨轮!”

他在大殿里来回踱步,嘴里飞快地念叨着一个个名字,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大唐某个领域的巅峰。

周墨被他晃得头晕眼花,“等等等等!你先冷静一下。人,不能太多,先带十个吧,出了大唐还有其它朝代呢,我那地方不大,你们每个带个三五十个人去,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了。”

“十个?”李世民停下脚步,眉头一皱,显然对这个数字很不满意。

他掰着手指头开始算:“玄龄、克明、李靖、工部得去两个,算学院得去一个……”

他算了半天,发现名额根本不够用。

“辅机也得去,他是外戚,得让他看看后世皇权与资本的关系,免得他以后动歪心思……”李世民嘀咕着,又划掉一个名字。

这种取舍,对他来说,比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还难。

周墨看着他那副纠结的样子,忽然觉得有点好笑。

最终,李世民一咬牙,做出了决定。

“房玄龄、杜如晦、李靖、工部尚书段纶,司农卿韦叔谐。”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复杂起来。

“还有,承乾。”

“还有,……朕得好好想想。”

“朕需要多久准备?”

“三天吧。”周墨想了想,“你把人召集起来,跟他们解释清楚,讲讲后世的规矩,免得到时候去了再解释耽误时间。”

“好!一言为定!”

李世民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知道,大唐真正的腾飞,将在这三天后,正式开始。

“那个……李哥,你看啊,这业务升级了,服务质量也上去了,从单人自由行升级成豪华商务考察团了,这费用方面……”

李世民被周墨这么一打岔,愣了一下。

“这可不是我要哈,是官方要哈,毕竟你们这学习用的专家,还有后面的仪器啥的都是人家提供的,咱也得意思意思是吧。”

他看着周墨那副“你懂的”表情,哭笑不得。

他大袖一挥,豪气干云。

“费用?朕的大唐,就是你的后花园!看上什么,随便拿!国库里的金银珠宝,内帑里的奇珍异玩,只要你看得上,朕绝不吝啬!”

周墨摇了摇头,“钱财乃身外之物,官方对那些黄白之物没兴趣。”

李世民一愣,有些意外。

“那你要什么?”

周墨凑了过去,压低了声音,“比如一些书法真迹啊什么的,像什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是不是在你手里?你下次来的时候随便带个一两个。”

“你知道的,我们后世呢就喜欢这些有历史有文化的东西。”

“再说了,这些东西放在你这,也就是个死物。拿到我们那,那可是能上历史教材,能进国家博物馆,能让十几亿人瞻仰的国宝啊!”

“行,成交,什么都没有大唐的发展重要。”

周墨脸上的笑容,瞬间灿烂得如同盛开的向日葵。

他仿佛已经看到,当自己捧着《兰亭集序》真迹出现在张局长面前时,那位一向严肃的老领导,会是怎样一副惊掉下巴的精彩表情。

“那您就准备吧,咱们三天后见。”

周墨对着李世民挥了挥手,一道白光闪过,周墨消失得无影无踪。

甘露殿内,再次恢复了寂静。

李世民独自一人,站在空旷的大殿中央。

他的目光落在那幅巨大的疆域图和军事沙盘所吸引。

与即将开启的,一个波澜壮阔的大工业时代相比,区区一卷法帖又算得了什么?

江山,才是朕此生,最恢弘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