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终究没有战起来。
那场决定了历史走向的大火,被一纸来自千年后的条约,彻底浇灭。
建安十三年的冬天,长江两岸出现了奇异的景象。
北岸,曹操的数十万大军没有南下,反而井然有序地后撤,庞大的船队调转方向,返回北方。
南岸,严阵以待的孙刘联军,也在一片惊愕与不解中,各自解散。
一场旷世之战,消弭于无形。
然而,战争的硝烟虽然散去,另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却在三片土地上,悄然上演。
魏国,邺城。
丞相府内,曹操召集了所有核心幕僚与工匠领班,将那份来自未来的文件袋,重重地放在了桌案上。
“今日起,丞相府下,另设格物院!”曹操的声音,回荡在议事厅内,不容置疑。
“所有工匠、方士、算学之才,皆入此院,由我亲自督管!”
他没有给众人提问的机会,直接拿出了水泥的配方图纸。
“此物,名为水泥。按此法烧制,可得坚石。传令下去,在邯郸、河内等地,立刻建造高炉,日夜不停,给孤烧!”
“孤要用此物,修筑一条从邺城直通关中的驰道!孤要让大军一日可行三百里!”
工匠们看着图纸上那精细到每一个步骤的流程图,一个个目瞪口呆。
紧接着,曹操又拿出了高炉炼铁的图纸。
“此为新式高炉,所炼之钢,百倍于今!传令兵仗局,以此法更新所有高炉,三个月内,孤要看到新式甲胄与兵刃,装备虎豹骑!”
整个议事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曹操描绘的这幅钢铁蓝图,给震住了。
会议结束后,贾诩被单独留了下来。
“文和,你怎么看?”曹操的目光,落在了墙上那幅巨大的地图上。
贾诩缓缓开口,声音沙哑:“主公之志,已不在中原一地。然,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家若不宁,何以征伐四海?”
曹操的眼神冷了下来,他知道贾诩说的是谁。
“司马懿……”他从牙缝里挤出这个名字。
在未来的画面中,那个鹰视狼顾的年轻人,最终窃取了他曹家的一切,甚至引发了后续数百年的人间惨剧。
这个祸根,必须处理。
“杀了他?”曹操的眼中闪过一丝杀意。
“不可。”贾诩摇头,“司马懿年仅二十九,初任文学掾,并无过错。杀一无名文士,会寒了天下士人之心,尤其会激怒河内司马氏这样的高门大阀。”
“此时动手,得不偿失。”
“那依你之见?”
“用之,亦防之。”贾诩那双半闭的眼睛里,闪动着老辣的算计。
“主公可将其召至身边,委以散骑常侍之类的虚职,日日赞其才,夜夜观其行。此为捧杀。”
“将其置于眼皮底下,使其远离太子,断其与诸子的联系。此为隔离。”
“同时,大肆提拔曹氏、夏侯氏宗亲,如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将新军的兵权牢牢掌握在宗室手中,明确他们为军中砥柱。此为制衡。”
曹操听着贾诩的分析,缓缓点头。
直接杀了司马懿,太便宜他了,也太粗糙了。
他要做的,是釜底抽薪,是彻底铲除司马家篡位的土壤。
他不仅要防着司马懿,更要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继承人,曹丕与士族走得太近,这在未来,是致命的隐患。
“传令下去,召司马懿入相府,任主簿。孤,要亲自看看,这头狼,到底有多大的本事。”曹操冷声下令。
一个针对司马家族的,长达数十年的阳谋,就此展开。
蜀地,成都。
与曹魏那边大兴土木、磨刀霍霍的紧张气氛不同,刘备治下的益州,一片祥和。
诸葛亮没有急着去研究那些高深的工业技术,而是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那几样高产作物的种子上。
“主公请看。”成都郊外的一片试验田里,诸葛亮小心翼翼地刨开泥土,挖出了一窝圆滚滚的土豆。
“此物名为土豆,亩产可达二十石,远胜麦粟。”
他又指向另一边,已经长出嫩苗的玉米地。
“此物名为玉米,耐旱耐瘠,可为军粮。”
刘备看着这些貌不惊人的作物,眼中是掩饰不住的激动,他一生辗转,亲眼见过太多百姓因为饥饿而流离失所,甚至易子而食。
“孔明,若此物真能亩产二十石,我汉家子民,将再无饿殍!”刘备的声音有些颤抖。
“正是。”诸葛亮轻摇羽扇,目光深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我军欲西出远征,征服那片名为欧罗巴的大陆,路途遥远,风险莫测。若无稳固之后方,无充足之人口,一切皆是空谈。”
“我等的首要之务,不是造出坚船利炮,而是让治下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穿暖。”
“唯有民心安定,国库充盈,方能支撑起那前无古人的宏大功业。”
刘备深以为然,他立刻下令,在蜀中各地设立农学试验田,由官府统一育种,再分发给百姓。
同时,那本《卫生防疫与外科手术入门》的小册子,被奉为至宝。
诸葛亮召集了蜀中所有名医,将上面的知识,逐字逐句地讲解。
从勤洗手、喝开水,到伤口消毒、防止感染,这些在后世看来最基础的公共卫生常识,在这个时代,却是能活人无数的神技。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在蜀汉大地展开。
刘备的仁义,不再仅仅是体现在摔孩子上,而是化作了实实在在的土豆、玉米,和干净的饮水。
蜀汉的根基,正在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无比扎实。
就在曹魏和蜀汉都在埋头种田发展的时候,一件小小的摩擦,打破了三方暂时的平静。
一封来自荆州联合管辖地的紧急军情,送到了诸葛亮的案头。
“军师,曹军一支百人规模的勘探队,以修路测绘为名,越过了协议中规定的界线,进入了我方实际控制的临沮县境内。”一名参军神色紧张地报告。
诸葛亮走到地图前,目光落在临沮二字上。
这个地方,不偏不倚,正好卡在曹魏势力范围和蜀汉势力范围的交界处,也是未来若要北伐,必须经过的隘口之一。
“曹孟德,这是在试探?还是只是管辖地将领的无心之举?”他喃喃自语。
这并非一次军事入侵,规模很小,也没有任何敌对行为。
但这个举动,无疑是在挑战那份刚刚签订的条约的底线。
如何应对,成了一个难题。
派兵驱逐?那等于是主动撕毁协议。
置之不理?那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以后这样的试探会越来越多,协议将形同虚设。
大帐之内,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诸葛亮身上,等待着这位年轻军师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