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祖宗们,时代变了 > 第308章 周墨醒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周墨再次睁开眼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身上盖着薄被。

“你醒了?”

一个温和的声音传来,周墨偏过头,看见朱允炆正坐在床边的椅子上,手里捧着一本书,见他醒来,脸上露出关切的神色。

“我……睡了多久?”周墨开口,嗓子有点干哑。

“一天一夜。”朱允炆放下书,给他倒了杯温水,“你回来的时候,直接就倒在了客厅地板上,一直流血,吓死我了。”

周墨接过水杯,喝了一口,润了润喉咙。

他试着感应了一下身体里的力量,那种被撕扯成两半的剧痛已经消失,现在是被掏空后的虚弱,但核心的精神力正在缓慢地恢复,像是干涸的河床重新有溪流淌过。

看来这次的消耗虽然巨大,但没有造成永久性的损伤。

“崇祯那边……”周墨定了定神,立刻问起了最关键的问题。

朱允炆的表情变得有些复杂,“是朱由检那边发生了什么?”

周墨简单给他讲了一下发生的事情。

“你把爷爷和四叔都叫过去了?”他问,语气里带着一丝惊叹。

“嗯,情况紧急,没办法。”周墨回想起那场面,还是心有余悸,“对了,我睡了一天……那崇祯那边,岂不是过去好几天了!”

按照之前的经验,时空的流速并不对等,现代的一天,在古代差不多是三到四天。

周墨心里一紧,朱元璋和朱棣,那是什么人物?两个都是狠角色,让他们在北京城里待了好几天,还不是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朱由检那个小皇帝,现在怕不是已经成了个摆设。

“不行,我得过去看看。”周墨挣扎着想从床上坐起来,“他们两个不能在那待太久,而且十几万大军的后勤补给也是个大问题,回头再给朱由检吃垮了。“

他这次强行传送了超过十五万人的军队,虽然成功了,但也摸到了自己能力的上限。

“我跟你一起去。”朱允炆忽然开口,眼神异常平静。

周墨一愣:“你去做什么?你不是要旅游完回到你那个时空吗?”

“周哥,我想过了。”朱允炆站起身,在房间里慢慢踱步,“我最初的想法,是回到建文朝,去挽回我自己的悲剧。但现在我明白,个人的荣辱得失,在大明的存亡面前,不值一提。”

他转过身,看着周墨,目光清澈:“我在这里学了这么久,读了那么多书,了解了那么多未来的知识和制度。这些东西,与其用来改变一段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不如用在最需要它的地方。”

“崇祯朝,就是最需要它的地方。”

周墨看着他,有些出神,不禁回想起他们初见的样子。

“你想好了?那可不是什么好差事,简直就是个烂摊子。”

“想好了。”朱允炆郑重地点头,“兴亡继绝,是我朱家子孙的责任。我无处可去,那里,便是我最好的归宿。”

说完,他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收拾东西。

没有什么金银细软,只有一个个沉甸甸的文件夹,里面是他这几个月来做的各种笔记,从农业改良技术到官僚体制改革,从基础工业规划到财政税收体系,分门别类,整理得井井有条。

周墨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有些感慨。

或许,这就是玉环把他带来的真正意义。

“行吧,那咱们就走吧。”

周墨调动起恢复了一些的精神力,意念锁定了崇祯朝的坐标。

光影流转,两人瞬间消失在房间里。

再次出现时,他们已经站在了紫禁城的乾清宫外。

眼前的景象,让周墨都有些惊讶。

几天前还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广场,此刻已经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只是青石板的缝隙里还隐约残留着暗红色的痕迹。

一队队盔甲鲜明、队列整齐的士兵,正在宫城内外巡逻,他们的步伐沉稳,眼神警惕,身上散发着一股百战余生的肃杀之气。

这些士兵的盔甲样式各异,有的带着洪武朝的古朴厚重,有的带着永乐朝的精良锐气,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这片皇城的绝对掌控。

整个紫禁城,与其说是皇宫,不如说已经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军营。

“什么人!”一队巡逻的士兵发现了凭空出现的周墨和朱允炆,立刻围了上来,手中的长枪对准了他们。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从乾清宫内传来。

“都退下!!”

士兵们闻声,立刻收起兵器,恭敬地退到两旁。

朱由检快步从宫殿里迎了出来,他身上穿着龙袍,但步履匆匆,脸上带着一种混杂着疲惫。

“仙师,建文帝你们来了。”他对着两人行礼。

“情况怎么样了?”周墨开门见山地问。

“闯贼在北京城内的主力,已经被太祖爷和成祖爷派兵清剿殆尽。有将军正率兵追击李自成的残部。”

朱由检答道,“城中也已颁布戒严令,由徐达元帅和李文忠元帅总领,正在清查奸细,安抚百姓。”

他的语气很平稳,但周墨能听出,这几天的经历,已经让这位末代皇帝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太祖爷和成祖爷呢?”

“正在暖阁议事,请随我来。”

走进暖阁,周墨就感到一股低气压扑面而来。

朱元璋和朱棣,一左一右,坐在主位上,中间空着一张龙椅,显然是给朱由检留的。

两人的面前,铺着一张巨大的北京及周边防务图,上面用红蓝两色的朱砂,标注着密密麻麻的记号。

几十名洪武、永乐两朝的大小将帅,分列两旁,一个个神情肃穆,整个暖阁里安静得能听到呼吸声。

这阵仗,不像是在开朝会,更像是在开战前军事会议。

“来了,你怎么样?”朱元璋抬起头,看了周墨一眼,又把目光投向了朱允炆。

“没事,满血复活了。”周墨挥挥手,打破了这沉闷的气氛,“两位,仗打完了,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下,后续怎么办了?”

他指了指外面的十几万大军:“这么多人,总不能一直待在这吧?你们各自的朝代,也有一大摊子事呢。”

这个问题,显然也正是朱元璋和朱棣正在头疼的。

朱元璋重重地哼了一声:“咱是想走,可咱要是走了,就凭这个不肖子孙,这刚打下来的江山,不出三天就得再丢一次!”

朱棣也沉声说道:“北京城内的乱兵好清,但朝堂上的蛀虫难除。这几日,我与父皇审阅了崇祯朝的奏章,查抄了那些投降派的家产,简直是触目惊心。”

“整个朝廷,从上到下,几乎烂透了。无人可用,无钱可用,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朱由检站在一旁,把头埋得更低了。

这,正是死局所在。

军事上的胜利,只是暂时的,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治腐败和财政崩溃的问题,大明这艘破船,迟早还是要沉。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朱允炆,向前走了一步。

“爷爷,四叔。”他平静地开口,目光扫过在场的三位大明皇帝,“如果信得过我,我想留下来。”

此言一出,满室皆惊。

朱元璋和朱棣都用一种审视的目光看着他。

“我愿在此,辅佐由检,重整朝纲。”

朱允炆不卑不亢地说道,“我从后世,知晓历史兴替,也从周哥那里,学到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法子。两位不可能长留于此,但你们可以留下一支精兵,作为新政的保障。由我来负责推行改革,整顿吏治,恢复民生。”

“朱由检抬起头,用一种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他。

“你?”朱元璋的眼睛眯了起来,“你行吗?当初那么好的底子给你,你都没做好,现在这情况,你能行?”

“皇爷爷,”朱允炆没有退缩,他迎着朱元璋的目光,从身后的背包里拿出了一叠厚厚的资料,“这是我草拟的《大明中兴初步纲要》,请您御览。”

他将文件分呈给二人。

朱元璋和朱棣将信将疑地接了过去。

只看了几眼,两人的脸色就变的严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