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之公子刘琦 > 第三百零五章 大将军的谣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百零五章 大将军的谣言

自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始,至公元200年平灭袁绍之乱止,我共用了11年的时间。这11年,我从山阳出发,走到南阳、襄阳、江陵……荆州、司州、豫州、扬州、兖州、冀州……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我和自己梦中那些英雄们交过手,对过垒,有成功,有失败,有血泪,有欢笑。而今,一切只如梦幻。

在黎阳,看着满城废墟,黄河奔涌,我想到曹操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洛阳,看着渐渐恢复人气的城池,我想到董卓的大火与屠杀;在颍川,我拜访有“颍川三君”之称的孔融、陈纪、荀爽,听取他们对这朝堂的看法,又想着同时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先进与腐朽;在襄阳,我到隆中,看与蔡琰养的鹤与猿,想着曾经在此终老的约定。

一切似乎都已结束,一切似乎只是开始。

二十八岁的我,忽然有了一种苍老的心境。十一年,时间并不是太长,而且我一直顺势而为,没有什么大的波折,在每个节点,似乎都有神助,不管经历什么样的风险,最终都取得了胜利。

但是,这种胜利,真的能改变什么吗?我想到了关羽的那封奏疏,想到了曹操手中小天子的圣旨,想到刘备、刘和、刘虞这些野心勃勃的宗室,想到孙策、马超、公孙渊这些强大的地方实力派系,想到在朝中盘根错节的士家大族。比之十一年前,真得改变了吗?

我越问自己,心中越是发虚。

……

当我进入襄阳城的那一刻,整个城池为我而疯狂了。这座我亲手打造的城池,这个如今汉帝国的都城,已经成了花的海洋,歌的海洋,舞的海洋。城楼上早已挂满了朱红与明黄的绸带,风一吹,便如火焰般卷动,衬着司隶校尉钟繇新写的“汉祚永固”的匾额,晃得人眼眶发烫。

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挤出城来。由于太乱,已经不分官民、不分职位高低,都拥挤成一团,只为能在我进城时看我一眼。

当我骑着白马,在陈到的护卫下走上人流形成的窄巷时,那一条条努力向我伸来的手臂,那一双双充满感激与渴望的眼神,那一声声“万胜”的欢呼,让我不由得也随之激动。是的,这就是我们这些人为之拼杀,为之付出的意义所在。

这种感情,一直持续到宫门前。

小天子已身穿整齐的朝服,肃立于承光殿前。

这是“献捷”仪式。

早有太监高声唱道:“大将军奉天子诏扫北,平定袁氏之乱,得胜归来!满朝文武,恭迎大将军得胜归来!”

我眉头微皱一下,在送我审定的原始版本里,是没有“奉天子诏”这四个字的。不过,有没有这四个字,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也并不计较。

眼见小天子同满朝文武,一齐向我施礼。我却侧身闪开,把手摆了一下,却见身后虎贲军抬着一个又一个的牌位走来。

尚书令、北中郎将卢植之位;

执金吾、并州刺史丁原之位;

越骑校尉伍孚之位;

司徒、录尚书事王允之位;

司空、太常种拂之位;

大鸿胪鲁馗之位;

兴义将军、车骑将军杨奉之位;

征东将军韩暹之位;

太尉、行骠骑将军朱儁之位;

河南中部掾闵贡之位;

司徒崔烈之位;

……

都是这些年勤于王事而牺牲之人的灵位。

最后一个巨大的牌位,上面写的却是“大汉两千五百万因战因灾因疫无辜惨死黎民之位”。

整个“献捷”仪式,鸦雀无声。

我恭敬地转过身,向着这些牌位,大礼参拜下去。

小天子似乎明白了什么,便也在我的身后,向着这些牌位深深地拜了下去。

于是文武百官各怀心思,也纷纷拜了下去。

拜后,我向小天子交上了“捷表”,淡淡地说了一声:“陛下,自古无摄政大将军封王之说,臣既封王,自不能再任大将军之职,今日请辞,还请陛下另择人选。”

说罢,也不理会小天子和百官的惊愕,转身离去。

次日朝堂之上,曹操以功臣自居,直指刘琦身为大将军,敢于专横跋扈,孩视天子,目无君上,实为不忠。请小天子罢刘琦大将军之职,夺其官爵封土,交有司查处。此言一出,朝堂震惊。小天子大怒,当廷斥责曹操。

又有议郎赵彦,不同意对大将军的任何处置,只上奏建议恢复三公之职,以分大将军之权柄。对此,小天子加以赞赏。

又有大鸿胪刘备上奏,以大将军功高盖世,且年轻有为,当依旧以大将军摄政,待小天子成年之后,再行归政就藩。小天子闻言面色不豫。

又有侍中刘和上奏,言曹操、赵彦皆是祸乱朝纲之辈,宜加以惩处,以为后来者戒。

又有国舅董承上奏,言朝堂之上,各抒己见,本属寻常,未成旨意之前,皆作不得数,大家以和为贵,共同辅佐天子,复兴大汉。

整个朝堂上,大将军长史、侍中、守尚书令诸葛亮,大将军军师徐福(徐庶),大将军参军、议郎孟建等大将军心腹,乃至大将军军师祭酒荀彧,大将军参军、谏议大夫田丰等新任大将军府属官,以及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的荆州派元老蒯越、刘先、韩嵩、潘濬、伊籍等皆是一言不发,直到朝散。

一时间,整个襄阳城波谲云诡。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涌动。所有的庆典都在照常进行,而关于天下重归一统的兴奋却在小皇帝和大将军直接的对峙之中变得更加紧张,所有人都在等着大将军的雷霆一击,所有人都相信大将军定会反击。

但是这个雷只在空中酝酿,迟迟未落下。

于是,有了一个传言:果然,面对皇权,大将军也无可奈何。大汉四百年天下,谁也夺不走。王莽不行,黄巾贼不行,董卓不行,袁术、袁绍也不行,所以,大将军同样不行。这天下,只能是姓刘的来当。

就在这个消息越传越广时,突然有一个说法传了出来:可是,大将军也姓刘!

此语一出,整个襄阳城安静了。

当有聪明人想到了这种可能,就立即所有人都想到了这种可能。

是的,大将军也姓刘。

东汉二百年,皇帝多早夭。从旁系中挑选皇帝成为常态。

大将军,也姓刘啊!

随之,各种传言在襄阳流传了开来。

大将军府养的狗头上生角,腹下生鳞了;大将军府的宫殿夜冒祥光,形成五彩云气了;大将军的院子里长出灵芝、嘉禾、连理枝了;大将军府的梁柱自动生成龙纹了;大将军使用的宝剑夜里放光直冲斗牛了……

这消息,似长了脚,传遍全城。所有襄阳人都在议论,甚至到了毫不避讳的地步。

正跳得热闹的小天子辍朝了。

据传,他害怕了,他在后宫瑟瑟发抖,不敢见人,不敢见兵器,不敢看药碗,吃饭、喝水都小心翼翼,怕别人行刺,怕别人给他下毒,经常一惊一乍的,到后来甚至发展到要让董皇后抱着他睡,夜里还惊呼“大将军要杀我”。

终于,身为前代太后的弟弟,当代皇后的父亲的董承出面了。他来到大将军府,请求见我。

“不见。”正与蔡琰下棋的我直接拒绝,“有什么事,朝堂上说,私宅不是商议国事的地方。”

蔡琰伸手拦了我,道:“请国舅大人进来吧。大将军不见他,我一个妇人见他一见吧。有些事,还是说开了好。”

于是,在偏殿里,蔡琰接见了董承。

董承介绍了小天子的近况,说小天子太可怜了,登极以来就没有过过几天好日子,他本意也不是对大将军不尊重,只是孩童心性,难免有做事不稳妥的地方,日后一定改正。

蔡琰就说自从献捷之后,大将军忧虑成疾,觉得被天子误解,被群臣敌视,实在是罪莫大焉,故而心生退志,准备借病休息,一定不会让天子为难。

两边比了半日的惨,终于确定,小天子和大将军都是无辜的,都是被群臣害的。于是,群臣就成了被两方批判的代罪羔羊,甚至决定推出几个人来祭旗。

谁知就在双方都快商议出一个结果时,大将军突然闯进来,怒道:“大汉百姓,死了一半,从天子到我,乃至文武百官,个个该死!想不通这个,做什么都没用!”

说罢,抛下发呆的两人,扬长而去。

这下,从小天子到满朝文武,都呆住了。

大将军什么意思?从小天子到满朝文武,一个不留全杀了?不可能啊。可如果不是这样,大将军又是什么想法?

刘备心忧大将军与小天子之间的矛盾,更担心天下的安定。这才重新统一,北边马超、张辽、关羽等还在与袁绍残余势力交战,南边蛮族也在蠢蠢欲动,天下才定,百姓民不聊生,多少事情要做,怎么才要过太平日子了,这最尖儿上的两位就给顶上牛了。

他满怀忧虑无法排遣,于是下请帖请来一位故人,就是曾多次交战的曹操。说起来,当初刘备在公孙瓒手下,曹操在袁绍手下,双方几度交战,从平原打到徐州,彼此知根知底,互相佩服。今日曹操虽然敢于说大将军孩视天子,直接挑开了大将军与小天子的矛盾,但刘备还是佩服曹操敢于说出他想说而不能说的话。

曹操接到邀请,便即来赴宴。此时曹操与刘备,这两个都成了光杆司令的一方诸侯,对坐大笑,只觉得天下怪事,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