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悉尼的 “澜心造物” 分基地里,负责人林浩正对着销售报表发愁。分基地开业三个月,生意惨淡,进店的顾客寥寥无几,大部分都是华人游客,本地消费者几乎没有。
“顾总,我们真的撑不下去了。” 林浩给顾微澜打电话,声音带着绝望,“本地消费者觉得苏绣太‘小众’‘看不懂’,还觉得价格太贵;旁边的一家手工饰品店还故意降价打压我们,说我们的苏绣是‘中国制造的廉价货’。”
顾微澜刚处理完潮牌联名的后续工作,听到这话立刻决定飞往悉尼:“林浩,别慌,我马上过去。你先稳住团队,我们一起想办法。”
陆北辰担心她的安全,执意陪同:“悉尼的文化差异比欧洲大,我陪你一起去,也好有个照应。苏哲已经查了那家手工饰品店的背景,老板是本地的手工艺人,一直排挤外来非遗项目。”
十几个小时后,顾微澜和陆北辰抵达悉尼分基地。分基地位于悉尼的文化街区,装修风格是中式园林风,里面陈列着苏绣挂毯、服饰、文创产品,但确实没什么顾客。
“你看,我们的产品都是按照国内的审美设计的,本地消费者根本不感兴趣。” 林浩指着一件绣着兰草的旗袍,“他们觉得图案太复杂,颜色太素雅,不符合他们的审美。”
顾微澜走到街上,观察本地的店铺和行人,发现悉尼的消费者更喜欢简约、色彩鲜艳、有本土元素的产品。“问题找到了。” 顾微澜说,“我们的产品太‘中国化’,没有融入本地文化,导致本地消费者有距离感。而且定价没有考虑本地市场的消费能力,偏高了。”
正在这时,旁边手工饰品店的老板汤姆走过来,带着嘲讽的语气:“顾小姐,你们的苏绣确实很漂亮,但在悉尼没人会买。这里的人喜欢本土的手工制品,不是外来的‘古董’。”
“汤姆先生,苏绣不是古董,是活态的手工艺。” 顾微澜平静地说,“而且文化没有国界,好的手工艺应该被更多人喜欢。我们计划融入悉尼的本土元素,开发适合本地消费者的产品,相信会有市场。”
“我拭目以待。” 汤姆冷笑一声,转身离开。
顾微澜立刻召集分基地的团队,制定本土化方案:“第一,产品创新,融入澳洲原住民艺术元素,比如将苏绣的‘打籽绣’与原住民的图腾结合,设计简约的挂饰、耳环;第二,定价调整,推出中低端价位的文创产品,吸引更多消费者;第三,举办体验活动,邀请本地消费者免费学习简单的苏绣针法,让他们感受苏绣的魅力。”
团队立刻行动起来,顾微澜还特意邀请了澳洲原住民艺术家玛雅合作。“玛雅,我们想把你的图腾设计用苏绣表现出来,你觉得怎么样?”
玛雅看着苏绣样品,眼中满是惊艳:“苏绣的细腻太适合表现图腾的细节了!我愿意合作,让更多人了解原住民艺术和苏绣的融合之美。”
然而,产品开发过程中,团队又遇到了难题。原住民图腾的线条粗犷,苏绣的针法细腻,两者很难融合。“顾总,用‘打籽绣’表现图腾的线条,显得太琐碎;用‘齐针’又太呆板。” 设计师无奈地说。
顾微澜建议:“我们可以创新针法,将‘打籽绣’的‘籽’放大,排列成图腾的线条,既保留苏绣的质感,又能体现图腾的粗犷。”
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开发出第一批本土化产品:苏绣原住民图腾挂饰、耳环、手机壳,颜色鲜艳,设计简约,定价在 50-200 澳元之间,符合本地消费者的接受范围。
体验活动当天,分基地挤满了本地消费者。玛雅亲自讲解图腾的含义,顾微澜和林浩教大家绣简单的图腾纹样。“太神奇了!一根丝线竟然能绣出这么漂亮的图案!” 一位本地女孩兴奋地说,“我要把这个挂饰送给朋友。”
汤姆也悄悄来参加了体验活动,看着热闹的场面,脸色有些复杂。
本土化产品推出后,销量节节攀升,本地消费者占比从之前的 5% 提升到 60%。悉尼的媒体也纷纷报道:“苏绣与原住民艺术的完美融合,为悉尼带来了新的文化体验!”
汤姆找到顾微澜,真诚道歉:“顾小姐,对不起,我之前太固执了。你们的产品确实很棒,我希望能和你们合作,在我的店里也销售苏绣产品。”
顾微澜笑着同意:“合作共赢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可以一起举办‘本土与外来手工艺交流展’,让更多人了解不同文化的手工艺。”
悉尼分基地的困局终于化解。顾微澜站在分基地的窗前,看着街上的行人,心中满是感慨:“非遗走出去,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卖出去,而是要融入本地文化,尊重本地消费者的审美和习惯。只有本土化创新,才能让苏绣在海外真正扎根。”
陆北辰握住她的手:“你用智慧和诚意打破了文化隔阂,为海外分基地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我们可以把悉尼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分基地,让苏绣在全球都能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