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年代:重生1950,养仨娃! > 第188章 聚沙成塔破困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韩副主任又对林向阳勉励了几句,留下了“再接再厉,继续摸索,总结经验”的指示,并在年轻干事的笔记本上,亲自写下了几行字,似乎是批注和指示,这才在李主任的陪同下离开了。

领导一走,院门外等待已久的邻居们瞬间涌了进来,将林家小屋挤得水泄不通。

刚才韩副主任那番肯定的话,早已透过薄薄的门板传了出去。

“向阳!快教教我们,这蘑菇咋种的?”

“是啊是啊,木屑真能长出这金贵玩意儿?”

“我家有好多刨花,都没处扔呢!”

“这要是真成了,以后还怕没菜吃?”

七嘴八舌的询问和惊叹,充满了整个房间。

人们看着那些鲜嫩的平菇,眼神火热,仿佛看到了度过春荒的希望。

林向阳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那个在领导到来前就已隐约成型的计划,瞬间清晰、坚定起来。

他抬起双手,示意大家安静。

“各位叔叔伯伯,婶子大娘,”

他的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领导的话大家都听到了。这法子,我们林家不藏着掖着!只要大家想学,我们一定教!”

人群中爆发出了一阵欢呼和感谢。

“但是,”林向阳话锋一转,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现在有个更急迫的问题摆在眼前。”

他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说道:“粮站的情况,大家心里都清楚。黑市的粮价,一天一个样,高得吓人!周胖子他爹,还有像他一样有门路的人,正趁着这个机会,囤积粮食,抬高价格!咱们要是都拿着好不容易攒下的钱去黑市买他那高价粮,等于把咱们的血汗钱白白送给他,以后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这话说到了所有人的痛处,院子里顿时响起一片愤慨的咒骂和对周家行为的声讨。

“那能咋办?总不能饿肚子啊!”有人无奈道。

“所以,我们不能按他们的套路来!”

林向阳斩钉截铁地说,“我们要用自己的办法,解决吃饭问题!”

他指着那些平菇,声音提高了几分:“我的想法是——‘食用菌换粮’!”

“换粮?”众人一愣。

“对!换粮!”

林向阳解释道,“咱们不跟周胖子爹他们拼钱!咱们拼实物!咱们用自己种出来的、水灵灵的新鲜平菇,去跟那些家里可能有余粮、或者能从其他渠道弄到粮食,但又想吃口新鲜菜的人换!”

他仔细分析着其中的道理:“现在市面上缺菜,尤其是缺这种新鲜的菌菇!咱们的平菇,就是硬通货!一斤鲜菇,或许就能换到两三斤,甚至更多的粗粮!比如玉米面、高粱米!这样,咱们既不用花冤枉钱,又能吃到粮食,还能消耗掉咱们自己生产的蘑菇,一举三得!”

这个思路如同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盏明灯,让迷茫的邻居们眼前豁然开朗!

“对啊!咱们有蘑菇,不怕换不到粮!”

“这法子好!绕开了黑市那帮吸血的!”

“我家还有点陈年豆子,能换点菇吃不?”

“我娘家村里可能能弄到点红薯干……”

群情瞬间被调动起来。林向阳趁热打铁,开始组织:

“光靠一家一户去换,力量小,也容易被人压价。咱们要把力量聚起来!愿意参与‘食用菌换粮’的,现在就可以登记!我们家负责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帮大家尽快把蘑菇种出来!等蘑菇出来了,咱们统一品类,统一品质,甚至可以轮流派人,带着蘑菇去更远的、可能需要菜的厂矿家属区或者村子去换!信息共享,互相帮衬,绝不让任何人吃亏!”

这就是“发动邻里以物易物瓦解垄断”的“群众路线”!

将分散的、弱小的个体力量,通过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可行的方案凝聚起来,形成一股足以对抗囤积居奇者的洪流!

“我参加!”

“算我家一个!”

“向阳,我们信你!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

登记的事情自然交给了晓梅,她拿出新的本子,认真地记下每一户的信息。

卫国帮着维持秩序,解答一些简单的技术问题。

晓雨则被邻居们围着,好奇地问着种蘑菇的细节,她凭着记忆,奶声奶气地复述着大哥教过的话,引得大人们阵阵善意的笑声。

林家小屋,仿佛成了一个小小的、充满活力的“生产合作社”指挥部。

然而,在这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之外,林向阳敏锐地注意到,周胖子的爹——周满囤,不知何时也挤在人群外围,阴沉着一张胖脸,冷冷地看着这一切。

他那双小眼睛里闪烁着算计和恼怒的光芒,显然,林向阳这套“以物易物”的组合拳,直接打在了他的七寸上,瓦解了他试图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资金优势囤粮抬价的如意算盘。

周满囤没有上前争吵,只是死死地盯了林向阳一眼,那眼神仿佛在说“小子,坏我好事,咱们走着瞧”,然后便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林向阳心中冷笑,并未在意。

这种阳谋,靠的是人心和实实在在的利益,周满囤除非也能变出便宜粮食或者更好的东西,否则光靠威胁和怨恨,毫无用处。

接下来的几天,大杂院乃至整个胡同都掀起了一股“种菇热”。

在林家兄妹,主要是林向阳和晓梅的悉心指导下,一家家清理出角落,找来各种容器,蒸煮木屑,接种菌种。

虽然过程中难免有失败和手忙脚乱,但在林向阳这个“技术总监”的及时指导下,大部分人家都成功地看到了洁白的菌丝,继而盼来了灰黑色的菇蕾。

当第一批参与计划的邻居家也成功采摘到鲜菇时,“食用菌换粮”计划正式启动。

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的拿着鲜菇去换了亲戚家的存粮;

有的结伴去了附近的村子,用蘑菇换回了红薯、土豆;

甚至有人胆子大,去了某些厂区的家属院,用这稀罕物换到了细粮票和难得的豆油!

成功的案例不断传来,如同滚雪球一般,吸引了更多原本观望的住户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