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圈的极寒清晨,82 岁的伊娃奶奶裹着厚棉袄,站在智慧站 2.0 前,手指在屏幕上反复摩挲。屏幕上密密麻麻排列着 12 个按钮,全是英文和中文标注,她连 “开始检测” 的图标都找不到,只能无助地对着设备叹气。值守员卡娅赶来帮忙时,发现伊娃奶奶的指尖已经冻得发红 —— 这已是今天第三位因 “不会操作” 放弃使用智慧站的老人。“按钮太多、字看不懂,再好的设备也用不上啊!” 卡娅对着卫星电话无奈地说,调研数据显示,极端场景 “智慧站 2.0 村民独立操作率” 仅 25%,北极圈老人的独立操作率更是低至 19%。
青藏高原的村落里,类似的困境同样在上演。村医洛桑拿着智慧站操作手册,用藏语给卓玛奶奶讲解 “怎么查历史血压数据”,可手册上的步骤太复杂,奶奶听了三遍还是摇头:“记不住,按钮长得都一样,哪分得清哪个是查数据的?” 智慧站 2.0 成了村里的 “高科技摆设”,使用率仅 38%,老人们宁愿多走几公里路找村医,也不愿再碰这 “看不懂、不会用” 的设备。
“智慧化不是给老人添难题,是帮他们更方便。老院长当年帮老人看病,会把‘吃几片药’说得清清楚楚,从不会让老人为难。” 林晓把调研报表拍在康医老年产品设计专家的桌上,突然想起老院长笔记里的话:“帮人要懂老人难,他们看不清、记不住,就得把事做简单。”
当天下午,林晓就联合联盟、康医、设计专家启动 “简化交互 + 方言引导” 方案。“把按钮减到最少、字放大、用方言说话,再留个求助键,让老人能独立操作、不怕卡壳。” 林晓的话刚说完,设计专家就拿出界面优化草图:“只剩 3 个核心键,尺寸放大 3 倍,红绿色高对比,老人一眼就能看见。” 康医的王浩也补充:“我们录 15 种方言语音,再开发一键求助功能,连上网就能找志愿者远程帮忙。”
方案落地的第一步是 “交互极简优化”。技术团队把智慧站 2.0 的界面彻底重构 —— 原来的 12 个按钮缩减为 “测血压”“查数据”“呼帮助” 3 个核心功能键,每个按钮直径放大到 5 厘米,红色的 “测血压” 键、绿色的 “查数据” 键、黄色的 “呼帮助” 键,在屏幕上格外醒目,即使视力不好的老人也能轻松分辨。
伊娃奶奶第
一次看到优化后的界面,指着红色按钮问卡娅:“这个是不是能测血压?” 得到肯定答复后,她颤巍巍地按下按钮,屏幕立刻显示 “请等待” 的简单提示,没有多余的复杂步骤。“原来这么简单!” 奶奶惊喜地说,第
一次独立完成血压检测时,她还特意让卡娅拍了张照片,要给远方的孙子看。
第二步是 “方言语音引导”。15 种极端场景方言的语音包很快上线,老人按下按钮后,系统会用熟悉的方言播报操作指引。卓玛奶奶按下 “查数据” 键,藏语语音立刻响起:“请选择要查看的日期,按绿色键确认。” 她跟着提示操作,顺利找到了上周的血压记录,激动地拉着洛桑说:“能听懂、能操作,这设备终于能帮上我了!”
北极圈的因纽特语语音包更贴心,考虑到老人听力可能下降,语音播报的语速比正常慢 1.5 倍,还会重复关键指令。有次伊娃奶奶没听清 “胳膊放哪里”,语音自动重复了一遍 “请把胳膊放在血压计的黑色托垫上”,帮她顺利完成检测。
第三步是 “一键求助功能”。智慧站 2.0 的侧面,新增了一个醒目的红色求助键,老人按下后,会直接连线区域支援中心,屏幕上还能显示设备的实时画面,方便志愿者远程指导。卓玛奶奶第一次查数据时,不知道怎么切换日期,按下求助键后,志愿者通过视频,指着屏幕教她 “按左边的箭头翻页”,很快就解决了问题。“有困难能找人帮,再也不怕操作错了!” 奶奶笑着说。
康医开发的 “交互记忆功能” 也成了老人的 “好帮手”—— 系统会记住老人的常用操作,比如伊娃奶奶每周一都会测血压,下次她按下 “测血压” 键后,系统会自动跳过 “选择检测类型” 的步骤,直接进入检测界面;卓玛奶奶常查近 7 天的数据,系统会默认显示 “近 7 天” 的选项,减少她的操作步骤。
智慧站旁还贴了 “适老操作图解”,用漫画的形式展示操作步骤:画着老人按下红色键的画面,旁边配文字 “按这个测血压”;画着志愿者远程指导的场景,标注 “按黄色键找帮忙”。不少老人把图解当成 “操作指南”,看不懂屏幕时就对着图解一步步来。
两个月后,新的调研数据让林晓松了口气:北极圈老人智慧站 2.0 独立操作率从 25% 提升到 83%,青藏高原智慧站使用率从 38% 提升到 91%,全球极端场景老人独立操作率平均提升至 87%。王浩来北极圈考察时,正好看到伊娃奶奶独立完成血压检测,还自己查到了上个月的健康数据,她对着屏幕里的血压曲线,笑着对王浩说:“现在我不用等卡娅,自己就能测、能查,这设备比孩子还贴心!”
林晓翻开老院长的笔记,在 “帮人要懂老人难” 那句话旁,写下 “极端场景的智慧化,不是比谁的技术先进,是比谁的设备让老人更顺手 —— 按钮少一点、声音熟一点、求助方便一点,就是对老人最好的贴心”。她看着老人们围着智慧站,熟练地按按钮、听语音,偶尔按下求助键找志愿者帮忙,突然觉得:真正的适老智慧化,不是 “让老人适应技术”,是 “让技术弯腰适应老人”,就像老院长当年那样,用最简单、最贴心的方式,帮老人解决难题。
当天晚上,卡娅在智慧站使用日志上写下 “今日老人独立操作率 100%,求助键使用 2 次,均顺利解决”,旁边画了个笑脸。她给林晓发消息:“现在老人们都愿意用智慧站,还会互相教操作,说这是‘自己的设备’。” 屏幕那头,林晓看着消息,嘴角露出笑容,她知道,适老设计的优化,不仅让智慧站真正帮到了老人,更让他们感受到了 “被尊重、被理解” 的温暖。
林晓望着窗外的星空,想起老院长当年帮老人读药瓶说明书,一字一句念得很慢的场景。她拿出手机给团队发消息:“持续收集老人的操作反馈,优化交互和语音引导,让智慧站 2.0 在每个极端场景,都能成为老人‘用得顺手、靠得住’的健康伙伴。” 风掠过耳边,带着夜晚的清凉,像是老院长的回应:“这就对了,帮人要懂他们的难,把复杂的事做简单,才能真帮到心里去,初心才能传得远、守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