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网游动漫 > 新鸳鸯蝴蝶梦之天煞孤星 > 第137章 血色梧桐 旧殇新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萌芽报》上,《天煞孤星》的连载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争议与讨论之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嗡嗡回响。面对那些或好奇、或不解、甚至带有些许恶意的目光,我内心却异常平静。揭露性别转换的隐私,尚可向林疏影老师寻求指引,但接下来要书写的内容,是连我自己都不敢轻易触碰的、心底最深的禁区。我无悔,但我的心,却为此一天天更加疼痛。

那个在阴司有焦琴将军庇护,却依旧孤独的红色倩影——林雯静。

笔尖提起,如同提起一块千钧巨石。泪水总是不争气地率先模糊了视线,我一边承受着心脏被无形之手攥紧、反复揉搓的揪心之痛,一边任凭滚烫的泪珠砸在稿纸上,洇开一个个小小的、悲伤的水痕。我必须写下她,写下那个在我作为“纯情小男生”的短暂时期里,唯一照亮过我灰暗青春的、真挚而洁净的情感。

《天煞孤星 · 血色梧桐》

在那段被排挤、被视作不祥的日子里,我将所有无处安放的精力都投入了学习,近乎悲壮地试图用成绩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也就是在这种近乎窒息的奋斗中,我对总是安静坐在旁边的林雯静,产生了一种朦胧而纯粹的好感。

她不像其他人那样对我指指点点,看我的眼神总是清澈而平静,仿佛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同学。我们会一起讨论难解的习题,小心翼翼地交换笔记,那种在精神世界上无声的靠近与共鸣,是我那段灰色岁月里,唯一能感受到的、温暖而安全的微光。

第一次期中考试,我考了470多分,全班第二,年级前十。历史和地理更是拿下双科年级第一的桂冠,语文、英语、政治也稳居班级前三。

成绩出来的那个下午,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我几乎生出一种奢侈的错觉,以为命运终于开始垂怜,可以就这样,和她一起,一步步并肩走向市一中的高中部,甚至……在心底最隐秘的角落,也曾偷偷幻想过更遥远、却不敢细想的未来。

然而,命运很快再次向我展露了它残忍的獠牙。初二那年,林雯静毫无征兆地“病逝”了——后来我才辗转知道,哪里是什么病!分明是因成绩短暂下滑和被恶意传播的、与我们班某个男生的早恋绯闻,不堪家庭与学校的双重压力,那个倔强而绝望的女孩,最终选择了服毒自尽,以最决绝的方式,证了自身的清白……

消息传来时,我正和她讨论一道英语选择题的语法。她表妹邵萍红着眼睛,如同失控的火车头般冲进教室,带着哭腔喊出了这个撕裂一切的噩耗。

我眼前骤然一黑,仿佛整个世界的色彩和声音都被瞬间抽空,天旋地转,直直向后倒去。恰好被冲过来的邵萍慌乱地接住,才没有重重摔在地上。

“曹秋波!你怎么了?你醒醒!”她用力扶住我软倒的身体,手臂因为惊慌和无措,无意间紧紧地、全面地压在了我的胸口。

那一瞬间,不同于男生的、柔软而明显的触感,让正处于悲痛混乱中的邵萍猛地愣住!她下意识地、带着难以置信的惊愕脱口而出:“……你……你怎么……有跟我们女孩子一样的……胸……?”

这句话,像一根在烈狱中烧红的钢针,瞬间刺穿了我所有的迷惘、巨大的悲伤,以及那层苦苦维持的、“正常男生”的伪装!将我狠狠地、赤裸裸地钉在了现实与羞耻的刑架上!我脸色瞬间惨白如纸,比得知雯静死讯时更加绝望,猛地用尽全身力气推开她,一个字也说不出,几乎是连滚带爬、狼狈不堪地逃出了那个瞬间变得无比窒息的教室……

她出殡那天,班上好些同学都去了。她穿着我们曾经在梧桐树下,对着英语课本反复背诵课文时,她最爱穿的那件红色连衣裙,安静地躺在冰冷的棺木里,像一朵被狂风骤雨过早摧折、凋零在最美年华的花。

最终,她被安葬在擒龙村外那片荒凉寂寥的乱葬岗,就在……十六年前,我降生于人世、发出第一声啼哭的那个废弃坟坑,旁边。

生与死,起点与终点,以如此残酷的方式,比邻而居。

写完最后一个字,仿佛耗尽了所有的力气。我伏在书桌上,肩膀无法抑制地颤抖,泪水无声地奔涌,在桌面上积聚成一小片悲伤的咸涩湖泊。

这段带着血泪的文字,很快便呈现在所有读者面前。

重病中的老团支书邵萍,在病榻上读到了这段关于她表姐、也关于她自己的往事。泪水瞬间决堤,打湿了苍白的脸颊和冰冷的枕巾。那段被她无意中窥破的秘密,与表姐惨死的悲痛交织在一起,在此刻被文字重新唤醒,带来了迟来的、复杂的震撼与唏嘘。

而我的朋友们,我的闺蜜同学们,在震惊于林雯静悲剧的同时,更为我而感到心痛与不解。宇文嫣夺过报纸,看罢,红着眼圈抓住我的肩膀:“曹鹤宁!你是不是疯了!你怎么敢……怎么敢把这样血淋淋的伤疤重新撕开给所有人看!你不痛吗?!”

痛。

如何不痛?

但有些痛,唯有将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才能阻止它在暗处继续腐烂化脓,才能让造成这痛苦的根源,有被审视、被反思的可能。

我擦干眼泪,迎向他们担忧、责备又心疼的目光,轻声道:“因为,沉默和遗忘,才是对死者、也是对曾经那个真实的自己,最大的背叛。”

这一章,不再只是故事,它是一份证词,一场祭奠,更是一次面向整个校园的、关于青春、压力、偏见与死亡的,残酷而必要的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