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喙”崖,名副其实。它如同巨鹰锋利的喙部,从主阵地向前突出,三面都是陡峭的悬崖,只有一条狭窄的、被称为“鹰颈”的山脊与主阵地相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一旦被切断后路,就是绝地。
四个小时的休整时间转瞬即逝。鲨鱼带着补充了少量弹药和食物的队伍,抵达了“鹰喙”崖。这里的工事比“铁毡”更加依托天然地形,遍布着凿刻在岩石中的机枪巢、狙击位和投弹孔。
然而,驻守在这里的,除了鲨鱼带来的“铁毡”残部,还有原本就隶属于“鹰巢”哨所的一个排。这些“鹰巢”的士兵看着鲨鱼这群败退下来、装备残破、士气明显不高的“外人”,眼神中难免带着一丝审视和不易察觉的轻蔑。败军之将,何以言勇?这种微妙的隔阂,在生死攸关的战场上,往往是致命的。
鲨鱼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气氛。他没有解释,也没有试图去讨好,只是冷静地巡视着每一个火力点,与原本的守军士官进行沟通,了解射界、弹药储备和预备队位置。他的专业和沉稳,稍稍打消了一些对方的疑虑。
一鸣则主动找到了“鹰巢”负责通讯和电子支援的技术兵,试图将“鹰喙”崖的防御系统接入自己尚能运行的终端,以便更好地进行监控和指挥。起初,那名技术兵对他的能力表示怀疑,但在“夜莺”出示了“堡垒”技术部门的高级权限和一鸣演示了几个快速诊断和优化系统的小技巧后,对方的态度才变得配合起来。
“夜莺”则默默地检查着“鹰喙”崖的传感器和预警系统,并利用带来的少量备件,修复了几个在之前炮击中受损的节点。
就在他们紧张备战时,加密通讯频道里传来了“凰”的声音。这一次,她并非直接下达命令,而是进行了一次非正式的战情通报和……询问。
“‘铁毡’的陷落和‘磐石’的失守,情况我已了解。”“凰”的声音透过扬声器,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依旧清晰,“你们在‘铁毡’的战斗,打出了‘堡垒’的骨气,尤其是后方阻击‘幽灵’和接应撤退,做得很好。”
这是来自最高层的肯定,让不少“铁毡”残兵低落的士气提振了一些。
“但是,现在的形势极其严峻。”“凰”话锋一转,“‘鹰巢’不容有失。鲨鱼,你作为前线经验最丰富的指挥官之一,对‘鹰巢’的防御,尤其是你所在的‘鹰喙’崖,有什么看法?我需要最真实的评估。”
她没有直接命令,而是征询意见。这种姿态,与之前那种不容置疑的风格有所不同。
鲨鱼没有立刻回答,他走到崖边,用望远镜仔细观察着下方可能来袭的路线,又回头看了看那条狭窄的“鹰颈”山脊和身后主阵地的火力配置。
片刻后,他沉声回答:“‘鹰喙’崖地势险要,强攻代价巨大。但如果我是敌人,不会选择强攻。我会用持续不断的炮火和狙击手消耗我们,同时派出精锐小队,利用夜色或复杂天气,攀爬侧面相对较缓的崖壁,进行渗透。或者……集中力量,先切断‘鹰颈’,将我们变成孤岛,再慢慢解决。”
他的分析冷静而残酷,点出了“鹰喙”崖最大的隐患——容易被孤立。
通讯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凰”的声音:“和我的判断一致。‘山鹰’倾向于集中兵力固守主阵地,认为‘鹰喙’崖风险太大。你的意见是?”
这是在考验,也是在磨合。鲨鱼代表着前线的血淋淋的经验,“山鹰”代表着稳健的防御思路,而“凰”需要做出最终决策。
鲨鱼毫不犹豫:“不能放弃‘鹰喙’崖。放弃它,主阵地左翼将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直射火力下,防御面积大增,压力会更大。守住了‘鹰喙’,就等于在敌人喉咙里钉了一根钉子。但守的方式需要改变——不能放太多兵力,需要最精锐、最能抗压的小股部队,配备充足的弹药和通讯设备,并且主阵地必须提供不间断的火力支援和随时反冲击接应的准备。”
他提出了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方案。
“……我明白了。”“凰”最终说道,“我会协调‘山鹰’,确保主阵地对‘鹰喙’的支援。‘鹰喙’崖,就交给你们了。记住,你们不是孤军。”
通讯结束。鲨鱼与“凰”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术交流,在危机中完成。没有激烈的争吵,只有基于现实的冷静分析和艰难的权衡。一种新的、更加务实的合作关系,似乎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开始悄然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