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童生宴的余温尚未散尽,学堂的生活便迅速回归了以往的节奏,甚至更为紧张。

府试在四月,距今已不足两月,时间紧迫。

这日放学后,同窗们陆续离去,李秀才却独独叫住了张衍志。

“衍志,你且留一下。”

张衍志心知先生必有要事交代,便安静地留在座位上。

待学堂内只剩他们师徒二人,李秀才方从书箱中取出一本略显陈旧的册子,神色凝重地走到他面前。

“衍志啊。”

李秀才开口,声音低沉而郑重,说道:

“你既已取中案首,县试这关便算圆满。”

“然学海无涯,功名之路更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接下来这府试,才是真正的难关。”

张衍志肃然道:

“学生明白,请先生指点。”

李秀才将手中册子递给他:

“这是我早年游学时,记录的一些关于府试见闻以及各府学政,提学大人文章喜好倾向的笔记,虽年代稍远,但大抵规矩相通,你拿回去仔细翻阅,或有些许裨益。”

张衍志双手接过,只觉那册子重若千钧,忙道:“谢先生厚赐!”

“府试不同县试。”

李秀才开始详细讲解,说道:

“其一,规模更大。”

“一府之下,辖数县乃至十数县,考生众多,才俊云集,绝非一县之地可比。”

“其二,规矩更严,由知府大人亲自主持,省里亦会派遣提学官巡察督考,过程极严。”

他顿了顿,压低了些声音:

“其三,亦是关键之处,考官喜好。”

“府试文章,除需根基扎实,合乎法度外,若能稍稍投合主考、学政之偏好,往往能事半功倍。”

“请先生明示。”

张衍志凝神细听。

“譬如,”李秀才道:“现任咱们庐州府的知府刘大人,乃是两榜进士出身,为人务实,更看重经世致用之学。”

“文章不必过分追求辞藻华丽,但求言之有物,于时务策论上尤要见解独到,切中时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略,而非空谈道德文章。”

“而据闻今年可能前来督学的浙江道王提学,则偏重文采风流,尤好骈俪工整、典故渊博之作。诗赋一道,更是其考察重点,要求格律严谨,意境深远。”

张衍志微微蹙眉:“两位大人喜好似乎迥异?”

“正是此理。”

李秀才颔首,“这便是府试之难。你需在文章中把握好分寸,既要有扎实的义理和务实见解,以满足知府大人,又需在文采、格式、诗赋上精益求精,以应对提学官的考察,二者需巧妙融合,不可偏废。”

“你县试那篇《君子喻于义》,义理与新意俱佳,但若参加府试,文采或可再华美三分;而那篇边患策论,正合刘知府胃口,但需注意,言辞可更精炼老辣。”

张衍志恍然大悟,深深一揖,说道:“学生茅塞顿开,多谢先生教诲!”

“此外,”李秀才语气愈发严肃,说道:

“府试连考三场,前两场一天,第三场两天,共计四天!对心力、体力皆是极大考验。”

“考场号舍更为简陋,且州府之地,春夏之交,气候多变,易生疾病。需得提前备好常用药物,注意饮食起居。”

他看向张衍志,眼中充满期许:

“衍志,你天资悟性皆属上乘,心性亦坚韧。但切记,府试俊才如林,万不可因案首之名而生出骄矜之心。需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学生必定谨记先生教诲,戒骄戒躁,勤学不辍。”张衍志郑重承诺。

李秀才欣慰地点点头,最后道:

“还有一要紧事——赴考行程。”

“州府离此有二百余里路程,车马慢行需三四日。且考前需提前至府城,办理应考手续,熟悉环境,拜访廪生认保,诸多杂事,皆需时日。”

“依老夫之见,最迟三月初,你便需动身前往庐州府了。”

“若是等到临考才去,仓促之间,难免疏漏,于考试大为不利。”

“三月初?”

张衍志计算了一下时间,如今已近二月中,确实该早做准备了,说道:

“学生回去便与家父商议,尽早安排行程。”

“嗯。”

李秀才拍拍他的肩膀,说道:

“家中若有困难,尽管开口。”

“你如今是学堂的骄傲,老夫亦会尽力相助。”

带着先生的谆谆教诲和那本珍贵的笔记,张衍志心情沉重而又充满斗志地回到家中。

……

当晚,他便将与先生的谈话及需提前赴府城之事告知家人。

张屠夫一听,立刻道:

“去!必须早点去!这事不能马虎!盘缠的事你别操心,爹来想办法!”

如今家里有了肥皂收益,虽不算大富,但,支撑儿子赶考的费用已绰绰有余。

王氏则开始担忧儿子的衣食住行,说道:

“那么远的路,一个人去怎么行?吃得好不好?住得惯不惯?听说府城东西贵得很…”

“娘,放心吧,我能照顾好自己。”

张衍志安慰道,“况且,文轩兄想必也会提前去府城,到时也有个照应。”

姐姐们则忙着商量要给弟弟赶制几身更体面的夏衫,不能让弟弟在府城被人看轻了。

家人的支持,让张衍志心中暖融融的。

夜色深沉,他在灯下翻开了先生所赠的笔记。

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前辈应试的心得、考官的风格癖好、府试的流程细节…这些都是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