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下午。

原本的骑射课,因韩教头意外扭伤了脚踝而暂停。

得了半日闲暇,学子们大多欢呼雀跃,准备自行安排。

张衍志正想回宿舍温书,却被王圆一把拉住。

“张兄,别急着走!”

“今日午后,浩然堂有大型辩经会,可是书院一月一度的盛事!”

“各路才俊齐聚,切磋学问,精彩不容错过啊!”

王圆满脸兴奋,眼中放光。

高肃也在一旁点头,难得地流露出期待之色,说道:

“确实值得一听。”

“主讲辩难者,皆是书院中已得秀才功名且名声在外的佼佼者,甚至有时还会有往届的优秀举子归来参与。”

“听闻今日,江宁府的才子柳文谦,苏州府的理学新秀沈墨等人都会到场。”

赵健虽未说话,但,收拾书囊的动作也明显快了几分,显然也是要去的。

张衍志闻言,心中一动。

闭门造车终有局限,能与高水平同窗交流,聆听精妙见解,正是开阔眼界,激发思路的良机。

想着,他立刻应允,说道:

“嗯,如此盛会,自当前往聆听请教。”

随即,几人立马赶去。

……

浩然堂内,此刻已是人头攒动,气氛热烈。

中央区域设着数张席位,已有几位气度不凡,身着青色襕衫的学子安坐,不用猜也知道,这便是今日的主角。

周围则挤满了前来聆听的童生和秀才,人人脸上带着期待与兴奋。

辩经会开始,主持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博士。

他抛出的议题直接切入理学核心:

“今日便论‘理’、‘气’、‘心’、‘性’之关系。”

“‘性即理’与‘心即理’,二者孰为先圣真传,孰为后世歧出?诸位可畅所欲言。”

话音刚落,一位面容清俊,眼神明亮的学子便率先发言,此人正是柳文谦。

他声音清越,引经据典:

“朱子有云,‘性即理也’。”

“天下万物,莫不有理,这理是超越形器的本体,是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

“人之性,禀受天理而来,故曰‘性即理’。心,不过是气之灵,是形而下之器,其所具之理,乃性所赋予。若言‘心即理’,则是认形而下者为形而上,混淆体用,恐流入释氏‘作用见性’之窠臼。”

他逻辑严密,辞锋犀利,顿时引来一片赞同的低语。

然而,很快便有人反驳。

站起来的是一位神色沉静,目光内敛的学子,不是别人,正是理学新秀沈墨。

他不疾不徐道:

“柳兄所言固然有理,然象山先生曾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心之一字,乃是万世圣贤之血脉。理不在心外,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性即理’是静态的禀赋,而‘心即理’是动态的呈现,是那能知觉、能涵养、能发用之本源。”

“若只强调性理而忽略心的能动主宰,则修养工夫便易落于外在格物,而失却内心觉悟之根本。”

他的观点强调心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同样引据充分,自成一家之言。

两位才子你来我往,引据《近思录》、《传习录》、《朱子语类》、《陆九渊集》等经典,围绕“格物致知”是“即物穷理”还是“发明本心”、“居敬穷理”与“易简工夫”孰优孰劣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而精彩的辩论。

他们的思维敏捷,学识渊博,往往能从对方言语中抓住细微的破绽,层层深入,又能迅速构建起自己的防御体系。

柳文谦言辞缜密,步步为营,如老吏断狱,沈墨则更重直觉体悟,言语往往直指本源,如庖丁解牛。

两人风格迥异,却同样才华横溢,让在场的学子听得如痴如醉。

“柳师兄这番剖析,真是鞭辟入里!”

“沈师兄所言才是直指人心,令人豁然开朗!”

台下不时爆发出阵阵低低的惊叹和热烈的讨论。

张衍志置身其中,只觉得目眩神驰,心神激荡。

他如同干旱的禾苗骤然沐浴在甘霖之中,贪婪地吸收着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辩词。

许多他之前苦思冥想不得其解的问题,在此刻仿佛被打开了新的视角。

许多他自以为已经理解的概念,在两位天才的交锋中,显露出更为深邃的内涵。

他看到了自己与这些顶尖学子之间那宛如鸿沟般的差距。

不仅仅是学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深度,视野的广度以及那种自信从容,挥洒自如的风采。

这差距让他感到震撼,却并未让他气馁,反而点燃了内心深处更强的渴望与神往。

“原来,学问可以做到如此地步……”

他心中喃喃自语,眼神中充满了对那种境界的向往。

这么久以来,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在科举功名之外,学问本身竟有如此浩瀚迷人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