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明末争霸大海 > 第267章 捷报入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磷带着海战大捷的露布飞报和那几件沉甸甸的“样品”,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抵达了京城。

捷报先行传入,瞬间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登莱水师联合朝鲜水师,于釜山外海设伏,大破倭寇水军主力,阵斩其大将九鬼嘉隆,焚毁倭舰近百,自身损失微乎其微!”

“釜山倭寇重港亦遭神秘舰队炮击,几近焚毁!”

“倭寇陆师后路已断,粮道不通,已成瓮中之鳖!”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街头巷尾,茶楼酒肆里,人人都在议论这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这可是自壬辰倭乱以来,大明在海上取得的最具决定性的胜利!

紫禁城内,万历皇帝朱翊钧端坐在龙椅上,看着陈磷呈上来的详细战报奏章,脸上难得地露出了些许笑意。

他虽然多年不上朝,但军国大事并非不关心,尤其是这场牵扯到大明颜面和东北亚战略格局的战争。

“好!陈磷、李如松,还有朝鲜那个李舜臣,都是干臣!此战,扬我国威,定鼎海疆,当重重褒奖!”万历的声音带着一丝久违的振奋。

他当即下令,对有功将士论功行赏,并让鸿胪寺将捷报抄送朝鲜国王李昖,以示安抚和彰显天朝恩威。

朝鲜国王李昖在会同馆得知消息,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对着皇宫方向连连叩拜,感激天朝上国再次拯救朝鲜于危难之中,并立刻上表称臣谢恩,言辞恳切至极。

然而,朝堂之上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 当陈磷在文华殿偏殿,当着万历皇帝、内阁首辅赵志皋、次辅张位、兵部尚书石星、以及英国公张惟贤、成国公朱应桢等勋贵武将的面,详细禀报了那支名为“定北”、自称“宋时遗民”的神秘舰队在此战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他们主动提出军械贸易的意向时,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微妙和凝重起来。

“……彼辈舰船高大迅捷,火炮射程极远,精度奇高,更有一种无需火绳、击发迅捷无比之火铳,名曰‘1590式’……”

陈磷尽量客观地描述着,并将带来的两支1590式燧发枪样品呈上。

万历皇帝看着那几件造型精良、闪着幽冷金属光泽的“利器”,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与审视。

他示意太监将东西拿到近前,仔细端详了一番,却并未轻易表态。

首辅赵志皋年纪大了,有些昏聩,只是捋着胡须,含糊道:“海外遗民?助我剿倭?倒是……颇识大体。”

次辅张位则眉头紧锁,语气带着深深的疑虑:“陈提督,非是我等多疑。这‘宋时遗民’之说,虚无缥缈,难以查证。其拥有如此强横之水师,却甘愿为我大明前驱,死磕倭寇,其所图为何?”

“仅仅是为了售卖军械?恐怕未必吧!若其心怀叵测,借此机会窥我虚实,甚至……其舰船火炮之利,犹在倭寇之上,若其调转炮口,则我沿海危矣!”

他这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文官,尤其是清流言官的看法,对任何不受控制的力量都抱有天然的警惕。

兵部尚书石星是主战派,对能提升军力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但他也有顾虑:“张阁老所言,不无道理。然,其火炮火铳之利,确是实实在在。若能量产装备我军,于剿倭乃至日后边防,大有裨益。只是……这来源,终究是个问题。军国利器,假手外人,非长久之计。”

英国公张惟贤等武将则更务实一些。张惟贤拿起一支1590式,掂量了一下,又看了看那寒光闪闪的刺刀,眼中放光。

“好东西!真是好东西!皇上,若我神机营能装备此等火铳,何惧任何骑兵?射得快,打得准,打完还能捅人!比那三眼铳强到天上去了!” 他这话代表了军中渴望更新装备的实权派的声音。

成国公朱应桢也附和道:“是啊,皇上。还有这炮,看着就比军器局造的轻巧,打得还远。水师若多装备此类火炮,海疆可保安宁。”

这时,一直沉默的万历朝端水人徐文壁才缓缓开口:“诸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定北舰队是敌是友,尚需时间观察。其军械之利,亦是有目共睹。如何取舍,还需陛下圣裁。”

他这话等于没说,但符合他一贯的作风,谁也不得罪。

而户部的官员则一如既往地开始哭穷:“皇上,国库空虚啊!近年来西北用兵,朝鲜战事,开销巨大!若要采购如此数量的精良火器,恐……恐难筹措啊……”

这是户部的标准流程,先喊穷总没错。

万历皇帝听着底下臣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手指轻轻敲着龙椅扶手,面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他心中也在快速权衡。这支突然冒出来的力量,确实令人忌惮,但其展现出的实力和“合作”的态度,又似乎可以利用。

更重要的是,他对那所谓的“海外宋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陈爱卿,”万历终于开口,声音平稳,“你与那定北舰队接触,感觉其人如何?对我大明,可有恭敬之意?”

陈磷连忙躬身回答:“回陛下,据臣观察,其首领赵三、科林等人,言语间对大明颇多敬畏,自称乃华夏苗裔,心向故土。其助战剿倭,索要俘虏亦是为补充劳力开荒,看似……并无侵犯之意。然,其力过强,其心难测,臣不敢妄断。”

万历沉吟片刻,说道:“既如此,陈爱卿下次与之接触时,可代朕传话。其一,朕感念其助战之功;其二,军械贸易之事,可以详谈;其三……”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

“可允其派遣使者入朝,一来商谈交好及军购细则,二来,朕也想亲眼看看,这海外遗民,究竟是何等光景,对我大明,又是何等态度。”

他这话一出,殿内众人神色各异。

派遣使者?这等于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对方“国家”的地位,风险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