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在大唐苟活 > 第35章 暗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话说得冠冕堂皇,意思却很明白:陛下您别强求了,给我们世家一个招揽的机会。

他这一开头,立刻又有几位世家背景的官员附和,纷纷表示“人各有志,不可强求”,“赐其富贵,足显皇恩”。

李世民听着这些议论,心中更是愠怒。他岂能看不出这些人的心思?这文安和他所献之法,潜力巨大,岂能落入世家手中,成为他们巩固势力的工具?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更关乎他能否将这种利于国计民生的技术掌握在朝廷手中。

“荒谬!”

李世民尚未开口,程咬金先嚷嚷起来,“这等大才,放出去当伙计?你们这些酸丁腐儒怎么想的?俺老程第一个不答应!就得留在朝里,给陛下办事!”

尉迟恭也闷声道:“陛下,文安那小子就是胆子小,没见过世面。好生劝导,未必不能为陛下所用。”他虽然觉得文安没出息,但更不愿看到他被世家弄走。

房玄龄沉吟片刻,也出班道:“陛下,此文安所献之法,于军国大事至关重要。若使其流落民间,其法亦难免散逸,或被有心人垄断,恐非国家之福。臣以为,当授其官职,使其才学能为国所用。”

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也纷纷点头,认为应当留任。

朝堂上顿时分成了几派。

以程咬金、尉迟恭为首的武将,大多主张强行留任授官,本来此时武将以李靖为首,不过李靖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却也默认程、尉迟二人的意见。

房玄龄等务实派文官,也认为应当留在体制内,而世家出身的官员则多以“遂其心愿”为名,主张放归民间,实则各怀心思;还有一些中立官员则持观望态度。

争论持续了大半个上午,双方引经据典,各执一词。李世民高坐御座之上,面色沉静,心中却在飞速盘算。强行授官,难免有“强人所难”之讥,也怕那文安性子怯懦,不堪驱使,反而坏事。但放归是绝不可能的。

他仔细回想着尉迟恭奏折中提到的细节,文安擅长的是外伤救治、营寨卫生,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事务……一个念头逐渐清晰。

“众卿不必再争了。”

李世民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殿内顿时安静下来。

“文安此人,虽年少怯懦,然其才学于国有利,朕不能因彼之短而废其长,亦不能坐视其才为私门所用。”

他目光扫过殿下众臣,尤其在几位世家官员脸上停留了片刻,“其所献条陈,多涉工事、营造、卫生之理,朕意,授其将作监丞之职,秩正九品上,隶工部。”

将作监丞?众人皆是一怔。将作监负责宫室、器械等工程营造,虽说文安的防疫条陈里确实涉及营寨规划、污物处理设施等,与工部有些关联,但这安排……

听起来似乎将他与那些具体的“奇技”绑定,既用了其才,又似乎未给予核心要职,显得有些边缘化。

但这还没完。

李世民继续道:“另,念其献策有功,活人无数,特赐爵位——渭南县男,食邑三百户。”

爵位!虽然只是最低等的县男,但从五品上的阶品,而且有了食邑,意味着文安一步踏入了大唐贵族的门槛,尽管是最低的一层。

一个十四五岁的孤儿,献上一份条陈,便得官身兼爵位,这赏赐,不可谓不厚了!尤其那“渭南”二字,更是耐人寻味,刚刚发生在渭水边的盟约,陛下这是在借此提醒某些人吗?

殿内一片寂静。

世家官员们脸色有些难看,陛下这是铁了心要把人攥在手里,还给了个爵位,再想招揽,难度就大了。

而主张留任的官员,虽然觉得将作监丞这职位有些奇怪,但加上一个县男的爵位,这面子给得十足,也足以堵住悠悠众口。

“众卿可有异议?”李世民淡淡地问道。

皇帝金口已开,赏罚分明,理由也说得过去,就连一向与李世民不对付的魏征都没有异议,谁还能再反对?

众人齐齐躬身:“陛下圣明!”

李世民微微颔首,心中却并无多少喜悦。他知道,这只是开始。那个叫文安的少年,被他强行拉上了他的战车,前方等待那少年的,是福是祸,犹未可知。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在这布满荆棘的路上艰难前行?

“拟旨吧。”

他对身旁的中书舍人吩咐道。一道即将改变文安命运的诏书,就此尘埃落定。

而此刻,远在长安城外军营角落里的文安,刚刚帮一个伤兵换完药,正看着自己因为长时间浸泡药水而有些发白起皱的手指,心里默默盘算着尉迟宝林说情的结果什么时候能下来,自己什么时候能离开这个让他时刻紧绷的地方。

他丝毫不知,自己那点为了“报恩”和“顺利离职”而整理的笔记,已经掀起了怎样的波澜,更不知道,一道将他推向完全不同人生的旨意,正在快马加鞭地向他赶来。

文安正蹲在伤兵营角落的木盆边,机械地搓洗着一条刚换下来,还带着脓血和药渍的麻布绷带。

冰凉的井水刺得他手指发红,那股熟悉的、混杂着血腥和腐臭的气味顽固地钻进鼻腔,但他似乎已经有些麻木了。

脑子里只反复转着一个念头:条陈交上去了,尉迟宝林也答应去说情了,什么时候才能有结果?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座充满压抑的伤兵营?

文安向往的是长安城里某个不起眼的角落,一间小小的铺面,或者一个嘈杂但与他无关的作坊。

不需要被人用那种混合着感激、敬畏和好奇的目光注视着,不需要每天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伤口和压抑的痛苦。他只想当个影子,一个无人注意的、可以安静呼吸的影子。

就在这时,一阵不同于往常的骚动从营区入口处传来。文安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并没有抬头,只希望这骚动与自己无关。

然而,那骚动却径直朝着伤兵营这边移动过来,伴随着尉迟宝林那特有的大嗓门:“文兄弟!文兄弟!快出来!好事!天大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