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北境战神 > 第115章 丝路:礼敬吉达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红海的晨晖裹着椰枣与没药的醇厚,漫过吉达港的朝觐驿站遗址,钻进郑和船队当年的礼器工坊。林晓星攥着纳迪姆手绘的羊皮地图,指尖划过“朝觐香瓷窖藏”的阿拉伯语标注,脚下的青石板缝隙里,嵌着的青花瓷片与椰枣木碎粒在晨光中泛着温润光泽——当地考古队员说,这些是“朝觐者的信物”,六百年前郑和船队为朝觐者打造香瓷礼器时,残片便随木渣落在了工坊周围。“那座带月牙纹穹顶的建筑,就是当年的礼器制作工坊!”向导指着远处的珊瑚石建筑,墙面上还残留着朝觐者剪影与青花交织的纹饰,与红海的波光相映成趣。

张斌用软毛刷扫去工坊祭坛旁的积沙,一只带着壶嘴轮廓的瓷片从沙中显露。苏婉清立刻启动光谱仪,屏幕上同步跳出德化白瓷胎、泉州青花釉、桑给巴尔肉豆蔻粉、印度红赭石彩绘、波斯蓝釉、伊斯兰几何纹、斯瓦希里乌木榫印、马达加斯加红木胶痕、马斯喀特荧光釉、巴林珍珠银纹的特征峰值,最特别的是,瓷片外侧刻着朝觐者绕行克尔白的剪影纹,内侧嵌着细小的椰枣木榫头,榫头残留着没药胶痕迹。“是‘朝觐纹香瓷壶残片’!”她将残片举向晨光,可见釉下绘着红海航线与克尔白的简化图,壶颈处用金丝勾勒出“平安朝觐”的阿拉伯文与中文对照字样,“这是郑和船队为朝觐者定制的礼器,集齐十国工艺,藏着‘礼器共生’的人文工艺精髓!”

“你们在找郑和的‘朝觐香瓷礼器’吗?”一个穿沙特传统白袍的少年从工坊穹顶下走出,胸前挂着椰枣木雕刻的朝觐纹吊坠,吊坠上的剪影纹与残片的纹饰完全一致。“我叫阿卜杜勒!”少年晃了晃手中的彩绘笔,“我爷爷是吉达的守藏人,他说我们吉达的祖先,曾用椰枣木镶嵌香瓷壶,在壶身绘制朝觐场景,让香瓷壶既作礼器又当导航图,还在壶底刻祈福纹保佑朝觐者平安。”他领着众人来到工坊旁的椰枣木作坊,架子上摆着一排椰枣木镶嵌瓷片的香壶仿品,壶身的朝觐图案与残片工艺如出一辙。

哈立德摸着作坊墙角的彩绘颜料缸,缸壁上刻着阿拉伯文与中文的“彩储记”:“这是当年调制朝觐彩绘的缸,你看缸底的香料残留,是桑给巴尔肉豆蔻与吉达没药的混合,肯定是郑和船队的工匠调配的配方。”马可蹲在一旁观察椰枣木榫卯模具:“这是吉达传统的‘木镶瓷工艺’,将椰枣木制成与瓷片弧度契合的镶边,既防磕碰又显庄重,和威尼斯木镶琉璃工艺有相通之处!”卢卡立刻掏出琉璃工具:“我可以把椰枣木粉混进穆拉诺琉璃,制成‘椰枣木琉璃镶边’,既保留木镶瓷的温润,又呼应荧光釉的光泽!”

“我爷爷藏着一本《朝觐香瓷礼器录》!”阿卜杜勒跑进作坊内屋,抱着一本用骆驼皮装订的古籍出来,书页是用椰枣树叶鞣制的,上面用沙特阿拉伯语、波斯语和中文对照绘制着工艺图谱,首页画着郑和与吉达长老共举香瓷壶的场景,旁注“永乐十五年,礼器成于吉达”。阿卜杜勒指着其中一页:“这是‘椰枣木镶瓷法’,要先将椰枣木制成壶身镶边,用没药胶混合红木粉粘合,再在瓷片绘朝觐图,嵌珍珠银纹装饰,最后罩波斯蓝釉,烧窑时在窑内放椰枣枝,让釉面带椰枣清香。”

临时修复工坊就设在作坊的礼器陈列台旁,阿卜杜勒教林晓星和纳迪姆绘制朝觐彩绘:“朝觐者的剪影要用红赭石混合没药胶绘制,克尔白轮廓用靛蓝,这样色彩在釉下更持久。”阿米尔用撒马尔罕的松石粉调和蓝釉,给残片补画缺失的红海航线图;穆罕默德将卢卡制作的椰枣木琉璃镶边嵌在残片的边缘缺口处,用金缮工艺密封缝隙;林晓星负责补绘釉下朝觐场景,确保青花纹与荧光釉、珍珠银纹自然衔接;阿卜杜勒则在壶底錾刻吉达祈福纹,复刻平安寓意工艺。“彩绘要顺着瓷片弧度绘制,”阿卜杜勒握着林晓星的手调整画笔角度,“就像朝觐者的脚步,沉稳有序才显庄重。”

修复到午后,难题出现了:朝觐剪影彩绘在烧制后颜色发暗,椰枣木镶边与瓷片的粘合处因热胀冷缩出现缝隙。“礼器录里说‘椰枣油固色法’!”苏婉清突然指着古籍的批注,“要把椰枣核榨成油,混合颜料绘制,既能增强色彩饱和度,又能让颜料与釉层更贴合;粘合时加少量荧光釉粉,能缓冲热胀冷缩的缝隙!”阿卜杜勒立刻跑去椰枣林,采集新鲜椰枣核榨油,卡里姆帮忙调和颜料,林晓星负责重新绘制彩绘,卢卡则调配含荧光釉粉的粘合胶。

伊万诺夫的摄像机全程捕捉着协作的温情瞬间:阿卜杜勒帮卢卡打磨椰枣木琉璃镶边,卢卡教阿卜杜勒吹制迷你琉璃朝觐纹吊坠;穆罕默德和阿米尔一起固定镶边与瓷片,扎因用光谱仪监测彩绘固色效果;张斌和阿卜杜勒的爷爷坐在工坊凉棚下,听老人讲当年郑和船队为朝觐者赠送香瓷壶的故事,老人说那时的驿站“香瓷壶的清香与朝觐者的诵经声交织,比红海的涛声还动人”。

当夕阳把红海染成金红色时,朝觐纹香瓷壶残片的最终修复完成了。将残片放在椰枣木托盘上时,椰枣香、没药香、瓷香的混合气息扑面而来——波斯蓝釉泛着椰枣木的温润光泽,釉下青花朝觐图、印度孔雀纹、波斯卷草纹、伊斯兰几何纹、斯瓦希里乌木榫印、马达加斯加红木胶痕、马斯喀特荧光纹、巴林珍珠银纹、吉达祈福纹清晰交织,椰枣木琉璃镶边闪着金棕相间的光泽,十国工艺在礼器残片上完美共生。“成功了!”孩子们欢呼着将香瓷壶举到驿站门口,夕阳下壶身的荧光纹与红海的航标灯呼应,仿佛六百年前的朝觐者正循着光芒前行。

当晚,吉达港的沙滩上燃起了篝火,沙特的乌德琴与巴林的鲁特琴、阿曼的鲁特琴交织在一起。阿卜杜勒的爷爷用沙特阿拉伯语唱起古老的朝觐歌谣,翻译说歌词讲的是“礼通信仰,瓷连万邦”。林晓星将一枚青花船锚吊坠送给阿卜杜勒,阿卜杜勒则回赠了一个椰枣木镶嵌香瓷的小盒,盒盖上刻着“礼瓷同心”的沙中双语字样,吉达朝觐纹与刺桐花纹缠绕共生。

张斌坐在篝火旁,掏出祖父的铜壳怀表,打开表盖——最新的合影里,林晓星、阿米尔等多国少年举着修复的朝觐香瓷壶,背景是红海的落日与朝觐驿站。表盖内侧,之前的十一层光晕旁,又多了一层椰枣金棕的光晕,“丝路同心,薪火永传”的字迹在十二层光晕中璀璨夺目,宛如一枚跨越千年的信仰礼印。

“张叔叔,爷爷说郑和船队还去过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阿卜杜勒跑过来,递上一张用羊皮绘制的古地图,上面用阿拉伯语和希腊语标注着“亚历山大香瓷文献窖藏”,“那里有当年宝船与埃及学者交流的香瓷文献载体,传说还藏着刻有希腊文与中文的香瓷简残片!”

苏婉清走到张斌身边,递来新的研学计划:“联盟已经联系了埃及的考古团队,亚历山大港遗址确实发现了带希腊文与中文的青花瓷简残片,还有中、阿、希三种文字共书的‘文献记’碑刻。”她望向篝火旁跳舞的孩子们,林晓星正教阿卜杜勒画刺桐花,拉吉和扎因在给椰枣木香盒镶琉璃边,“丝路的文明交融故事,还会在地中海之滨继续书写。”

张斌握紧怀表,看着篝火映照下的朝觐香瓷壶,椰枣与没药的清香混着瓷香在风中飘荡。他知道,这趟吉达之旅只是丝路传承的又一站,从泉州的刺桐花到吉达的朝觐礼器,从少年们手中的彩绘笔到胸前的信物,文明的薪火正沿着郑和当年的人文航线,在更广阔的信仰与地域间蔓延,将“信仰包容、四海同心”的故事刻进更遥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