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北境战神 > 第123章 丝路:佛塔耀仰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伊洛瓦底江的晨雾裹挟着金箔的华贵与檀香的醇厚,漫过仰光大金塔旁的古佛塔构件工坊遗址,悄然钻进那座郑和船队曾与缅甸僧侣并肩协作的香瓷工坊。林晓星紧攥着卡鲁手绘的菩提叶地图,指尖轻轻抚过“香瓷佛塔窖藏”的缅甸语标注,脚下砖石缝隙间,嵌着的青花瓷屑与鎏金碎粒在晨光中折射出圣洁的微光——当地考古队员轻声介绍,这些是“佛塔的鳞甲”,六百年前,郑和船队与缅甸僧侣共同烧制香瓷佛塔构件时,残片便随鎏金灰烬一同沉淀在工坊四周。“那座带着缅式佛塔飞檐的石砌作坊,正是当年郑和船队与缅甸僧侣联手打造香瓷佛塔构件的联合工坊!”向导抬手指向远处,那座建筑映在大金塔的鎏金光晕中,墙面上残留的青花大金塔纹与蒲甘彩绘交织缠绕,与大金塔的尖顶遥相呼应,美得动人心魄。

张斌持着软毛刷,小心翼翼清理工坊中央的佛塔构件基座,刷尖刚扫过一道缝隙,一块带着塔砖弧度的瓷片便轻轻滑落。苏婉清立刻启动光谱分析仪,屏幕上即刻浮现出德化白瓷胎、泉州青花釉、桑给巴尔肉豆蔻粉、印度红赭石彩绘等十八国工艺的特征峰值。最令人震撼的是,瓷片表面栩栩如生地绘着大金塔鎏金尖顶与缅式佛塔飞檐纹饰,釉下还隐刻着微型迦叶佛纹,边缘嵌着缅甸传统金质拼接扣,其中一片残片上,缅甸语“庄严”与中文“佛护”的对照字样清晰可辨。“是大金塔纹饰香瓷砖残片!”她将残片凑近鼻尖,浓郁的檀香与金箔香气交织袭来,“这是当年郑和船队与缅甸僧侣共建佛塔的核心构件,集齐十八国工艺精髓,藏着‘鎏金佛瓷共生’的绝技——鎏金层百年不脱落,还能折射出大金塔般的温润光泽!”

“你们在寻找郑和船队的香瓷佛塔砖吗?”一个身着缅甸传统笼基的少年从工坊的鎏金架旁快步走出,胸前挂着青花佛塔纹嵌金菩提吊坠,吊坠的鎏金工艺与残片如出一辙。“我叫敏登!”少年晃了晃手中的鎏金刮刀,眼中闪着自豪的光芒,“我爷爷是仰光的守藏人,他说咱们缅甸先祖独创了‘缅式鎏金嵌瓷法’,给香瓷佛塔构件鎏金时,既能保佛塔庄严,又能让瓷砖坚不可摧,砖背还会刻上大金塔缩写纹,祈福佛塔永世稳固。”他热情地领着众人走向工坊旁的佛塔构件作坊,架子上整齐排列着复刻的香瓷佛塔砖,砖面的大金塔纹饰与残片工艺毫无二致,拼接起来后,竟与大金塔附属佛塔的砖面纹饰完美契合。

哈立德轻抚作坊墙角的釉料缸,缸壁上缅甸语、僧伽罗语与中文刻就的“佛塔瓷记”清晰可辨:“这就是当年调制鎏金瓷釉的缸,你看缸底残留的痕迹,是桑给巴尔肉豆蔻、缅甸檀香粉与蒲甘金彩的混合体,肯定是郑和船队的工匠与缅甸佛塔工匠共同研发的配方。”马可蹲在一旁,仔细观察佛塔纹模具:“这是缅甸传统的佛塔浮刻工艺,先在瓷砖坯上刻出大金塔轮廓与飞檐纹饰,填完彩绘釉再鎏金,和拜占庭鎏金的立体纹饰技法异曲同工!”卢卡立刻掏出琉璃工具,眼中满是兴奋:“我能用穆拉诺古法吹制‘荧光佛塔顶珠’,嵌在瓷砖纹饰间隙里,既能在夜间辅助折射光泽,又能呼应马斯喀特荧光釉,让佛塔构件更显圣洁!”

“我爷爷藏着一本《香瓷佛塔工艺录》!”敏登说着便跑进作坊内屋,很快抱着一本柚木镶金箔纸的古籍出来,书页间夹着干枯的檀香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古籍上用缅甸语、僧伽罗语、印地语和中文对照绘制着工艺图谱,首页正是郑和与缅甸僧侣共铺香瓷佛塔砖的场景,旁注“洪熙元年,砖成于仰光”的字样。敏登翻到其中一页,指着图谱详解:“这就是‘缅式鎏金嵌瓷法’,步骤很讲究:先在香瓷砖坯上刻好大金塔纹与迦叶佛纹,填蒲甘彩绘釉烧制;再用缅甸金箔混合特制金胶鎏金;最后用波斯蓝釉掺檀香胶封层,这样鎏金层就能和瓷砖牢牢贴合,还能折射出大金塔的光泽。”

临时修复工坊就设在作坊的佛塔构件拼接台前,敏登耐心地教林晓星和卡鲁做缅式鎏金:“金箔要裁得和纹饰严丝合缝,金胶得涂得薄而匀,鎏金时一定要用鹿皮轻轻按压,这样金箔才能和瓷面完全贴合,折射出大金塔那样的温润光泽。”阿米尔取来撒马尔罕松石粉,仔细调和蓝釉,专注地给残片补画佛塔飞檐的细节;穆罕默德将卢卡刚做好的荧光佛塔顶珠嵌进瓷砖纹饰间隙,用金缮工艺细细密封衔接缝;林晓星屏息凝神,补刻大金塔轮廓纹,力求纹路比例与原刻完全一致;敏登则在砖背刻上大金塔缩写纹,复刻传统祈福工艺。“刻纹要顺着瓷砖纹理走,”敏登握着林晓星的手调整刻刀角度,语气郑重,“就像大金塔的层级那样规整递进,才显佛塔的庄严,鎏金层也能更好附着。”

修复进行到午后,难题突然出现:复刻的鎏金层烧制后起皱脱落,蒲甘彩绘与鎏金层的衔接处还出现了晕染,就连瓷砖的金质拼接扣也和砖身衔接不牢。“《香瓷佛塔工艺录》里有办法!”苏婉清突然指着古籍的批注,眼中闪过亮光,“要把缅甸金箔胶和檀香胶混合熬制,涂在瓷砖表面再铺金箔,附着力会大大增强;彩绘后先涂一层薄金胶做隔离,再鎏金就能避免晕染;拼接扣镶嵌前先刻微型榫槽,涂金胶后嵌进去,既牢固又规整!”敏登立刻奔向大金塔附近的传统金匠铺取金箔胶,卡里姆熟练地帮忙熬制混合胶,林晓星重新动手鎏金,阿米尔则细心地给瓷砖刻榫槽加固拼接扣。

伊万诺夫举着摄像机,全程记录下这充满温情的协作瞬间:敏登帮卢卡给琉璃顶珠鎏金边,手法越来越娴熟;卢卡则教他用荧光粉调试珠光效果,让顶珠更显灵动;穆罕默德和阿米尔配合默契,一人固定琉璃顶珠,一人细致密封;扎因紧盯着光谱仪,监测鎏金附着力数据;张斌和敏登的爷爷坐在工坊的檀香树荫下,老人缓缓讲述着当年的往事:“郑和船队不仅捐赠香瓷构件,还和僧侣们一起搬砖铺瓦修佛塔,那时的工坊里,金箔光泽映着瓷窑火光,诵经声混着鎏金声,比伊洛瓦底江的涛声还要庄严动人。”

当夕阳将伊洛瓦底江染成一片金红时,大金塔纹饰香瓷砖残片的修复终于大功告成。众人将残片拼接在复刻的佛塔构件框架上,檀香、金箔与瓷香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波斯蓝釉泛着大金塔鎏金的华贵光泽,釉下青花大金塔图、印度孔雀纹、波斯卷草纹等十八国工艺元素清晰交织,穆拉诺荧光佛塔顶珠在渐暗的光线中闪着柔和金光,金质拼接扣与砖身浑然一体,严丝合缝。“成功了!”孩子们欢呼着捧着构件走向大金塔,夕阳下,构件的鎏金光泽与大金塔的光晕交融在一起,恍惚间,六百年前郑和与缅甸僧侣共修佛塔的场景仿佛在暮色中重现。

当晚,伊洛瓦底江江畔燃起了温暖的篝火,缅甸萨佩琴的悠扬、斯里兰卡维纳琴的婉转与印度西塔琴的灵动交织在一起,奏响跨越国界的乐章。敏登的爷爷用浑厚的缅甸语唱起古老的佛塔歌谣,翻译轻声解说:“歌词唱的是‘佛瓷筑塔,福泽万邦’。”林晓星取出一枚青花船锚吊坠送给敏登,敏登则回赠了一个佛塔纹嵌琉璃的香瓷小佛盒,盒盖上“佛塔同心”的缅中双语字样格外醒目,缅甸大金塔纹与泉州刺桐花纹缠绕共生,寓意着丝路文明的交融。

张斌坐在篝火旁,缓缓掏出祖父的铜壳怀表,打开表盖——最新的合影里,林晓星、阿米尔等多国少年捧着修复好的香瓷佛塔构件,背景是仰光大金塔与伊洛瓦底江的落日美景。表盖内侧,此前的十九层光晕旁,又多了一层大金塔鎏金的暖黄色光晕,“丝路同心,薪火永传”八个字在二十层光晕中璀璨夺目,宛如一枚跨越千年的佛教建筑文化融合印记,见证着文明的传承。

“张叔叔,爷爷说郑和船队还去过泰国曼谷!”敏登捧着一张柚木片绘制的古地图跑过来,地图上用泰语和缅甸语标注着“曼谷香瓷佛牌窖藏”,“那里有当年宝船与泰国僧侣合作的香瓷佛牌,传说藏着带玉佛寺纹饰的残片,佛牌能吸附香火气息,摸起来温润如玉!”

苏婉清走到张斌身边,递上一份崭新的研学计划,眼中满是期待:“联盟已经和泰国考古团队对接好了,曼谷玉佛寺附近遗址确实发现了带玉佛寺纹饰的青花佛牌残片,还有中、泰、缅三种文字共书的‘佛牌记’碑刻。”她望向篝火旁起舞的孩子们,林晓星正教敏登画刺桐花,拉吉和扎因在给香瓷小佛盒镶金边,笑容格外灿烂,“丝路的佛教文化交融故事,还会在湄南河畔的曼谷继续书写。”

张斌握紧怀表,凝视着篝火映照下的香瓷佛塔构件,檀香与金箔的清香混着瓷香在夜风中飘荡。他心中清楚,这趟仰光之旅只是丝路传承的又一站,从泉州刺桐花到仰光香瓷佛塔砖,从少年们手中的鎏金刮刀到胸前的信物,文明的薪火正沿着郑和当年的宗教文化航线,在更广阔的信仰疆域间蔓延,将“佛塔共筑、四海同心”的故事,深深刻进永恒的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