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北境战神 > 第144章 丝路:海峡青花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泉州湾的晨光刚染亮船舷,“探源号”就载着终极瓷瓶的余温驶向台湾海峡。卢卡抱着升级的“水下光谱扫描仪”蹲在船舷,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沉船的位置坐标——北纬24度,东经119度,正是林晓星提及的明代沉船“福船号”遗址。“三海里外有艘台湾渔船跟着!”陆沉的雷达屏幕上出现一个熟悉的光点,“是台南古瓷修复师陈敬鸿的‘瓷缘号’,他带了两岸工匠的联合信物!”话音刚落,一艘挂着青花瓷纹旗帜的渔船靠了过来,船舷上站着位戴粗框眼镜的中年男人,举着块刻有“漳窑”款识的瓷片喊:“张斌先生!我是陈敬鸿,祖辈传下话:海峡藏青花,两岸共寻它!”

陈敬鸿登上“探源号”,将瓷片递给张斌,瓷片上的“双鲤纹”与张斌怀表内侧的刺桐花纹路完美衔接。“这是台南漳窑的‘跨海瓷’,”陈敬鸿指着瓷片边缘的裂痕,“当年张守业先生派船送青花釉料到台南,遇台风沉没,这瓷片就是打捞上来的信物!”他展开一卷泛黄的《台海瓷路图》,图上用朱砂标注着“福船号”的位置,旁边写着“釉料秘藏于船仓左舷,需闽台双瓷合璧开启”。阿扎姆扛着新编的“两岸合璧防护箱”跑过来,箱子用泉州刺桐藤与台南桂竹混编,内壁铺着闽绣与台绣拼接的衬布:“这是‘釉料秘藏箱’,藤竹混编防撞击,双绣衬布吸潮,还刻了双鲤护青花的纹样!”拉吉凑过去敲了敲箱壁,突然指着箱盖笑:“你这编的是‘海峡浪纹’还是‘蚵仔煎纹路’?怎么看都像能装海蛎的!”阿扎姆刚要反驳,卢卡的扫描仪突然被船舷溅起的浪花打湿,屏幕上的坐标跳成了乱码,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临时协作会议在船舱召开,桌上摆着泉州肉粽与台南肉羹,香气混着海风漫满舱室。全息投影将计划分成三步:“探舱阶段”张斌携怀表、陈敬鸿持漳窑瓷片,共同下潜开启沉船仓门;“取秘阶段”林晓星、拉吉配合台湾工匠拓印舱内青花刻纹,苏婉清与陈敬鸿的徒弟阿伟检测釉料成分;“防御阶段”卢卡、阿扎姆守住甲板,陆沉的特勤队员监控周边海域,防范垄断集团残余势力——据情报,他们仅剩一艘改装快艇,目标是釉料秘方。“我要跟去下潜!”卢卡举着擦干的扫描仪喊,嘴角还沾着肉羹的酱汁,“我的设备能识别釉料光谱,比肉眼找得快!”陈敬鸿笑着递给他一副防水护目镜:“沉船在四十米深的礁石区,水流湍急,你这小迷糊得抓牢牵引绳,别被洋流冲跑!”

下潜至沉船位置,海水呈清澈的碧绿色,阳光透过水层,在“福船号”残骸上投出粼粼波光。张斌与陈敬鸿在前引路,怀表的光晕与漳窑瓷片的青光交织,在前方形成一道防护光带,避开锋利的礁石;林晓星背着青铜刻刀与拓印纸,腰间挂着陈敬鸿给的“妈祖护佑符”——台南鹿耳门天后宫的信物,据说能护佑海上工匠;拉吉攥着特制的“水下启门器”,顶端嵌着两岸工匠共同烧制的青花珠;卢卡的扫描仪终于恢复正常,屏幕上清晰显示出左舷舱门的位置,门楣上刻着“闽台同窑”四个篆字,周围缠着千年海草,海草间嵌着不少漳窑瓷片。

“小心‘潮汐机关’!”陈敬鸿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带着水流的杂音,“这是当年船工设计的‘防沉机关’,涨潮时舱门会自动锁死,只有双瓷合璧才能解锁!”张斌将怀表贴在舱门左侧的凹槽,陈敬鸿同步将漳窑瓷片嵌入右侧凹槽,两道光芒同时迸发,舱门“咔嗒”一声向内开启,一股带着青花釉香的水流涌了出来。舱内空间约十平方米,舱壁嵌着防潮的竹篾,中央的木架上摆着三个青花釉料罐,罐身刻着“永乐青花秘配”字样,罐盖缠着闽台合编的藤绳;壁上还刻着大幅青花壁画,画着泉州窑工与台湾窑工共同制瓷的场景,角落里标着釉料配比的暗码。

就在众人准备提取釉料罐时,卢卡的扫描仪突然发出警报,屏幕上出现一个快速靠近的光点:“是垄断集团的快艇!他们派了潜水员下来!”林晓星立刻掏出青铜刻刀,顺着舱壁的竹篾绕到舱门侧后,刀鞘顶住门框的机关扣,防止舱门意外关闭;拉吉则用启门器固定住舱门,将青花珠嵌入门栓的锁孔,形成二次防护。张斌与陈敬鸿抓紧时间提取釉料罐,刚将罐子放进防护箱,两名穿着潜水服的黑影就出现在舱门口,手里举着水下电击棍,正是垄断集团的残余分子。

一场热血对决在水下爆发。拉吉率先出手,用启门器勾住一名分子的电击棍,用力一扯将其夺下,顺势用青花珠砸向对方的潜水镜;林晓星则用青铜刻刀挑开另一名分子的牵引绳,趁对方慌乱时,用刀鞘将其推出舱外,交给水面的特勤队员。舱内,张斌将怀表的光晕调至最强,照亮舱壁的壁画,陈敬鸿突然指着壁画上的暗码喊:“这是釉料配比的关键!‘石末三分,草木灰二分,刺桐花汁一分’——和台南漳窑的秘方只差一味‘澎湖贝壳粉’!”卢卡赶紧用扫描仪记录暗码,屏幕上立刻生成了完整的釉料配方图谱。

当众人带着釉料罐与拓片浮出水面时,垄断集团的快艇已被特勤队员制服,为首的小头目被押上甲板,望着舱内的两岸工匠,突然叹了口气:“原来你们说的工艺传承,是真的不分地域……”张斌将一份釉料配方副本递给她:“闽台同属丝路瓷路,工艺本就同源,垄断永远赢不了协作。”小头目接过副本,看着上面两岸工匠的共同签名,默默低下了头。

当晚,“探源号”与“瓷缘号”并排停泊在澎湖列岛的海湾,甲板上燃起篝火,两岸工匠围坐在一起。泉州工匠教台湾工匠刺桐花刻纹技法,台湾工匠演示漳窑的上釉工艺;陈敬鸿拿出祖传的“闽台合窑图谱”,与张斌的《丝路合璧图谱》比对,发现两者在釉料烧制上有着惊人的契合;林晓星与阿伟合作,用刚找到的秘方烧制小瓷碗,碗身刻着“海峡同心”字样;拉吉用金陵刻刀将两岸工匠的签名刻在一块樟木上,做成“协作纪念牌”;阿扎姆用刺桐藤与桂竹编了个“海峡宝船”模型,船上嵌着泉州青花与台南漳窑的瓷片;卢卡则用扫描仪将壁画数据做成全息投影,投射在夜空中,闽台工匠共同制瓷的画面栩栩如生。

张斌打开祖父的铜壳怀表,最新的合影里,两岸工匠站在“海峡宝船”模型旁,张斌与陈敬鸿举着釉料罐,少年们捧着拓片,背景是澎湖的星空与海浪。表盖内侧,合璧光晕旁新增了漳窑瓷的青黄色光晕,“丝路同心,薪火永传”十六个字旁,多了“闽台同源,工艺共承”八个小字,被两岸工匠共同烧制的青花珠光芒照得愈发璀璨。卢卡突然指着怀表喊:“你们看!光晕拼出了琉球的地图!”众人凑过去看,果然,光晕在灯光下流转,拼成了琉球(冲绳)的岛屿轮廓,中心标注着“久米村窑址”——那是明清时期闽台工匠赴琉球传艺的核心遗址。

“久米村窑址藏着‘琉球青花秘谱’,”陈敬鸿展开祖传的《琉球瓷路记》,上面画着闽台工匠赴琉球传艺的路线,“据记载,秘谱是张守业先生与琉球工匠共同撰写的,融合了闽台釉料与琉球珊瑚釉工艺,是海上丝路东向传播的关键信物!”苏婉清展开卫星图,上面标注着窑址的位置:“垄断集团残余势力已经逃往琉球,他们想夺取秘谱,篡改后冒充‘琉球本土工艺’牟利!”

“我们必须去琉球!”张斌握紧怀表,感受着里面传来的共振——那是闽台工匠的默契,是丝路东传的脉搏。林晓星举起青铜刻刀:“我要去拓印久米村窑址的刻纹,看看与闽台瓷艺的关联!”拉吉晃着刻刀:“我要研究琉球的石刻工艺,找找金陵刻经与当地刻纹的共通之处!”阿扎姆拍着防护箱:“我编个‘琉球藤竹防护盒’,用久米村的黄藤与桂竹混编,适配秘谱存放!”卢卡则掏出扫描仪:“我要升级设备,做个‘跨域工艺比对仪’,实时比对闽台与琉球的瓷艺数据!”

月光洒在台湾海峡的海面上,釉料罐的光芒与怀表的光晕交织,在水面投出一道跨越海峡的光带。张斌望着眼前的两岸少年与工匠,仿佛看到了明清时期闽台工匠共赴琉球传艺的场景,看到了先祖张守业与陈敬鸿的先祖共同烧制青花的身影;而现在,他们带着釉料秘方与协作的信念,即将航向琉球——那里是海上丝路的东向节点,是闽台瓷艺的传承地,更是新的工艺守护战场。

“明天出发去琉球!”陆沉的声音在甲板上回荡,带着无比的坚定。少年们与两岸工匠欢呼着举起手里的瓷碗,卢卡不小心把碗里的海水洒在扫描仪上,却正好在屏幕上映出久米村窑址的剪影;阿扎姆的“海峡宝船”模型被海风刮倒,却正好落在张斌的怀表旁,模型的船帆与怀表的光晕完美重合。台湾海峡的海浪拍打着船身,夜空中的星星与篝火的光芒交相辉映,照亮了航向琉球的航线——那里有久米村的窑火,有琉球青花的秘谱,更有属于两岸工匠与丝路联盟的、全新的传承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