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方一凡重回十八岁,爆宠我的英子 > 第258章 暂时辞职的宋倩,无比努力的季杨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8章 暂时辞职的宋倩,无比努力的季杨杨

高三下学期,不容分说地开始了。

春风中学主教学楼前。

那块巨大的高考倒计时牌,每天无声地翻动着数字,像一只冷酷的眼睛,俯视着每一个步履匆匆、面色凝重的学子。

整个校园的空气,也变得紧张起来。

教室的灯光似乎比上学期亮得更早,熄灭得更晚。

教学进度如同开足马力的推土机,无情地向前碾压,知识点密集轰炸,试卷雪片般纷飞。

这一切紧绷的源头,除了高考以外,都指向马上到来了的儿一场大考试——一模考试。

对这群,即将在百日后,奔赴最终战场的高三学生而言,一模的分量,远超任何一次模拟考。

它是高考前最具权威、最接近实战的“风向标”,是检验整个漫长复习周期成果的第一次大阅兵。

分数和排名,将无比清晰地昭示出你在整个战局中的位置,甚至预示着最终战役的可能走向。

同时,一模考试,不但是高三下学期最重量级的战役,更是学校最后一次分班流动。

分班名单,一旦在这次考试后确定,就如同高考前的最后一次定岗,直到最终走上考场,都不会再有任何变动。

这个残酷,而现实的规则,像高压电流般,瞬间击穿了所有尚存一丝懈怠或侥幸的学生神经。

冲刺班的学生,除了最顶尖那几个,如林磊儿,方一凡,乔英子,黄芷陶以外,神经都绷到了极限,眼神里充满了扞卫荣誉的决绝,和唯恐掉队的恐慌。

平行班的学生,则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冲劲。

他们盯着冲刺班末尾那几个名字,眼神灼热,仿佛那是通往理想彼岸唯一的渡船。

课间,缠着老师问问题的身影明显增多。

就连基础班里,少数几个不甘人后的学生,也咬紧了牙关。

他们的目标更为现实却也充满尊严:抓住最后的机会,挤进平行班,证明自己并非无可救药,也为最终的高考争取一个相对更好的起点。

在这个高速运转、令人窒息的齿轮中。宋倩,也做出了她的选择。

能成教育那边,她正式办理了停薪留职的手续,暂停了所有需要前往南城的大班授课。

金牌讲师的身份,暂时让位于两个更重要的角色:母亲和考生家长。

“在家养胎,轻松点,南城来回奔波,确实太耗神。”

她这样,对前来关切询问的洪卫派来的经理解释,语气平静而坚决。

更深层的原因,她没有明说,但熟悉她的人都懂:英子。

高考的冲刺号角已经吹响,她要把自己最核心的能量和关注,牢牢锚定在女儿身上。

家里的那个小型补习班保留了下来,每周只安排几个关系极近、基础也扎实的“老学生”,时间也严格压缩,确保不耗费过多精力。

而在这股席卷全年级的拼搏浪潮中,季杨杨的身影,显得格外沉默,也格外用力。

他几乎把自己钉在了座位上。

课间十分钟,不再有他在在外游荡的身影

取而代之的是迅速掏出的单词本或错题集。

午休时间,食堂匆匆扒几口饭,便立刻返回教室继续刷题。

每天放学回家以后,没有其他事情做,就是复习功课做题,背单词

这份近乎自虐的努力背后,是季家无声的阴霾。

刘静的化疗还在继续。

每一次从医院回来,她的脸色就,仿佛又被抽走一分血色,多添一分蜡黄与憔悴。

曾经浓密的头发变得稀疏脆弱,她习惯性地戴着柔软的帽子。

医生的话是支撑,也是无形的鞭子:“季太太,病情控制得不错,但化疗反应比较明显。坚持下去,曙光就在前面。”

季杨杨看着母亲强打精神的笑容,看着她因呕吐而佝偻的背影,看着她小心翼翼藏起掉落的发丝,心像被一只冰冷的手紧紧攥住。

母亲身体的痛苦,他作为儿子,无法分担分毫。

学习,成了他唯一能抓住的、可以转化为“让妈妈安心”的武器。

每一分提升的成绩,每一道攻克的难题,都是他笨拙而执拗的献祭。

期末考试的时候,季杨杨的分数,已经让他进入了平行班。

但是依然不够,季杨杨,希望自己可以进入冲刺班!

刘静将儿子的拼命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儿子的懂事和努力像暖流,却也像沉重的石头压着她。

一天深夜,她翻看着最新的检查报告,听着隔壁书房传来的、儿子刻意压低的背诵声,一个念头在心中愈发清晰坚定:她要好起来,真正地好起来,陪儿子走完高考,看着他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她放下报告,轻轻抚摸着胸口,眼神里是母亲特有的、超越恐惧的决绝。

她决定接受医生的建议,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时候,进行乳房切除手术。

选择那条更彻底,但也会彻底丧失女人特征的治疗路径。

只为换取更高的康复可能和更长的、陪伴儿子的时间。

季杨杨并不知道母亲这个重大的决定。

他只知道,一模,必须赢。

他需要一张进入冲刺班的通行证,作为送给母亲的第一份慰藉。

只是进入冲刺班并非易事。

一般来说只有达到600分以上,才有机会!

这对目前分数,只能稳定在500多分的季杨杨来说,并非易事。

好在,这个艰难攀登的过程,他并非孤军奋战。

一个强大的“外援团”,自发地围绕在他身边。

方一凡,这个曾经的“学渣”、如今的学神级人物,成了季杨杨最直接的“教练”。

他精准地抓住季杨杨的思维特点,擅长用最接地气的、甚至带着点赛车术语的比喻,把枯燥的物理模型和数学难题拆解得生动易懂。

“你看这道受力分析,就像你过那个急弯,速度太快离心力太大,光靠轮胎抓地不够,得提前减速找好支撑点……”

他把自己前世今生,逆袭路上摸索出的解题“野路子”,和效率至上的时间管理法,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林磊儿,这位稳如泰山的“题库”,则负责为季杨杨梳理知识框架,提供最系统、最严谨的解题思路和公式推导。

他整理的笔记条理清晰如教科书,常常是季杨杨攻克难题的终极参考。

他话不多,但每次指出季杨杨某个概念理解的细微偏差时,都一针见血。

乔英子的英语优势,则成了季杨杨的短板救星。

她利用午休或放学后的碎片时间,帮季杨杨突击词汇、梳理语法,陪他练习口语和听力,耐心细致,温柔又严格。

为了帮助这位好朋友,也是为了刘静阿姨,英子也在尽力而为。

黄芷陶,这位和季杨杨关系最好的女生,则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陪跑员”和“心理按摩师”。

她分享自己调整状态、应对压力的心得,在季杨杨偶尔被难题打击得有些泄气时,用轻松的玩笑,或自己曾经崩溃的糗事帮他化解焦虑。

“哎呀,这有什么,我上次做这套模拟卷最后三道大题全空着呢!不也活过来了?再来再来!”

她身上贤妻良母的温柔,以及对季杨杨的爱意,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鼓舞。

这个由顶尖学霸组成的“特训营”,效率惊人。

他们各自发挥所长,精准地填补着季杨杨知识体系上的漏洞,提升着他的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错题本上的红叉在减少,模拟卷上的分数在稳步爬升。

季杨杨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脚下的路,正在一点点变得坚实。

他不再像无头苍蝇般乱撞,目标明确,方法有效,那份曾经被绝望笼罩的迷茫,渐渐被一种虽然疲惫却充满希望的笃定所取代。

他相信,自己的努力,绝不会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