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 第268章 要想富,先修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如今山东境内黄河水患愈发严重,” 朱槿缓缓说道,目光扫过座中三人,语气里带着对民生的关切。

“我听闻,黄河在东明、曹州一带又决了口,浑浊的洪水漫过田埂,上千亩刚抽穗的麦子被淹得只剩穗尖,百姓们抱着铺盖卷往高处逃,有的人家连锅碗瓢盆都来不及带,只能在临时搭的草棚里忍饥挨冻。若是能用水泥加固堤坝,不仅能尽快堵住决口,把洪水引回河道,还能一劳永逸解决当地水患,让百姓早日回家种地。我想请您明日早朝时,向我爹请命,带着水泥前往山东主持堤坝修建,既解百姓燃眉之困,也能让朝堂上下亲眼看到水泥在民生工程上的大用,岂不是一举两得?”

朱槿心中暗自盘算:刘基虽以智谋闻名,帮着爹定了不少开国方略,可在朝堂上总少些实打实的民生政绩。这次黄河治堤若是成了,既能救百姓于水火,又能让他在爹心中多些分量,日后不管是提拔他入政事堂,还是委以丞相之职,都有了过硬的由头。

刘基何等精明,朱槿话里的深意他瞬间便懂,心中又惊又暖 —— 他没想到这位年轻的二公子,不仅能谋划安置老兵、发展产业的大事,还会为自己的仕途考虑得如此周全。

他当即起身拱手,腰弯得比平日更低几分,语气恳切:“二公子有心了!治河救民本就是老臣分内之责,明日早朝,老臣定当向上位请命,若能获准,必带着水泥赶赴山东,不修好堤坝,绝不回京!”

解决了治河之事,朱槿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更长远的规划,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三位大人,待水泥工坊量产、黄河治堤这些事都走向正轨,还有一件关乎天下的大事,需咱们合力推动 —— 那就是用水泥修路。”

李善长与杨思义对视一眼,皆露出几分不解。李善长捻着胡须沉吟:“修路固然是好事,可眼下各地刚经历战乱,百姓尚在恢复生计,为何要急着做这件事?”

朱槿见状,继续说道:“各位大人常年奔波,想必也深有体会。如今这天下的道路,实在是太过难行。就算是应天通往凤阳、济南的官道,也多是黄土铺垫,连块规整的石板都少见。天旱的时候,车马一过,尘土能扬得有一人高,跟在后面的人连呼吸都得捂着嘴;一到雨天,路面被车轮轧出深深的车辙,积满泥水,车轮陷进去,得三四个人推着、几匹马拉着,才能勉强挪出来,有时半天都走不了一里路。更别说那些乡间小路,坑坑洼洼得能崴断马蹄,农户推着独轮车去镇上卖粮,得两个人一前一后扶着,稍不留意就会翻车。”

他想起自己上次随朱标去凤阳祭祖的经历,忍不住皱起眉头:“我上次坐马车去凤阳,不过三百多里路,硬生生走了整整三天。官道上每隔几十步就有一个坑,有的坑深能没过脚踝,马车走在上面,颠簸得像是要散架。随行的侍从有一半都吐了,连我这个坐惯了车的,都觉得五脏六腑都要被颠移位,到了凤阳,浑身骨头疼了好几天。若是遇上连阴雨,道路更是泥泞不堪,有时一天连五十里都走不了,粮草运输都得延误。”

朱槿顿了顿,语气变得坚定:“我曾听闻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道路通畅了,南方的丝绸、茶叶才能更快运到北方,不用在路上耽搁半个月;北方的粮食、煤炭也能及时运到南方,不至于让百姓冬天挨冻、春天断粮;商贩往来方便了,才能带动各地集市兴旺,百姓手里才能有更多银子。就连军队调动、军械运输也能更快,若是边疆有战事,粮草能及时送往前线,将士们就不用饿着肚子打仗。更别说咱们勋泽庄的白酒、味精、农具,若是路好走,运到各地销售能省一半功夫,利润也能多几分。可如今这道路状况,别说致富,就连基本的通行都成了难题。”

杨思义听后,面露难色,他作为户部尚书,最清楚国库的窘迫:“二公子这个想法确实好,若是能把路修好,商队通行无阻,百姓往来便利,对天下百姓都是天大的好事。可我国疆域辽阔,单说官道 —— 从应天到北平的驿路就有两千多里,从应天到广州的商道更是绵延五千多里,再算上各省互通的支线,光官道加起来就有上万里。若是全用水泥修建,所需的水泥量得让勋泽庄的工坊连轴转上好几年,更别说人工要征调多少民夫,运输水泥还得耗费多少粮草骡马,这笔费用怕是个天文数字。眼下户部连北伐的军饷、山东的赈灾粮都得掐着数省着用,实在承担不起啊。”

“杨大人不必担忧,” 朱槿笑着摆手,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语气从容得让人心安,“钱财方面,咱们可以分两步走。眼下先用我先前提供的白酒、味精配方红利,再加上日后水泥量产销售的利润,专门划出三成来用于修路,一分一毫都不动用户部的国库,绝不给朝廷添负担。而且也不用一下子把所有路都铺遍,先从最紧要的主要道路修起 —— 比如应天到凤阳的祭祖路,这条路易出政绩,又关乎皇家颜面,修好后爹看了也高兴;再比如江南到湖广的商道,这条路上商贩络绎不绝,修好后能最快看到流通效益;还有通往北方北平、大同这些重镇的驿路,北平是防范元庭余孽的门户,大同是抵御蒙古骑兵的要塞,这两条路若是用水泥修得平整宽阔,军队调动、粮草运输能快上一倍,对边防也是桩大好事。”

朱槿心中还悄悄补了一句:更重要的是,得等我爹亲眼瞧见商业这块 “肥肉”—— 就说那白酒,一年赚几十万两银子不在话下;味精、水泥再过些时日普及全国,光这两项的利润就能抵得上半个江南的赋税;等水泥路修通了,商队往来比以前快上一倍,货物损耗少了,生意自然越做越大,到那时再跟他提提高商税,他才听得进去。

现在可不行。我爹那个老顽固,满脑子都是 “农为本、商为末” 的旧念头,还总抱着 “为富不仁” 的偏见,觉得商人都是靠钻空子、赚差价发家的奸猾之辈。

他定的那些商税规矩,看着严,实则乱得很,现在要是敢提 “调整商税”,保不齐他当场就瞪圆了眼,指着我鼻子骂 “你小子是不是被商人灌了迷魂汤”,急了说不定还得赏我几脚,这事可急不得。

要知道,我爹当初定下的商税制度,说是 “轻税”,实则藏着不少苛责。明初商税分 “过税” 和 “住税”—— 过税是商队、商船过税关时缴的,按货物价值 “三十分取一”,看着不多,可每过一个税关就得缴一次,一趟下来光过税就掏去不少;要是敢偷税漏税,不仅货物全被没收,人还得挨顿杖责,轻的皮开肉绽,重的半个月下不了床。

住税更不用说,不管是京城卖绸缎的大商铺,还是乡下卖针头线脑的小摊子,就连走街串巷挑着担子的货郎,只要卖东西就得缴税,也是 “三十分取一”,一分都不能少。更要命的是 “无商引不许经商” 的规矩,商人得先跑官府申请商引,上面写得明明白白:卖什么货、去哪个地方、走哪条路,错一个字都不行。

要是没商引就敢做生意,轻则罚光本钱,重则直接充军发配,多少小商贩就因为没办商引,一辈子的心血全打了水漂。

最荒唐的是,收上来的商税大多归了地方官府,只有少得可怜的一部分上缴国库。地方官为了中饱私囊,还私下加征各种杂费:商船过闸要收 “闸费”,商队住店要收 “留宿税”,甚至连商队歇脚时喂马的草料都要抽分,正经商人的负担反倒比偷税漏税的还重,这哪是 “管商”,分明是 “害商”。

想到这儿,朱槿的眉头轻轻皱起,心里的盘算却愈发清晰:自己想提高商税,根本不是为了多刮一层油水,而是要给这混乱的商税制度 “治病”。

一来,如今朝廷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北伐的军饷得发,几十万将士在前线打仗,总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山东、河南刚遭了水患,赈灾的粮草、重建的房屋都得花钱;各地的水利要修,驿站要补,就连京城的城墙都得定期维护,光靠田税根本不够。要是能合理提高商税,把这笔钱收归国库,朝廷手里有了余钱,才能从容应对这些急事,不用再为了 “钱袋子” 发愁。

二来,现在的商税制度太乱了。地方官私加的杂费比正税还多,商人苦不堪言,却不敢声张;朝廷明明该得的税,却被地方官层层克扣,落不到实处。我想做的,是把这些乱七八糟的杂费全取消,明明白白提高正税比例 —— 比如把过税、住税从 “三十分取一” 提到 “二十分取一”,看着是涨了,可没了杂费盘剥,商人实际缴的钱反而少了。这样一来,商人缴税缴得明白,朝廷也能实实在在收到钱,既理顺了制度,又安抚了商人,岂不是两全其美?

三来,商业发展得这么快,也该为国家出份力。以前商人赚了钱,大多用来买田置地,要么藏在家里,对国家没什么益处。现在不一样了,商人靠朝廷修的路、靠稳定的时局赚了大钱,适当多缴些税,把这些钱用在修路、治水、办学堂、赈灾民上,最终受益的还是天下百姓。

等百姓日子过好了,买东西的人多了,商人的生意只会更红火,这不就是 “以商养政、以政促商” 的良性循环吗?

朱槿越想越觉得这事儿可行,心里暗暗笃定:得等,等我爹看到商业的好处,看到水泥路修通后商路繁荣的景象,看到合理调整商税后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的模样,他才会明白,商税不是苛政,而是让大明越来越强的 “助推器”。到那时,不用我多说,他自己说不定就会提 “商税该调一调了”。

想到这里,朱槿话锋一转,继续说道:“再说了,修路本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急不得。咱们先把这几条关键道路的规划做细,一年修个几百里,积少成多,三五年下来也能连成网。而且等水泥路修好后,咱们还有一层好处 —— 可以适当提高商人过税关的税费。毕竟咱们出钱出力修路,不是白修的,商人走在平整的水泥路上,运输速度比以前快了一倍不止,货物损耗少了,生意能做得更大,赚的银子也更多,他们自然会心甘情愿多缴些税费,这既是对修路成本的补充,也能让后续的路修得更顺利。更何况,水泥路修好后,后期养护也需要大量银子,比如雨天冲坏了路面要修补,冬天结冰要撒盐防滑,这些都得花钱,提高的税费正好能填补养护的缺口。”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眼中闪过对未来的筹谋,语气也多了几分沉稳:“等到后期,土豆、杂交水稻在各地推广开,亩产翻个倍,百姓手里的余粮多了,朝廷的田税、粮食专卖收入自然会跟着增长,到时候再扩大修路范围,也就有了底气。咱们一步一步来,先把眼下的路修起来,等看到好处了,后续的资金自然好解决。”

说到这里,朱槿起身对着三人微微拱手,态度诚恳:“这具体的修路章程,比如每条路分几期修、每期用多少水泥、征调民夫该给多少工钱、税关如何配合调整税费,就劳烦各位大人回去后召集属官慢慢研究,制定出周全的方案来。至于银钱,我能向各位保证,只要勋泽庄的产业能稳步推进,后续的利润只会越来越丰厚,绝不会让修路的事卡在钱上。”

李善长闻言,捋着胡须点头笑道:“二公子考虑得如此周全,连后期养护和税费补充都想到了,老臣回去后便让工部与户部、税关一同商议章程,定不耽误事!”

杨思义也松了口气,脸上的愁云散去不少,拱手应道:“有二公子这话,户部定当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