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龙志炼 > 第161章 杏雨沾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渊洞的夜比往日暖些。龙志炼倚在洞口的青石上,望着山脚下星星点点的灯火,耳中还响着梅灵的笑声——方才她盛了粥,偏要学镇北王虚影的模样拍他后背,说“小弟弟,趁热吃”,倒把左道逗得拍着大腿直喊“梅丫头要成小梅掌门了”。

“阿炼哥。”梅灵端着茶盏过来,袖口还沾着几点粥渍,“我去给静竹姐送了碗姜茶,她手腕的藤伤遇寒还疼。”月光落在她发间,那支梅清寒当年所赠的银簪闪着幽光,正是七十年前寒渊洞里冻不化的星子。

龙志炼接过茶盏,指尖触到杯壁上细密的纹路——是梅清寒亲手烧的雪芽瓷,釉色里浸着寒渊峰的雪。“明日去草场,你可得穿厚些。”他望着梅灵单薄的月白衫子,想起十年前老牧民说的“饿肚子的娃娃”,“草场地处风口,夜里还结着薄冰。”

梅灵抿嘴笑:“阿炼哥忘了?我在雪山长大,耐冻得很。”话音未落,左道的大嗓门从洞内传来:“梅丫头片子别逞强!昨儿夜里我巡山,见北坡还有冰棱子挂着,等会我背你!”静竹抱着一床棉毡跟进来,发梢还滴着水:“左大哥又吹牛,我带了火折子,到了草场先搭帐篷。”

众人说得热闹,龙志炼却望着洞外的雪色出了神。镇北王的虚影方才临去前,曾拍着他肩膀道:“阿炼,当年清寒在寒渊洞种的那株老梅,今年该开第七十回了。”他摸了摸腰间的寒梅剑,剑穗上那缕青丝在夜风里轻晃——是梅清寒当年剪下的,如今已有些褪色,却比任何珍宝都金贵。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众人便出发了。龙志炼骑“踏雪”,梅灵跨“银骢”,左道牵着他的黑鬃马,绳子上还挂着两坛未启的百年醉。行至山腰,忽见山坳里飘来阵阵甜香——竟是那老牧民说的野杏花,比昨日所见更多了,粉白的花串从石缝里钻出来,压得枝桠弯成月牙。

“快看!”梅灵勒住马,指尖几乎要碰到花瓣。龙志炼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却见最茂盛的那株杏树下,几个牧人正围着个穿灰布衫的少年。那少年十四五岁模样,抱着个破陶瓮,正用树枝戳着瓮里的冰碴子。

“小柱子!”老牧民从马后钻出来,急得直搓手,“你这孩子,怎的又来挖冰?前日刚化的冰碴子,夜里又结上了,伤着身子可怎么好?”

那叫小柱子的少年梗着脖子:“阿爹病了,想喝口热汤。山脚下没柴火,我挖点冰,化热了就能煮……”话音未落,他突然踉跄两步,陶瓮“啪”地摔碎,冰碴子溅了一腿。

龙志炼翻身下马,上前扶住少年:“小兄弟,你阿爹得的是什么病?”小柱子低头搓着冻红的手:“大夫说是寒症,要喝五年的野山参汤。可咱草场穷,哪买得起?”他吸了吸鼻子,“我就想,冰碴子化的水干净,熬汤说不定管用……”

梅灵的眼眶又红了。她蹲下身,从包袱里取出个粗布包裹,打开来是几包药粉:“这是我配的驱寒散,你每日给阿爹敷在胸口,再用松针煮水泡脚,比冰碴子管用。”左道从怀里摸出个小瓷瓶,扔给少年:“这是百年醉的浓缩药丸,一次半颗,能祛寒。”静竹解下身上的棉毡,裹在少年腿上:“夜里睡觉盖好,别再冻着。”

小柱子捧着药,眼泪啪嗒啪嗒掉在药粉上:“谢谢叔伯阿姨,我替阿爹给你们磕头!”龙志炼忙扶住他:“快起来,咱们都是吃北境米粮长大的人,该帮衬的。”他又从马背上取下个布囊,“这里有半袋青稞,你拿回去熬粥,再养两只下蛋的母鸡,身子要紧。”

众人说着话,已到了草场中央。老牧民早让人搬来几张毡帐,帐子里燃着松枝,暖烘烘的。几个妇人端来热奶茶,见龙志炼进来,忙把最大的银碗推给他:“恩人喝这个,我们熬了整夜!”

龙志炼接过碗,却见碗底沉着枚青杏——正是昨日老牧民给的。他喝了一口,奶茶里竟带着淡淡的花香。老牧民搓着手笑:“昨儿夜里,我把那几枚杏核埋在向阳的地里了。等明年春天,草场该成杏园了。”

“好主意!”左道灌了口酒,“到时候我来给你搭个杏花亭,再挂块匾,写‘杏雨沾衣’!”静竹用帕子擦着桌子:“我教妇人做杏干,晒干了能存一冬。”梅灵则蹲在帐外,教几个小娃娃辨认草药:“这是艾草,能驱蚊虫;这是车前草,煮水喝治肚子疼……”

日头升到头顶时,龙志炼独自走到那株老杏树下。他仰头望着满树的花,忽然想起梅清寒说过的话:“这世间最烈的酒,最艳的花,都不及百姓眼里的光。”风过处,几片花瓣落在他肩头,像极了七十年前那个雪夜,梅清寒给他裹棉袄时,落在他手背上的雪花。

“阿炼哥。”梅灵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里捧着个粗陶碗,碗里盛着半块烤得焦黄的红薯,“左大哥说,这是山脚下猎户送的,最甜。”龙志炼接过碗,红薯的热气熏得他眼眶发热。他咬了一口,甜津津的滋味漫开,竟比当年镇北王府里的山珍海味都要可口。

“梅灵。”他望着远处的雪山,“你说等草场好了,咱们是不是该把寒渊洞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梅灵点头:“要讲的。要讲梅掌门用冰蚕玉暖小乞儿,讲镇北王和清寒奶奶守北境,讲左道大叔的百年醉,讲静竹姐姐的短刀……”她顿了顿,轻声道,“还要讲,讲现在的我们。”

龙志炼笑了。他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杏花,花瓣上还沾着晨露,凉丝丝的,却比任何宝物都珍贵。这时,山下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声——是小柱子跑回去报信了,几个光脚的小娃娃举着野花,跌跌撞撞地往草场跑,银铃似的笑声撞碎了山间的雾。

“阿炼哥,你看!”梅灵指着山下。只见老牧民带着牧人们,正把那几坛百年醉抬到杏树下。左道举着酒葫芦,喊着要和周正将军“再比个痛快”;静竹和小柱子的阿爹蹲在松枝旁,研究怎么搭更暖和的窝棚;萧承业则抱着个小娃娃,教他念“雪霁春声”四个字,稚嫩的童音在山谷里荡开。

龙志炼忽然觉得,梅清寒与镇北王的虚影从未真正离开。他们就在这些笑声里,在这些热奶茶的香气里,在孩子们念的诗里,在每一寸被焐热的土地上。就像这满树的杏花,看似柔弱,却能在冰雪里扎根,在寒风中绽放,把春天带给所有等待的人。

暮色渐浓时,草场的篝火燃起来了。龙志炼坐在杏树下,梅灵依偎在他身旁,左道拍着他的背唱山歌,调子跑得没边,倒比当年在寒渊洞里更亮堂。静竹在给妇人分发药粉,萧承业教小娃娃们写“人”字,老牧民举着酒碗,和周正将军的虚影碰了碰——虽然那虚影只有龙志炼看得见,但他知道,有些东西,比影子更长久。

“阿炼哥。”梅灵指着天空。晚霞把雪山染成了金色,杏花在风里簌簌落着,像下了一场粉白的雨。“你说,明年这时候,草场会是什么样?”她的眼睛亮得像寒渊剑的剑锋。

龙志炼望着她,又望向那些围着篝火跳舞的牧人,望向小柱子趴在母亲膝头数星星的模样,望向山脚下越来越亮的灯火。他笑了,声音里带着几分释然,几分坚定:“明年这时候啊……”他伸手接住一片杏花,“草场该成花海了。孩子们会在杏树下读书,妇人们会织更结实的毡子,老人们会坐在杏树根上晒暖。至于咱们……”他转头看向梅灵,目光温柔得能化了冰雪,“咱们就坐在这儿,喝着青稞酒,听着孩子们的笑声,等下一个春天。”

风卷着杏花掠过树梢,仿佛是梅清寒在轻笑,是镇北王在点头。龙志炼忽然明白,所谓“七心同辉”,从来不是七个人的传奇。而是七颗心,加上千万颗心,一起把冰雪焐成春水,把荒原种成花田,把“守”字,写成人间最温暖的诗。

夜风吹起他的衣摆,他却觉得浑身暖融融的。因为他知道,从今往后,寒渊洞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