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急促的马蹄声踏碎了蓟城清晨的宁静,来自西线的八百里加急军报,带着边境特有的风尘与血腥气,被一路畅通无阻地送入了靖侯府,呈至世子萧宸的案头。

萧宸展开军报,只看了几行,眉头便紧紧锁住。军报上言,西线边境数个最为贫瘠的州县——安平、陇西、武都郡部分区域,几乎同时爆发了大规模的流寇作乱。

这些流寇并非寻常乌合之众,虽装备简陋,多以锄头、木棍甚至削尖的竹竿为武器,却颇有组织,行动迅捷,专挑本就存粮不多的官仓和穷困潦倒的边民村落下手,甚至袭击了数个驻防松懈、兵员不足的屯田点。

他们来去如风,抢掠粮食物资,虽未造成大规模官兵伤亡,却让本就脆弱的边境秩序濒临崩溃。

军报最后沉重地指出,乱起根源,在于当地“吏治腐败,豪强盘剥,民生极度困苦,边民无以为生”,方被“失意军官或地方豪强利用民怨煽动,一呼百应”。

“岂有此理!”萧宸将军报重重拍在桌上,脸色难看。他立刻召集属官及相关部门臣工,在世子府的议事厅内紧急商讨对策。

厅内,气氛凝重。萧宸将军报内容简要说明后,目光扫过在场众人。

不出所料,反应立刻分为两派。

以户部侍郎(赵氏一派)为首的官员率先开口,他捻着胡须,语气带着明显的敷衍:“世子,安平、陇西等地,向来土地贫瘠,产出有限,乃是我北靖有名的穷困之所。此番流寇,不过是些活不下去的泥腿子闹事,装备粗劣,成不了大气候。

依下官之见,只需命西线守将派出一支偏师,象征性地驱散一番,彰显我官府威严即可。若大动干戈,调派大军,耗费钱粮无数,却无半分油水功劳可言,实在……得不偿失啊。”他话语中的算计毫不掩饰,将“性价比”放在了首位。

话音刚落,柳氏一党的官员便冷笑出声,语带讥讽:“侍郎大人此言差矣!流寇虽起于贫瘠之地,但其势已成,竟能接连攻破官仓,袭扰屯田,此乃公然挑衅朝廷权威!世子监国,统御四方,如今连此等‘不毛之地’都生出如此大乱,若不能迅速平定,严惩首恶,岂非让天下人笑话世子治理无能,致使边境不宁?

届时,恐怕连蜀汉都要看我北靖的笑话了!”他们刻意夸大乱象,将一桩民生引发的动乱,直接拔高到关乎世子能力和北靖颜面的层面,其用心昭然若揭。

两派官员顿时在厅内争论起来,一方强调成本,一方紧盯政治影响,吵得不可开交,却无一人真正关心那奏报中提到的“民生极度困苦”根源何在。

萧宸被他们吵得头痛欲裂,心中烦躁更甚。他既觉户部官员所言务实,不愿在此时耗费大量资源去填一个无底洞;又觉柳氏一党所言恶毒,字字句句都在指责他无能。

就在争论不休之际,一直沉默站在萧宸身侧后方的萧昱,悄然上前一步,低声道:“大哥,可否借一步说话?”

萧宸正感棘手,见萧昱开口,便挥退了争吵的臣工,独留萧昱在偏厅。

“四弟,你有何看法?”萧宸揉着额角,疲惫地问。

萧昱目光沉静,声音不高却清晰:“大哥,军报所言,流寇之患,根源在于‘贫困’与‘治理缺失’。此乃痼疾,非一日之寒。

西线、尤其是西北武都郡等地,远离蓟城,资源匮乏,吏治早已败坏,官员多是被排挤或无能之辈,朝廷关注又少,边民生活困苦,绝望之下,稍有煽动,便易酿成大乱。”

他见萧宸凝神倾听,继续道:“若依方才户部所言,只行驱散,不过是扬汤止沸。今日驱散,明日因生存无着,他们必会再聚,甚至更多活不下去的百姓加入。

久而久之,匪患坐大,更难收拾。若被蜀汉细作趁机渗透、利用,将其整合,届时里应外合,西线危矣!”

萧宸神色一凛,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萧昱适时提出建议:“故此,小弟以为,平乱需标本兼治。军事上,当派一员得力干将,率精兵迅捷打击,擒贼擒王,迅速扑灭其嚣张气焰,此为治标。但更重要的是治本——需同时派遣能臣干吏随军前往,或由主将兼任地方抚慰使之职,负责战后安抚流民,发放粮种,整顿腐败吏治,惩治不法豪强,设法恢复当地民生。

唯有让百姓看到活下去的希望,方能从根本上断绝流寇滋生的土壤,使边境获得长久安定。”

他特意强调:“西北武都郡等地的困境,正是我北靖统治最为薄弱、最被忽视的一环。此次乱事,恰是一个警示。若不能借此机会加以整顿,他日必成心腹大患。”

萧昱的分析,层层递进,既有对眼前危机的洞察,更有对长远隐患的担忧,远比方才厅中那些只顾派系利益的言论要深刻得多。

萧宸听罢,沉思良久,眼中闪过决断:“四弟所言极是!此患确需根除。”他整理了一下思路,重新回到正厅。

面对仍在互相攻讦的臣工,萧宸深吸一口气,将萧昱的建议稍加修改,以更符合自己身份的语气陈述出来,强调了“剿抚并用”、“根除匪患”、“稳固边防”的重要性。

最终,这场争论报至靖侯萧宏处。萧宏仔细听取了双方的意见,他深邃的目光在奏报上“民生困苦”、“吏治腐败”等字眼上停留许久。

“传令。”萧宏最终开口,声音不容置疑,“命镇西将军抽调精兵五千,即日开赴西线平乱,务必速战速决,震慑宵小。

另,擢升沈岱为西线巡边御史,随军前往,负责战后安抚、整顿事宜”,沈岱此人出身寒门,性情刚直耿介,在朝中一直以处事严谨持重闻名,且并非任何派系核心的官员。

旨意一下,主战派柳氏一党觉得达到了打压世子的目的,虽未完全如愿由他们的人主导,但也算满意;主和派赵氏一系见不用自己这边出大力,也松了口气。

然而,朝中绝大多数重臣,包括赵、柳两派的核心人物,私下里都对这差事评价不高。

“穷山恶水,刁民遍地,去了也是费力不讨好。”

“剿匪容易,安抚?整顿?谈何容易!那地方就是个无底洞,投多少银子粮食进去都听不见响。”

“那位御史,此去怕是前途渺茫喽……”

至于萧昱私下向萧宸提出的,关于需要从根本上整治西北、将其视为潜在隐患的观点,虽在萧宏心中留下了一丝印记,让他对这个儿子看待问题的深度有了一闪而过的讶异,但在绝大多数朝臣看来,这不过是四公子“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的书生之见。

那遥远的、贫瘠的西北,依旧是权贵眼中不屑一顾的蛮荒之地,无人愿意真正投入精力去经营。

唯有萧昱自己知道,那颗关于西北的种子,已经借着这次“西线惊变”,悄然埋下。

他只待合适的时机,让它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