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西北的秋风已带上了明显的凉意,卷起校场上的尘土,也吹动着郡守府书房内那张绘有边境山川舆图的羊皮纸。

萧昱的手指在图上几处关隘要道缓缓移动,最终停留在一条连接北靖、蜀汉乃至东吴的古老商路节点上。

“单靠朝廷那点时断时续的拨付,以及郡内这贫瘠的出产,我们永远只能被动挨打。”萧昱的声音在略显空旷的书房里响起,带着一种下定决心的沉稳,“必须自己找到活水之源。”

坐在他对面的白昭月,将一本摊开的笔记推到他面前,上面是她结合白承宇所赠图册与数月来实地走访记录下的西北物产:“夫君请看,本地虽不宜大规模农耕,但山中药材、皮毛品质上乘,尤其是几种治疗外伤、驱寒的草药,外界需求不小。若能稳定产出并找到销路,不失为一笔财源。”

一旁静听的江澈适时开口,语调平和却切中要害:“萧公子,白姑娘所言极是。西北地处三方交界,虽显尴尬,却也意味着机会。与其让商旅私下冒险,滋生事端,不若由官府主导,设立一处受监管的‘互市’。

划定区域,审核商队身份,允许他们在此交易。我们以盐、部分许可的铁器、布匹,换取蜀地的药材、粮食,东吴的丝绸、海盐,乃至草原的马匹、皮毛。既可满足各方需求,我们更能从中抽取税赋,盘活本地经济。”

这个提议与萧昱的想法不谋而合。他目光锐利地看向江澈:“此事若行,牵涉甚广,各方势力鱼龙混杂,监管、安全皆是难题。”

江澈微微颔首:“风险与机遇并存。在下于商贾间略有薄面,或可协助甄别可靠商队,初步订立规则。至于安全……”他看向萧昱,“需倚仗公子军威,划定禁区,派驻精兵,严惩不法。”

“好!”萧昱拍板,“此事便由江兄协助筹划,尽快推行。地点就定在青河谷地,那里地势相对开阔,易于管控。”

互市的开办,如同在沉寂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 消息经由各种渠道放出后,最先到来的是些胆大的行脚商和小型商队。他们持着江澈初步核发的“市引”,在划定的区域内支起帐篷,摆开货物。

起初只是试探性的交易,但随着北靖的盐铁、蜀地的药材、东吴的杂货乃至草原的皮货开始流通,青河谷地迅速热闹起来。郡府派出的税吏开始征收市税,虽然数额不大,却是一个全新的、可靠的进项,足以让萧昱看到摆脱完全依赖蓟城供给的希望。

就在互市运行半月,渐入佳境之时,一支来自蜀地的中型商队引起了江澈的注意。 商队首领自称“刘文”,主要货物是南中地区特有的几种珍贵药材和少量成色不错的金沙。

此人年纪轻轻,约莫二十上下,面容俊朗,举止间却无一般商贾的市侩之气,反而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静与审慎。他递交的文书齐全,货物也无可挑剔,但江澈一眼便看出,此人绝非常人。

是夜,江澈亲自引着这位“刘文”来到了萧昱的军帐。白昭月也在帐中,正与萧昱商讨药圃扩建之事。

帐内烛火通明,映出来客清晰的面容。萧昱起身相迎,目光与对方接触的瞬间,两人心中皆是一动。萧昱感受到的是一种内敛的锋芒与隐隐的贵气;而化名刘文刘琟看到的,则是一位身处逆境却目光清明、气度沉凝的皇子,与他想象中或被磨平棱角、或怨天尤人的形象截然不同。

“这位是蜀地来的刘文,刘先生,携南中良药至此。”江澈简单介绍。

“刘先生,这位便是总督西北军政的萧公子,这位是萧夫人。”

“久仰萧公子、萧夫人。”刘琟拱手,语气不卑不亢。

“刘先生不必多礼,请坐。”萧昱还礼,示意看座。白昭月亦微笑颔首,默默打量来客,心中已有几分猜测。

简单的寒暄过后,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互市、民生乃至西北局势。

刘琟叹道:“萧公子于此处开设互市,实乃惠民之举。商路通则财货通,财货通则民生可苏。只是,边陲之地,百废待兴,公子欲行此事,阻力不小。”

萧昱淡然道:“事在人为。唯有让百姓看到实在的好处,让这片土地生出希望,方有改变的契机。否则,纵有强兵,亦是无根之木。”

“公子所言极是。”刘琟眼中闪过一丝赞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无论是在北靖,还是在蜀汉,亦或江东,让百姓能安居乐业,方是执政之要义。可惜,如今三国纷争,权贵倾轧,受苦的终究是黎民苍生。” 他话语中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民生的关切,那份“护民安境”的初心虽未明言,却已悄然流露。

萧昱深深看了他一眼:“刘先生见识不凡。乱世之中,能秉持此心者,尤为可贵。不知先生对蜀地如今局势如何看待?” 他顺势试探。

刘琟沉吟片刻,避重就轻:“蜀地……山川险峻,物产丰饶,然内部亦非铁板一块。权臣当道,各有算计,于百姓而言,未必是福。在下只是一介商贾,唯愿行商之余,能略尽绵力,使些许药材能救治病患,便足矣。” 他巧妙地将自己的抱负隐藏在商贾身份之下。

白昭月适时开口,将话题引向药材与本地物产,气氛更为缓和。四人就西北与蜀地物产互补、商贸前景畅谈起来。江澈偶尔插言,补充些商业细节,帐内气氛颇为融洽。

言谈间,萧昱与刘琟都感觉到,尽管立场不同,身份迥异,但在务实安民、厌恶无谓纷争这些理念上,竟有种难得的共鸣。这是一种基于理性认知与现实观察的惺惺相惜,超越了阵营的界限。

夜深,刘琟起身告辞。他从随身的行囊中取出一个古朴的木盒,双手奉于萧昱面前:“萧公子励精图治,志在安民,刘某钦佩。此乃南中洮河所产之洮砚一方,石质温润,发墨如油,虽非珍玩,却是我一番心意。愿公子持此砚,砥砺前行,在这西北之地,书写出不一样的篇章。”

萧昱微微动容,接过木盒,打开一看,只见一方色泽碧绿、带有天然水波纹的石砚静卧其中,触手生温,确非凡品。他明白,这不仅是礼物,更是一种认可与期许。

“刘先生厚赠,昱心领了。”萧昱郑重道,“此砚,必当用以筹划安民之策,不负先生美意。”

刘琟微微一笑,拱手告辞,在江澈的陪同下消失在夜色中。

帐内,萧昱摩挲着冰凉的洮砚,目光深远。

白昭月轻声道:“这位刘先生,绝非普通商贾。”

“嗯,”萧昱点头,“气度见识,皆非常人。江澈引他来,必有深意。无论他究竟是谁,只要其志在安民,于我西北有利,便可引为助力,至少,不为敌。”

洮砚静静地躺在案头,象征着一段始于边市、基于共同理念的友谊悄然萌芽。在这纷乱的世道,西北的棋局上,又多了一位潜在的、举足轻重的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