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烽火凰途之天命凤女 > 第130章 新政涟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新靖王朝的机器在萧昱与江澈的强力推动下高速运转,新政的诏令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帝国的疆域内激荡起层层涟漪。然而,这涟漪并非总是和谐的波纹,更多的时候,是撞击在顽固礁石上溅起的浑浊浪花。

核查田亩、重定税基、抑制豪强兼并……这些直指地方士族豪强命门的政策,在远离蓟城的中原、河北、河东等州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软抵抗。

河间郡,太守府衙。

新任的监察御史林文正脸色铁青地翻看着郡守呈上来的田亩鱼鳞册,册上记录的数字与他在乡间暗访所见,相差何止千里!沃野千顷的良田在册上变成了贫瘠山地,拥有数十佃户的大庄园主名下竟只有薄田数亩。

“张郡守,”林御史合上册子,声音压抑着怒火,“这册上所载,便是河间郡的真实情形?”

郡守张弼是个圆滑的中年人,闻言不慌不忙,陪着笑脸:“林御史明鉴,下官接任不过年余,许多旧档尚未厘清,底下胥吏或有疏漏,也是有的。下官已责令他们重新核查,定给朝廷一个准确的数目。”

“疏漏?”林文正冷笑一声,“本官怎么听说,是有些‘乡绅’不愿配合,甚至暗中威胁丈量田亩的胥吏?还有人散布谣言,说朝廷此举意在加赋,盘剥百姓?”

张弼面色微变,旋即恢复常态,叹气道:“御史有所不知,此地民风彪悍,一些耆老乡绅,观念守旧,一时难以接受新政,也是情有可原。下官定当尽力劝导,徐徐图之。”

“徐徐图之?”林文正猛地站起,“陛下锐意革新,意在富国强民,岂容尔等‘徐徐’!张郡守,你若无力推行,本官不介意换个人来!”他甩袖而去,留下张弼脸色阴晴不定地站在原地。他知道,这位林御史是陛下心腹,铁面无私,但他更知道,河间郡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绝非易与之辈。很快,关于林御史“年轻气盛”、“不谙民情”、“苛责地方”的流言,便开始在郡内乃至更广的范围内悄然传播。

类似的情形在多地同时上演。数据造假、阳奉阴违、消极怠工,甚至煽动不明真相的民众聚众抗议,声称新政“与民争利”,使得前往地方推行新政的官员举步维艰。

这股暗流不可避免地涌向了蓟城的朝堂。

这一日的常朝,气氛便显得有些凝重。

一位身着紫袍、资历颇深的老臣,原北靖户部侍郎,如今在大靖仍居闲职的崔琰,手持玉笏出列,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

“陛下,老臣有本启奏。新政推行,利国利民之初心,老臣等皆感佩于心。然,近日臣闻地方多有奏报,言及新政条目繁多,推行过急,以致胥吏疲于奔命,乡绅百姓亦多有不解与怨言。譬如这清丈田亩一事,牵扯甚广,百年积弊,非一日可除。若操之过急,恐生民变,动摇国本啊!老臣斗胆进言,是否可暂缓些许步伐,待民力稍复,舆情稍安,再行深入?”

他话音一落,立刻有几名同样出身北方士族的官员出列附和。

“崔大人所言甚是,陛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以稳为重。”

“是啊,陛下,新政虽好,亦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方是正道。”

龙椅之上,萧昱面沉如水,目光缓缓扫过下方一众或真心忧虑、或别有用心的臣子。他尚未开口,丞相江澈已一步迈出,声音清越而坚定:

“崔大人忧国忧民,其心可鉴。然,所谓‘民变’、‘动摇国本’,究其根源,在于旧弊未除,豪强坐大,侵吞国帑,盘剥小民!新政之举,正是要革除这些痼疾,还利于民,稳固国本!若因些许阻力便畏缩不前,岂非因噎废食?至于推行过急……”他转向萧昱,躬身道,“陛下,臣以为,非是过急,而是旧弊太深,非猛药不能去疴!地方官员若有推行不力者,当追究其责,而非质疑新政本身!”

朝堂之上,顿时分为两派,争论之声渐起。

就在此时,一个温和却清晰的女声自凤座方向传来,瞬间压过了所有的嘈杂:

“诸位大人。”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皇后白昭月端坐于帘后,虽看不清面容,但那声音自有一股安抚人心的力量。

“本宫近日翻阅各地‘官医署’呈报,见多地皆有因田产纠纷、债务逼迫而致百姓伤病之案例。又闻‘女红坊’中,亦有女子因家中所佃田亩被瞒报,赋税沉重,不得已出来做工糊口。”她顿了顿,声音依旧平和,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冷意,“新政清丈田亩,核实税基,正是为了杜绝此等不公,使耕者有其田,税赋得其平。若因豪强阻挠便却步,则那些无田可耕、无粮可食的百姓,又当如何?他们的‘民情’,他们的‘国本’,又由谁来顾及?”

她并未直接反驳崔琰,而是从另一个角度,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案例,揭示了旧有制度的残酷与新法的必要性。这番话,既是对朝臣说的,更是对天下百姓的一个表态。

萧昱适时开口,声音斩钉截铁,带着帝王的决断:“皇后所言,正是朕心所念!新政关乎国运民生,绝无回头之理!传朕旨意:申饬河间郡守张弼及另外三名办事不力之郡守,罚俸一年,戴罪履职,若下次核查仍无进展,革职查办!另,加派三路巡按御史,持朕金牌,分赴阻力最大之州郡,严查田亩清丈、税制改革事宜,遇有阳奉阴违、阻挠新政者,无论官职高低,背景如何,四品以下可先斩后奏!”

这道旨意如同惊雷,炸响在朝堂之上。那些原本还想迂回进言的旧臣,顿时噤若寒蝉。他们明白,陛下与皇后推行新政的决心,坚如磐石。

退朝后,萧昱与白昭月回到御书房。

“昭月,今日朝上,多亏了你。”萧昱握住她的手,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面对盘根错节的旧势力,即便他是皇帝,也感到阻力重重。

白昭月反握住他的手,轻声道:“陛下在前朝与旧臣周旋,臣妾便在后宫,在民间,为陛下织一张网,收集实情,安抚人心。‘官医署’与‘女红坊’,不仅是惠民之策,亦是我们的耳目与根基。”

她走到案前,拿起几份来自不同州郡“女红坊”的密报,上面记录着当地女子们闲聊时透露的关于田亩、赋税的真实情况,远比官方文书更加触目惊心。

“你看,这才是真正的民情。只要我们抓住这些最底层的民心,那些豪强的阻挠,不过是螳臂当车。”

萧昱看着眼前沉静而睿智的妻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与力量。他知道,这条革新之路注定布满荆棘,但有她并肩,有江澈等能臣辅佐,有万千渴望公平的百姓作为后盾,他无所畏惧。

新政的浪潮,在帝后的铁腕与智慧下,继续向着顽固的礁石,汹涌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