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赞叹反倒让柴髙哭笑不得。
他时常脱口而出的现代词汇,连巴嫱等身边人都听得云里雾里。
柴髙暗自警醒:若因自己穿越者的身份把同僚都带成满口怪话的文化痞子,那真是罪过。
往后说话可得注意些。
不过眼下都是自己人,他说造纸是小发明也就由他去了。
在众人眼中,这分明是中丞谦虚——这些惊世发明岂是常人能想?必是如燧人取火、神农尝草般的天授神技。
张苍最震惊于那些数学创见,这绝非朝夕之功。
李斯说得透彻:非是中丞狂妄,实在是他每句狂言都能化作惊世成果。
所谓小发明的谦辞,在旁人听来自大,于他却是举重若轻。
唯有扶苏和杜志暗自叫苦:中丞说得轻巧,可累死累活的是我们俩!不过转念一想,若非大人指点,谁能想到稻草木屑竟能化作雪白纸张?这般辛苦倒也值得。
中丞大人的实力确实非同凡响,不仅能力出众,为人还十分谦逊。
然而正是这份低调,反倒让世俗之人觉得柴髙有些张扬了。
不过柴髙并未察觉旁人的这些心思,在他看来,这些事情做起来轻而易举,根本不值一提。
即便如此,他依然清楚印刷术的重要性——它无疑是文明史上的里程碑,与造纸术并列,为人类语言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
中国最早的完整印刷品是唐代的《金刚经》,由此推断,印刷技术早已存在。
印本的普及大大提升了书籍的留存率,减少了手抄本因数量稀少而失传的风险。
随着印本的广泛流传和读者群体的扩大,教会对知识的垄断逐渐被打破,宗教典籍的权威地位也开始被人文着作取代。
印刷术让文本得以统一,避免了手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讹误。
虽然印刷本身无法完全杜绝错误,但校对和勘误机制的引入,使得后续版本更加完善。
此外,印刷前的编辑工作也让书籍格式趋于规范,不再像手抄本那样随意。
这些变化促使读者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并推动了不同学科体系的建立。
简而言之,印刷术的发明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效率,统一了版本,促进了文化传播与知识普及,让文字不再只是权贵的专属。
柴髙正是想借推行义务教育之机,为人类教育事业奠定基础,从而加速大秦科举制度的诞生。
如此一来,中州的科技将迎来飞速发展。
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只要文化与文字不变,中州的传承就永不中断。
即便遭遇外族入侵,只要文明根基尚在,中州终将浴火重生,且比以往更加强大。
这便是柴髙对中州的信念——即便大秦覆灭又如何?只要文字与文化得以延续,中州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师父,这个雕版印刷术的名字定了吗?还是叫苏印吗?”扶苏心里美得很,这技术又是师父发明的,可师父总爱让别人挂名,看来这次又轮到自己了。
这可是他求之不得的好事。
上次造纸术让整个中州都知道了苏纸,他扶苏的大名也因此传遍天下。
这次的印刷术如此重要,要是再挂自己的名,随着书籍流传,名声肯定更响亮。
师父真是给了自己天大的荣耀。
可没想到,周围的人都冲他笑了起来。
扶苏突然有点心虚,毕竟这次自己确实没出力。
不像上次造纸,他和杜志拼死拼活,差点把命搭上。
现在想想,师父当初把功劳让给自己,恐怕是为了保住自己这个学生的地位吧?要不是柴髙是师父,现在站在这里笑的恐怕就是胡亥了。
所以扶苏心里发虚,这次挂名的还真不一定是自己。
“你们是不是想出名想疯了?这技术就叫雕版印刷术,你们想冠名我不反对,但也不用这么积极吧!”柴髙简直要吐血。
当初为了让扶苏站稳太子之位,他可是绞尽脑汁,最后才想出这个最快最有效的办法——让嬴政改变对这个儿子的看法。
效果是达到了,可副作用也来了,这小子居然迷上了发明创造。
你一个太子不好好研究治国理政,瞎掺和这些干嘛?
看着眼前这群笑嘻嘻的人,柴髙彻底无语了。
难道这个时代真因为自己的穿越变得浮躁了?
“殿下,上次造纸术最终以您的名字命名,这次无论如何也该轮到我了!况且这次印刷术的推行您并未参与,这些木工活您也不懂,全是我杜志和工匠们一手完成的。
依我看,该叫杜志印刷术!”
将作少府杜志这次寸步不让。
按柴髙定下的规矩——谁的贡献最大,谁就有命名权,这印刷术确实该署他的名。
“杜先生此言差矣。
”萧何敏锐地捕捉到话中机锋,立即为扶苏辩解,“命名是庄重之事。
那些木工技艺您真懂吗?不过是召集工匠操办罢了。
** 劳,也该归工匠们所有。
”
他话锋一转,露出真实意图:“依我看,命名要实事求是。
在场众人都有贡献,不妨采用更公允的方式。
”
韩信连连点头:“为推行柴大人的义务教育,我们连夜调集工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命名权理当共享!”
柴髙眼前一黑,险些栽倒。
幸亏扶住桌案才未出丑——若真按“见者有份”,这雕版印刷术岂非要叫“柴李萧杜赢韩印刷术”?简直荒唐!这群人何时变得如此热衷争功?
“都住口!”他重重搁下茶盏,“就叫雕版印刷术,发明人署杜志之名。
”
望着众人失落的眼神,柴髙恨不得把茶盏砸过去——可惜手边仅此一只。
都别争了,语文教材的主编署名李斯大人,这是李大人应得的荣誉。
数学教材由张苍负责,科学和制造类用扶苏的名字,其他人不得再有异议!
柴髙一锤定音,众人顿时噤声。
这些发明虽出自柴髙之手,他却再次将功劳让出,这般胸襟令人叹服。
最令众人欣喜的是后续的安排。
李斯暗自心花怒放,他的名字将随教材流传千古。
只要义务教育持续,后世学子都会记得大秦语文教材出自他李斯之手。
张苍险些气得吐血。
他们着书立说图什么?不就是为了青史留名吗?殊不知若非柴髙,他日后只会因长寿而非数学成就留名西汉史册。
杜志喜出望外,这次史官笔下自己又是主角。
看来必须牢牢抱住柴髙这条大腿。
命名既定,余下便是雕版印刷之事。
李斯等人的书稿只需刻成印版即可。
油墨早已备妥,这是柴髙的私心所在,却无人察觉。
印刷所需不过纸张油墨。
纸张虽由扶苏督造,实由巴家经销。
虽大半利润归入国库,剩余仍让巴家获利颇丰。
随着书籍推广,这笔收入将成天文数字。
巴季因此对柴髙死心塌地。
油墨配方交予巴季后,他立即意识到其中商机,将其列为绝密。
柴髙不干涉利润分配,有巴嫱在,他从不担心资金问题。
这并非柴髙狡诈,正所谓狡兔三窟,总要为自己留条后路。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作为穿越者,柴髙绝不会再去修建长城,那段经历令他终生难忘。
若有一线可能,柴髙都不会再让自己陷入险境。
他非常清楚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在场无人知晓的是,无论将来印刷品数量如何激增,柴髙都不担心资金问题。
这正是他将造纸、油墨和烈酒三项产业交给巴家的原因。
穿越后的柴髙除了众所周知的宏伟目标,还有个私人愿望——成为世界首富。
他要做让全球都俯首称臣的富豪。
凭借后世经验,他明白人类活动终究离不开经济行为。
正如某位哲人所言,人类一边高呼不做金钱奴隶,一边乐呵呵地数钱。
这种矛盾天性不仅体现在柴髙身上,所有人都难逃此律——有人的地方就有经济活动。
中丞大人,深夜召集我等所为何事?
争论结束后,柴髙开始着手正事。
韩信已找来雕刻匠人,后续工作便顺利多了。
各位师傅,深夜急召实在抱歉。
诸位技艺精湛,我有要事请教。
柴髙起身走向庭院,望着众多木匠。
他对这些手艺人怀有敬意,但碍于时代局限,不便过于张扬。
大人有何差遣?我等受您恩惠,定当效死力。
领头的老师傅刚迈步,就被侍卫拦住。
柴髙心头掠过一丝悲凉,随即在李戡陪同下走近工匠。
并非难事。
我想雕刻类似印章的物件,能将文字印在纸上。
印章?纸?匠人们面面相觑。
这个时代纸张刚问世,他们虽有所闻却无缘得见。
至于印刷术相关的刻章技艺,更是闻所未闻。
柴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把事情弄颠倒了——先有印刷术,后有刻章技艺。
最早的官印都是铸造而成的,难怪刚才那番话让工匠们听得云里雾里。
来人,取我的官印来。
柴髙意识到光靠嘴说太费劲,不如直接演示来得明白。
诸位请看,我需要把文字像官印那样刻在木板上,再用木板压印文字。
这下可明白了?
木匠们纷纷点头。
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没有实物参照确实难以理解。
柴髙暗自感叹古人的具象思维。
我要把这些文字刻成模板,方便反复拓印。
诸位应该知道怎么做吧?
工匠们异口同声。
虽然不识字,但依样画葫芦正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真不愧是大国工匠!谁要说他们不行,我第一个不答应。
柴髙暗自赞叹。
他让木匠们在小木板上试刻文字,原本还担心这些文盲工匠完成不了。
谁知没过多久,木块就送了回来——每个工匠都完美复刻了李斯手稿上的字迹。
这效率让柴髙始料未及。
他很快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古人的手艺。
刻制一本完整的雕版需要多久?柴髙将三本书递给工匠。
工匠们虽没见过这种活计,却显得胸有成竹:大人要翻印的话,得用阳文吧?是用玉石还是木料?
柴髙会心一笑:用木料。
能保存多久?
枣木最耐久,梨木次之,大约能存百十年。
柴髙满意地点头。
看来可以多备三四套雕版轮换使用。
一旦准备就绪,整套雕版印刷工艺就能正式启动了。
木匠们对雕刻中的失误并不在意,这些差错很容易修正。
通常每页文字会被分解成若干小块木雕。
刻制完成后,用鱼鳔胶将木块拼接起来,很快就能制成一页书版。
为验证效果,柴髙让工匠们先试制了一页。
众人商议片刻,迅速完成雕刻与拼接。
经测试,李斯原稿的复制品完美呈现。
李斯未曾料到雕版印刷竟如此高效,亲眼见证后不禁惊叹,甚至有些恍惚——柴髙的才能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十五日内完成全部雕刻,可有把握?柴髙给出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