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中丞,您这话我可真没听明白。
您说的工程招标,难道是让商人来修咱们的长城?商人图利,他们的利润从哪儿来?”
“国库会支付全部工程款。
”
“国库的钱又从哪儿来?”
“来自百姓的赋税。
”
“那百姓的报酬呢?”
柴髙笑了,嬴政也笑了。
他此刻恍然大悟——国家缺粮,商人有粮,如此一来,正好将商人手中的粮食收归国有,流转至百姓与朝廷手中。
“妙!这一招盘活了全局,既让百姓出力又不亏待他们,工程也有人接手,百姓的干劲自然就上来了。
”
“柴中丞,您这是一箭三雕!能想出这等计策,实在令人佩服。
如此一来,各方都能满意。
”
一直沉默的李斯击掌赞叹。
这一理念对秦人冲击极大,甚至颠覆了传统观念。
毕竟征调徭役已成惯例,如今却要付出代价——但换来的回报显然值得。
不过,李斯懂了,其他人未必能接受,尤其是冯去疾等老臣。
在他们看来,百姓必须无条件服徭役。
更何况,商人地位卑贱,让朝廷向商人付钱,岂非有损国威?虽然恼怒,他却无法阻止这一方案的推行——毕竟确实能解决问题。
但此举让他觉得柴髙过于狂妄。
秦国动用百万役夫都未能完成的工程,交给区区商人就能成事?更何况,将工程全权交予商人,国家机密如何保障?尤其是骊山陵墓,皇家威严岂非荡然无存?
“不是一箭三雕,是四雕。
”柴髙补充道,“方才说过,这笔钱最终要由匈奴人来出。
既是仇敌,就该有被算计的觉悟。
”
此言又掀波澜——难道承包给商人后,匈奴人就会心甘情愿为大秦的长城买单?
这确实是个前所未有的创举,乍听之下简直天方夜谭,难道匈奴人都是痴儿不成?
但此刻嬴政眼中精光乍现,突然拍案叫绝,惊得群臣面面相觑——他们尚未参透其中玄机。
不过片刻功夫,扶苏也恍然大悟。
他神色剧变,望向柴髙的目光中满是难以置信。
满朝文武更是如坠云雾,虽绞尽脑汁揣摩,却始终不得要领。
柴中丞莫非以为,商贾能凭空筑起长城?他们不照样要征调民夫?若商贾将劳力尽数雇去,谁来耕种田地?
柴髙早料到此问。
他这套方略可谓思虑周全:冯大人问得好。
商贾雇工须支付粮饷,农人得此活路,自可维生。
此乃与官府徭役本质之别——百姓可自行权衡利弊。
群臣闻言顿开茅塞,终于明白何为工程承包。
如此循环,确能暂解朝廷粮荒之困。
臣核算过,以我大秦现行税制,只要赋税如常征收,工程款项绝非难事。
唯一需要严把的,是工程质量关。
秦朝赋税之重,往往取走收成过半。
若能足额征收,支付工程款绰绰有余。
柴髙敢出此言自有底气。
上古田亩之肥沃,远非后世可比。
以五口之家计,当时生产力足以耕作百亩良田。
即便召回四百万役夫,仍有富余劳力。
即便是靠天吃饭的薄田,只要不遇灾年,百姓自给自足亦非难事。
至于上缴国库的那部分粮食,完全足够维持大秦军队的供给。
根据柴髙的推算,目前大秦的耕地面积尚算充裕,但未来必然需要扩张领土,毕竟这个时代可没有计划生育政策。
相反,国家往往需要鼓励百姓生育,人口快速增长自然会引发资源争夺。
待大秦国力强盛后,向外征战将成为必然选择。
届时,军队所需的粮草将从国库储备中调拨,整个粮食流通体系便能高效运转。
柴髙所说的第四雕,正是指通过将大部分粮食调往长城与阿房宫工程,导致民间缺乏余粮换取匈奴马匹。
如此一来,草原上的粮食供给必然紧缺。
物以稀为贵,马匹价格的差额正好弥补两国间的国力差距。
随着粮食流通体系的完善,胡人的马匹会越来越廉价。
这种局面终将引发战争,但正如扶苏所言,大秦根本不惧匈奴的进攻。
只要税收体系运转正常,大秦就具备应对各方挑战的绝对优势。
届时不仅国内矛盾得以缓解,外部威胁也将受到极大制约。
以农立国的体制让大秦始终掌握主动权。
毕竟没有人能只靠奶肉过活而不依赖粮食。
这就是大秦的现实状况——只要放开手脚,发展潜力不可限量。
粮食充足之后,只需养精蓄锐选择征讨目标。
这个时代的经济规律远比现代简单,对穿越者而言稍加思考就能想出良策。
古人之所以未能突破,实乃眼界所限。
再聪慧的头脑也难以凭空构想出超越时代的方略。
纵观历史,几乎所有的战乱都源于粮食问题。
多数侵略战争皆因粮食分配不均而起,可见古人民以食为天的论断确有深意。
众人听完柴髙的计策后,发觉这个看似漏洞百出的方案实则可行。
其精妙之处在于将过去由国家主导的模式,转化为商人参与的形式。
虽然只是运作方式的改变,却成功调动了民间力量共同推进。
单从后勤保障角度来看,这无疑是绝佳的解决方案。
在场众人都清楚,若能妥善处理徭役人力问题,必将开创太平盛世。
毕竟粮食丰足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国库充盈后自然能施展更多宏图大业。
“柴中丞,我还有几点疑惑请教。
其一,商贾如何确保百姓生计?再者,若招募民夫过多,是否会反噬农耕?长此以往,粮荒之患岂非依旧难解?”
“冯相多虑了。
”柴髙抚掌大笑,“譬如您出资雇我修长城,我自要权衡——是接您的活儿,还是留家种地?若酬劳不足以纳赋养家,我何必 ** ?若酬劳丰厚,倒值得考虑。
”
冯去疾捻须沉吟。
此言确在情理之中,但凡家中壮丁富余者,必有人愿应募。
“至于酬劳上限,商贾自会盘算。
只需在利润中略留余地,毕竟无利不起早,届时定有人争相承包。
”柴髙话锋一转,“而冯公忧心的赋税更不足虑——百姓既能完税养家,纵使终年为商贾劳作又何妨?”
殿中众臣恍然。
此策看似离经叛道,实则暗合供需之道。
只要百姓活得下去,朝廷税源不断,谁耕田谁筑城又有何分别?
嬴政眸光如电,指节轻叩案几。
他虽预见结果,却未料破局之法竟如此精妙。
商人运粮赴边,输往匈奴的粮秣自然锐减。
一来二去,胡马价格必然暴跌。
“妙极!” ** 唇角微扬。
这般连环计下,匈奴不出数年必衰。
若敢寇边,长城天堑便是葬身之所。
柴髙望向殿外苍茫群山。
始皇筑城之功,何止一时?待到汉室龙兴,这道巨墙早将胡骑锋芒磨尽。
否则“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雷霆之音,何以响彻朔漠?
汉朝的辉煌成就与大秦的奠基密不可分。
如今柴髙提出这番见解后,大秦对匈奴的粮食贸易管控必将更加严格。
这般精妙的策略,若非超凡的智慧,实在难以构想。
当柴髙阐明其中关键时,满朝文武皆静默无声。
再作补充,骊山工程可纳入国家调控体系。
我们可预先设定工钱基准,让百姓心中有数。
柴中丞真乃旷世奇才!此等见解令人茅塞顿开,老夫实在钦佩至极,无愧于神仙之誉。
听闻这般赞誉,柴髙心中略感无奈。
这分明是借鉴后世经验所得,与神仙何干?不过转念想来,自己的穿越或许真是某位神灵的随意之举。
此策实施后,不仅长城工程有了着落,后续还有诸多建设待开展。
对大秦而言,水利修缮势在必行。
既能改善农田灌溉,又可减少天灾影响。
但柴髙深知需节制开发,后世教训历历在目。
若不及早防范,后人难免重蹈覆辙。
这般超前理念,足以让朝臣惊叹数日。
单看嬴政灼灼目光,扶苏欣喜神色,便知此策已获认可。
至于群臣议论,若非实质建议,柴髙自当充耳不闻。
溢美之词早已听倦,虽出自真心,却无甚助益。
想来嬴政同样不以为意。
尽管谋划已极周全,这位 ** 仍显不满,尤其对柴髙迟迟揭晓答案颇有微词。
不过嬴政终究领会了柴髙的深意。
此人行事缜密,若无十足把握绝不轻言。
最终呈上的数据尤为关键,确凿证据令人无从辩驳。
看似缥缈的构想,被他落实得滴水不漏。
陛下尚需留意,此事须选派勤勉官员监督。
非是不信商贾与承包者,实因钱粮分配需有制衡。
柴髙心里清楚,虽然眼下不会出现后世那般严重的舞弊现象,但要说完全高枕无忧也不太现实。
毕竟这些事务都需要有人盯着才行。
若非如此,他也不会急着让御史台制定一部行政基本法来约束官员。
他可不想看到好好的政策被人曲解执行,提前防范总比事后补救强。
“中丞放心,下官等必定竭尽全力,给您一个满意的交代。
”
此刻的冯劫终于领会到柴中丞的深谋远虑。
这位上司早就把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周全,甚至连应对之策都已谋划妥当。
这种近乎恐怖的算计能力让冯劫如坐针毡。
毕竟今后他们的差事会繁重许多,整顿吏治更是前所未有之举,他心里难免七上八下。
扶苏此刻彻底心服口服。
眼前这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看似 ** 无奇的脑袋里竟能冒出如此天马行空的主意。
可事实证明,正是这种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恰恰是眼下大秦最需要的。
照此发展,不仅能让大秦国力恢复,更能有效削弱匈奴势力。
若他判断无误,不出十年,匈奴的实力必将大幅衰退,届时边境压力将大大减轻。
不过大秦真有这么多工程可做吗?他隐约觉得,柴髙关于循环发展的说辞似乎还留了一手。
果然不等他发问,柴髙已然主动解惑:“诸位不必担忧商人无工程可接,大秦要建设的地方多着呢。
比如兴修水利、铺设道路、修缮建筑、培育战马……待开发的项目数不胜数,岂是区区十个八个就能打发的?”
众人眼前又是一亮。
这位柴中丞的思路,当真是跳跃得令人应接不暇。
“大秦能得先生这般栋梁之材,实乃社稷之福。
若非先生大才,断然想不出如此精妙的国策。
”
“中丞的方略令扶苏叹为观止。
先生不仅想法新奇,更难得的是谋划周密,连具体实施细则都已考虑周全,足见深思熟虑。
”
嬴政父子此刻已被彻底折服。
其实前几日柴髙就将循环发展之策禀明始皇帝,当时嬴政能予以采纳,已是对其价值的肯定。
不过作为君王,他仍需了解政策细节。
毕竟此等新政前所未闻。
但经过今日朝堂论辩,他对柴髙的谋划已是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