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工匠们表示合作之下时间绰绰有余,真正的难点在于选材——需要干燥不变形的平整木板。

杜志,将作少府库存多少枣木?

现存木料千余方,其中枣木约二百方。

柴髙暗自赞叹,这位得力助手总能未雨绸缪,让他省去不少麻烦。

木料应当够用,只是雕刻过程损耗较大,还请大人见谅。

对比实验令人震撼:那块拼接木板转眼印出十张书页,速度远超人工抄写。

不仅效率提升,错误率也大幅降低。

更难得的是,每本书都能完美再现李斯的笔迹。

从此李斯的书法必将广为流传——这比手抄本的潦草字迹工整百倍。

众人终于理解为何柴髙将印刷术与造纸术并称为划时代发明。

他们目睹工匠为雕版上墨,刮去余墨,再将白纸轻轻一压——转瞬间,李斯的手稿便跃然纸上。

这行云流水的操作,是任何抄写者都难以企及的速度。

仅仅一页纸的印刷,若有数台相同的设备同时运作,印制书籍将变得轻而易举。

待所有书页完成,只需用线装订成册即可。

竟如此简单?一本书就这样诞生了?

李斯怔住了,在场众人无不愕然。

先前虽夸夸其谈,但未亲眼目睹时,谁也无法想象其中玄机。

此刻亲眼见证印刷之速,远超手工抄录百倍不止。

更妙的是,此法不仅迅捷,更能杜绝抄写过程中的讹误。

简直精妙绝伦!柴中丞,难怪您始终不急于抄录,原来藏有此等妙法。

这印字之物唤作?当真稀奇!

李斯以指尖蘸取少许油墨轻嗅,实则难辨其味,但观其质地便知非寻常之物。

此物乃托巴家特制,日后印刷所需,尽可向巴家索取。

李斯颔首。

巴家本以经营朱砂为业,调配此物自然得心应手。

虽为柴夫人娘家,终究是大秦商贾。

为柴髙提供此物合情合理,日后朝廷若需,亦可官采。

对此杜志并无异议。

将作少府素与商贾往来,礼赠之事亦非鲜见,不过此番尤为丰厚罢了。

此刻众人所钦服的,乃是柴中丞的卓绝才智。

若他此刻高呼还有何人,必无人敢应。

何等人物能构想此法?若非智谋超群的柴中丞,此刻中丞府内恐怕尽是伏案疾书的抄录之人。

唯此等高人方能想出如此省力之策,此乃协同之道的精髓。

众人投来的崇敬目光令柴髙颇感受用。

这般仰慕与逢迎,任谁都难以抗拒。

然柴髙尚能自持。

他深知雕版印刷问世,文字传播将迈入新纪元,此乃印刷术真谛。

然其犹未满足。

相较活字印刷,雕版仍显不足。

唯有活字之术,方堪称文字传播之里程碑。

起初他确实想直接研制活字印刷,但时间紧迫——毕竟已经夸下海口要完成这批教材印制。

若时间充裕,本可从容完善这项技术,然而活字印刷需投入大量精力,仅收集常用字就需要耗费不少功夫。

需对照现有文字逐个制作字模,再转换为 ** 单字。

待基础字库完备后,还要将所需单字排列到特定位置。

相较之下,印制当前义务教育教材反而更适合采用雕版印刷——这些教材内容经年不变,雕版能长期反复使用。

活字印刷的优势短期内难以显现,唯有在需要频繁更换印刷内容时方能体现其价值。

更棘手的是,活字印刷要求排版工匠具备专业知识,这在当下的大秦实属稀缺人才。

或许要等到自己原本所处的时代才容易寻觅,可那时计算机技术早已取代了活字印刷——只需懂计算机操作就能完成排版。

对现今大秦而言,雕版印刷更具实用性:无论印刷工是否识字都不影响工作,可以说任何人都能胜任。

相较之下,活字印刷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此外,雕版印刷能显着节省人力:制作雕版仅需木匠,印刷环节四人协作即可,最后装订再配一人。

柴髙估算过,印制这三套教材仅需百余名工匠,三个月后产量足以满足义务教育需求。

未来数十年间,教材修订也只需局部调整雕版,存储压力并不大。

即便每年微调,整体变动幅度也有限。

后续发展已无需他亲自过问。

只要雕版印刷问世,自然会有人继续研发活字印刷——虽然发明者可能不再是毕昇,或许是将作少府的匠人,但总要有人点拨才能突破。

这便是常说的雕版印刷术。

他指着成品解释道,其优势显而易见:批量印刷效率惊人。

正因如此,我才断言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堪比造纸术。

关于柴髙的这项发明,如今已无人质疑其价值。

这项创举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书籍制作的认知,若非柴髙亲口道破,谁能想到制作一本书只需如此简单的人力?

柴大人,此物必将改变中州对文字的认知,实乃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业!

李斯这番话绝非奉承。

在大秦,想要获得一本书籍实非易事,需耗费大量人力逐字抄写。

如今有了雕版印刷之术,众人很快便能得偿所愿,获取心仪的书册。

文字传播与典籍保存从此不再艰难。

李斯虽未完全明白文字普及的深远意义,但他清楚,这项技艺必将加速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若连这点远见都没有,他又有何资格高居丞相之位?

当年始皇帝处置儒生,正是要遏制不合时宜的思想蔓延。

正因如此,那些儒生才极力诋毁始皇帝,将善政也污名化。

有了印刷术,这些人的着述再难蛊惑人心。

正如柴髙所言,凡欲刊印之书,必先经官府审阅,凡不利于发展的言论一律不得流传。

这并非柴髙独断专行,更非自欺欺人。

当世百姓尚未开化,若任其盲目接受各种思想,只会导致混乱。

思想之争自古有之,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各抒己见,但影响范围有限。

唯有王公贵族与饱学之士具备辨别能力,而寻常百姓如同白纸,一旦被谬论沾染,恐将贻害数代人。

近代之所以对儿童读物分级,正是为了让人们逐步培养判断力。

这个道理连李斯与始皇帝都深以为然。

是否适合自己,终究要靠个人判断。

而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恰为此提供了最佳途径。

正因如此,李斯等人都认为,这项技艺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造纸术。

当众人以为一切顺利时,柴髙却指出了雕版印刷的缺陷。

他发现这种技术存在明显不足:一旦出现错误,整块雕版都要重新制作,更麻烦的是每块雕版只能印刷单一内容。

随着印刷需求增加,这种局限性愈发明显。

然而其他人并不认同柴髙的担忧,认为这些问题暂时不会发生。

这正是柴髙最忧虑的地方,他决心推出更先进的活字印刷技术。

当他提出这个想法时,法家学者们都感到震惊——雕版印刷已经令人惊叹,柴髙竟还有更创新的技术。

活字印刷?这些字可以随意替换?面对众人的惊讶,柴髙详细解释了新技术的优势。

虽然大家像看怪物一样看着他,柴髙并不在意,他知道下次他们就不会这么吃惊了。

中丞大人,您能不能让我先理解这个,再说下一个?我跟不上您的思路,您的头脑真不一般。

杜志正沉迷于新想法时,苏澈给他泼了冷水。

不过杜志决定按柴髙说的,之后好好试验一番。

中丞大人,您府上在忙什么?这么热闹。

陛下正等着您进宫呢,好几天不见您了。

柴髙有些意外,这么晚秦始皇还要召见。

可惜今晚的约会又要爽约了。

但皇命不可违,他必须立即进宫。

好吧,我们这就走。

这些印刷品我带上,让陛下猜猜是用什么新技术制作的。

深夜接到始皇帝的召见并不稀奇,但这么晚传唤还是头一遭,看来嬴政又遇到了棘手的难题。

踏入皇宫,依旧是熟悉的秦川宫,这里几乎成了嬴政与柴髙密谈的专属场所。

许多新政的推行,都是柴髙在此说服始皇帝实施的。

因此,无论是柴髙还是嬴政,都对这里了如指掌。

周围的侍卫和内侍都识趣地守在外面,毕竟涉及国家机密,无人敢随意窥探。

“柴卿,这两日在忙些什么?朕的热气球准备得如何了?”

刚一见面,嬴政便直截了当地抛出问题。

柴髙将手中的印刷品递了过去,嬴政接过细看,眉头微皱。

“这似乎是李斯编纂的教材?可笔迹不似他的手笔,还有股奇怪的味道。

“陛下,这是臣近日与杜志、扶苏一同试验的雕版印刷成果。

柴髙难掩得意,他和扶苏一样,偶尔也需要他人的惊叹来满足成就感。

然而,嬴政并未如预期般赞许,反而放下纸张,冷不丁问道:

“柴卿,你任中丞多久了?”

这突兀的问题让柴髙心头一紧。

他这才想起,自己早已忙得忘了时日。

“一年有余。

“当初朕问你所求为何,你答‘天下 ** 倾心’,朕信了你。

可如今看来,你分明在欺君!”

柴髙暗惊:莫非哪里露出了破绽?还是功高震主,引得嬴政起了杀心?

“变法、废徭役、诛赵高、工程招标、平叛、献平奴策……朕本不该疑你,可你的言行始终对不上。

柴髙心跳加速,思索是否说了不该说的话,或做了越界之事。

“你的功劳朕不否认,但还有许多朕看不透的东西——造纸、木牛流马、风筝、热气球,还有水车、风车、马镫、马鞍……”

嬴政忽然停下,目光锐利地审视着柴髙。

尽管心存疑虑,但他对柴髙的信任从未动摇,因为至今未发现任何不轨之举。

朕也曾试探过你,想必你也有所察觉,只是不愿点破罢了。

虞姬乃朕从旧皇族中挑选的绝色佳人,赢英亦是世间难得的女子,就连你从沛县带回来的吕雉也是个绝色 ** ,可你却从未对她们动过心。

莫非你是为了博得天下女子的青睐?

始皇帝这番问话直指人心——你究竟是在追寻自己的理想吗?

对此朕只能说,你确实是在为大秦的强盛而奋斗,也是在为朕分忧解难,这点朕心知肚明。

作为始皇帝,他心中也有苦楚。

在柴髙出现之前,他被世人唾骂为暴君,说他漠视百姓生死,这顶帽子扣得实在冤枉。

为何会遭人诟病?就因为他修筑长城?征调劳役修建长城难道不是为了抵御外敌?作为 ** ,修建陵墓又有什么可指摘的?

就连阿房宫也并未动用多少人力,为何要遭受如此恶毒的谩骂?说句实在话,难道修建长城错了吗?

若大秦无力阻挡南下的匈奴,难道也是他的过错?修筑长城保卫中原腹地,这难道是错误的决定?

作为一国之君,他也有自己的抱负。

而朝中似乎只有这位中丞能够理解他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