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柴髙对扶苏道:取其首级献予陛下。

此人堪称枭雄,当以礼超度。

历经战火洗礼的扶苏再无迟疑。

柴髙望着垂死的冒顿轻声道:你的野心暴露太早。

当你想吞并东胡时,就注定了今日结局。

冒顿在柴髙的劝说下合上了双眼,这次真的无力回天了。

扶苏亲手斩下了冒顿的首级,这个结果他早有预料,只是没料到师父会让他亲自执行。

大秦 ** ,太子殿下威武!柴髙高声呼喊,身后将士们也随之呐喊。

扶苏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师父是在为他创造面见父皇时立功的机会。

不必言谢,我得了三名 ** 正享受着呢。

剩下的事你自己处理,别再来烦我。

要是连凯旋仪式都搞不定,那可太让我失望了!

柴髙没再多言,自然也不会再生枝节。

但当大军抵达狼居胥山时,他又颁布了新令:取消迁徙北地民众的计划,但要他们立誓遵守盟约。

这份契约明确规定,这些人今后必须服从大秦调遣,否则将被视为背信弃义之徒。

返程路途遥远却充满欢愉。

将士们不再像来时那般匆忙,而是沿途慢慢处理各项善后事宜。

这场历时五个月的远征终于落下帷幕。

柴髙此番出征调动百万大军,对各部归建事宜也作了安排。

此战损失最重的并非重骑兵和步兵,反倒是游骑兵团。

原本柴髙围剿冒顿就是针对游骑主力,曹参和龙且都全力配合。

虽然时常遭遇突袭,所幸伤亡不大。

但若算上韩信和苏展部的损失,数字就相当惊人了。

韩信竟敢未经请示擅自调动这么多兵马?简直胆大包天!他们打赢了还是打输了?柴髙看着前来请罪的陈平和李左车,问了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

其实伤亡数字他心知肚明——阵亡恐怕超过两万,否则这两个家伙不会吓成这样。

韩将军和苏将军已攻占扶余、肃慎,只是部队伤亡较大。

两位将军特来请元帅治罪。

打赢了回来领二十军棍,打输了就不用回了,直接把脑袋送来就行。

你们都听好了,今后务必谨记,别让我再重复。

柴髙没理会陈平、李左车的求情。

至于那两个家伙,打了就打了。

倒是那个欠他一匹好马的家伙,这笔账还得慢慢算。

说真的,陈平他们刚到驻地时,只见着几名留守校尉。

要不是陈平出示皇帝手谕,这些校尉早就带兵杀上前线了。

“你们清楚局势有多严峻吗?倘若韩信他们胜了倒也罢,若败了对方必定反扑,届时你们就是坚守防线的中坚力量,必须死守阵地等待援军!”

李左车绝非庸才,论军事造诣他甚至胜过陈平。

虽然深知秦军战力强悍,但这次要同时应对两国联军,他不禁暗叹:这两个年轻人简直疯了。

韩信与苏展确实在行险招。

除八万轻骑兵外,他们仅带了负责后勤的东胡士兵——这些人在战略中本就是随时可弃的棋子。

韩信早有准备:这些东胡士兵的家眷都在掌控中,军职晋升也握在他手里。

正因如此,此次远征才能推进得如此顺畅。

秦朝的军功制在当时堪称划时代,连柴髙都为之叹服。

这套诞生于始皇统一战争时期的制度,源自商鞅变法中的创举:

- 爵位与斩首数直接挂钩:每斩获一名敌军 ** 首级,赏爵位一级(公士),配田宅仆役

- 战功可抵罪:斩敌两名,父母即刻赦免;妻子为奴者可获自由

- 待遇差异显着:簪袅爵享精米酱羹,无爵士卒仅得粗粮果腹

- 军功世袭制:父辈战死,子嗣可继承功勋;五大夫爵位能享三百户赋税

商鞅立下的规矩彻底打破了贵族特权:宗室无军功者不得列籍,私斗者严惩。

这套制度锻造出令六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其激励机制甚至暗合现代 ** 体系精髓。

每次战役后,士兵们提着血淋淋的首级回营核验——这些头颅就是他们晋升的通行证。

官员俸禄以实物形式发放,主要为粟米,也可兑换布帛。

偶尔会配发钱币或黄金,但数量有限,不属常规俸禄。

秦国按年发放俸禄,称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终结战国 ** ,完成统一。

秦能兼并六国,核心在于商鞅变法。

通过改革,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全面革新,迅速崛起为最强诸侯国。

其军事优势尤其显着,最终横扫天下。

秦军强大战力源于独创的二十级军功爵制,这套制度极大激发了军队斗志,成为制胜关键。

得到承诺的韩信信心倍增。

东胡士卒既已编入秦军,自然享受同等待遇。

为争取未来生计,这些战士必将奋力作战,但韩信早有谋划。

五万东胡骑兵仅装备略逊于秦军主力,马鞍、马镫等关键装备一应俱全。

感受到平等对待的东胡将士士气高涨,进军异常顺利。

此战结果本在预料之中——除遭遇突袭外,东胡在战马、训练及士气方面本具优势。

若非匈奴偷袭得手,以当时东胡国力和军力,匈奴几无胜算。

可惜东胡接连失误:先遭突袭,北大营被破,王庭守备空虚,最终连王族血脉都未能保全。

而大秦接管后,直接推行新政,其中军功制尤受东胡将士推崇。

此次出征扶余,正是他们证明价值的机会。

扶余国原与东胡结盟,本无惧意。

听闻匈奴入侵时曾欲出兵,却惊悉东胡覆灭。

这一剧变令扶余王震惊不已——强如东胡尚且败亡,自己又将如何应对?

后来又有消息传来,占领东胡的并非匈奴人,而是大秦帝国。

扶余王一时困惑不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身为一国之君,他自然不会妄加猜测。

待斥候探明情况后,他彻底明白了——大秦占领东胡后,必然觊觎扶余的领土。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

然而,这次他的动作还是慢了。

当他集结好军队,联络肃慎准备联合进攻时,秦军已率先攻入他的领地。

扶余王并非愚钝之人。

为争取时间,他立即向肃慎王求援。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心中稍安。

肃慎王深知当前形势,明白若不抵抗,扶余覆灭后,下一个遭殃的便是自己。

因此,他早已动员军队,准备在秦军与扶余交战之际,从背后给予致命一击。

“不必再退了!援军将至,我们有十万勇士,有支持我们的族人。

为了家园与亲人,战斗吧!”扶余王下达了动员令。

他清楚秦军的底细——八万正规军,外加五万东胡降卒。

这些东胡人顺风时或许会追随秦军,但一旦战局不利,必然溃逃或投降。

因此,只需击败秦军主力即可。

至于肃慎的援军,很快就能赶到,这便是他们的底气。

“无需担忧!我们的物资与兵力都占优势,防守无虞。

振奋精神,此战必胜!”在扶余大军的呐喊声中,大秦的黑旗已在地平线上飘扬。

韩信骑马缓行于阵前,面对十万扶余大军,他毫无停步之意。

他看出扶余摆出防守阵型,也猜到他们在等待什么——秦军后方随时可能遭遇突袭。

但对方终究是一厢情愿。

他曾问柴髙:“什么样的军队最强?”柴髙的回答颇为隐晦:“同等条件下,勇猛者胜。

对此,韩信深信不疑。

大秦将士绝非扶余可比,更何况他率领的是一支百战百胜的雄师。

虽是新编禁军,但这支新军已铸就了不败的信念。

他要做的,就是将这份信念推向极致。

**曾向柴髙请教什么样的阵型最适合进攻,柴髙的回答很简洁:**

**“关键看谁在指挥。

”**

韩信领悟到,他的军队必须拥有自己的信念——勇气、无畏、一往无前的斗志,以及一位战无不胜的统帅。

他曾听柴髙提起一个战例:一支名为岳家军的部队,在绝对劣势下,竟硬生生击败了当时最强的重甲骑兵。

除了运气,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们不屈的精神。

**“我们是谁?”**

**“大秦无畏的游骑!”**

**“我们要做什么?”**

**“必胜!必胜!必胜!”**

**“杀!为了荣誉!”**

**“为了荣誉!为了军人的荣耀!”**

扶余王以为对手会按惯例停下交涉,可韩信没有给他机会。

战马嘶鸣,主帅一马当先,七万秦军铁骑如狂风般席卷而出。

震天的喊杀声中,锋利的骑枪林立,寒光闪烁的刀锋映出肃杀之气。

马蹄如雷,大 ** 颤。

黑色的洪流势不可挡,直扑扶余军阵。

扶余王慌了,他清楚对方的目标就是自己——那名无畏的将领已死死锁定了他。

**“冲锋!给我杀光他们!”**

扶余王挥剑怒吼,部下不敢违抗,可领兵的将军却暗自叫苦。

此时冲锋无异于送死!若固守步兵方阵尚有一线生机,但大王不退,全军便不能退。

若真要反冲锋,也该在敌军加速时行动,现在半途而变,阵型已乱,败局已定。

将军心中愤懑:**“堂堂大王,偏要逞能!不懂打仗还瞎指挥,这下全完了!”**

秦军铁骑如黑色巨兽般碾压而来,高速冲锋中,骑枪如雨掷出。

扶余骑兵未配长枪,只能硬接这一轮致命打击。

紧接着,雪亮的战刀出鞘,寒光劈落——两军交锋,生死只在瞬息之间。

大秦铁骑如狂风般席卷而过,扶余骑兵瞬间土崩瓦解!

《左传》有云:夫战,勇气也。

韩信深谙此理。

正如柴髙常言,两军交锋,士气乃决胜关键。

与其坐等士气衰竭,不如乘势猛攻。

大秦铁骑挟雷霆之势杀来,根本不给扶余军喘息之机。

韩信身先士卒,如利箭般刺入敌阵。

扶余主将虽急令冲锋,奈何战马尚未提速,怎敌得过已冲锋在前的秦军?

战场胜负往往就在瞬息之间。

韩信明白,这些初上战场的儿郎需要血与火的淬炼。

他赌赢了——秦军将士紧随其后,长枪如林,刀光似雪。

三波标枪齐射,半数扶余骑兵应声 ** 。

紧接着刀锋横扫,人马俱倒。

最后铁骑冲撞,胜负已定!

战马一旦冲红眼便难以停下,因此骑术精湛是骑兵的关键。

第一刀斩出后,接下来的战斗往往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

此时,骑兵必须操控战马灵活闪避,这正是大秦军队与游牧部族的差距所在。

游牧民族自幼在马背上长大,骑术堪称天下无敌。

柴髙发明的马鞍与马镫改变了这一局面,但士兵与战马仍需长期磨合才能完成标准战术动作。

至于格斗技巧,也不过是训练形成的本能反应罢了。

然而,正是这些点滴训练让整支军队逐步迈向胜利。

韩信率领的前三排将士已完美完成冲锋任务,第二排大秦士兵正再次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