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匠心代码 > 第12章 墨香与代码的初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安全屋的清晨没有阳光,只有桌上的临摹灯暖得像旧时候的烛火。沈墨心把一方青石雕花的墨锭放在砚台上,旁边摆着细瓷水滴、麂皮绒的墨擦,还有一小罐刚从老宅取来的松烟墨粉——这是她父亲1990年从徽州墨坊定制的,磨出的墨色泛着淡淡的青光,最接近傅抱石常用的“青山墨”。

江寻坐在对面,笔记本电脑屏幕调亮了两格,上面是他连夜整理的“傅抱石笔触算法库”:从1940年的“金刚坡时期”到1960年的“新山水画时期”,每个阶段的皴法角度、墨色浓度都做成了动态图表。但他此刻没看屏幕,而是盯着沈墨心手里的墨锭,眼神里带着好奇——这是他第一次见“真的墨锭”,而不是实验室里的碳墨粉末。

“磨墨要顺时针转,力度得匀。”沈墨心拿起水滴,往砚台里滴了三滴水,刚好没过砚台中心的凹陷,“水多了墨会淡,少了磨不开,三滴是老规矩,也得看砚台的吃水性——这方端砚是祖父传的,吃水慢,三滴刚好。”她握着墨锭的上端,指尖抵着墨锭侧面,顺时针转动,墨锭与砚台接触的地方发出“沙沙”的轻响,像细雨打在青石板上。

江寻凑近了些,看着墨汁慢慢在砚台里晕开,从透明的水色变成浅灰,再到泛青的墨色:“我之前用光谱仪测过松烟墨的成分,主要是炭黑、动物胶和香料,但测不出你说的‘青光’——为什么有的松烟墨泛青,有的泛灰?”

“因为松烟的选材。”沈墨心停下转动,把墨锭放在砚台边,指尖蘸了点墨汁,在宣纸上点了一下,“这墨用的是黄山松的老松枝,烧烟时火候控制在‘文火慢烤’,烟粒细,磨出来就泛青;要是用普通松木,火候急,烟粒粗,就是灰黑色。”她指着纸上的墨点,“你看,放一会儿,墨点边缘会慢慢晕开一点淡青,这是松烟里的油脂在起作用,现代碳墨没有这种‘活’性。”

江寻立刻打开电脑里的“墨色模拟程序”,把“松烟选材”“火候参数”“油脂含量”加进去,点击运行——屏幕上的墨点果然从灰黑色变成了泛青的墨色,边缘还模拟出了缓慢晕开的效果。“原来如此!”他眼睛亮了,“之前我只按化学成分算,没考虑原料和工艺的变量,难怪模拟不出‘火气’。”

“技术能补经验的漏,但经验能告诉技术该往哪补。”沈墨心笑了,这是她和江寻见面以来,第一次真心实意的笑,“比如傅抱石的‘抱石皴’,你算法里的角度是固定的,但他画的时候,手腕会随呼吸动——吸气时笔轻,角度偏3度;呼气时笔重,角度偏5度。你能不能在程序里加个‘呼吸变量’?”

江寻立刻调出“皴法算法”,在“角度参数”里加入了随时间波动的变量,模拟呼吸的节奏:“你看,这样笔触角度会在3度到5度之间波动,像呼吸一样。”他运行程序,屏幕上的皴法线条果然少了之前的规整,多了几分自然的起伏。

沈墨心凑到屏幕前,指着一条皴线:“这里,呼气时笔重,墨色要深一点,和角度同步变化——就像人用力时,气息和力道是一起的。”江寻立刻调整参数,把“墨色浓度”和“角度变量”绑定,运行后,皴线不仅角度有起伏,墨色也跟着深浅变化,像极了手工画的效果。

“成了!”江寻兴奋地敲了下键盘,“这样一来,AI生成的笔触既有傅抱石的风格,又有‘活’气,不会像之前那样像机器人写字。”

就在这时,陆明轩拿着一份报告走进来,脸上带着难得的笑意:“红土的调查有进展了!老码头的红胶土,只有‘兴盛仓库’附近有——那是‘收藏家’十年前租下的仓库,后来废弃了,但我们昨天查到,最近有人在夜里进出。”他把照片放在桌上,照片里的仓库门有新的撬痕,“而且技术科拆解了江寻电脑里的监控程序,发现程序的源头Ip,就在兴盛仓库附近!”

“和我父亲有关吗?”沈墨心立刻问,她想起笔记里父亲提到的“星图”,“我父亲1998年的日记里,写过‘兴盛仓库藏迹’,当时我没在意,现在看来……”

“我们查了沈先生当年的档案。”陆明轩点头,“1998年,他曾协助警方调查过一起艺术品走私案,案发现场就是兴盛仓库——但后来案子不了了之,沈先生也再没提过。‘收藏家’现在盯着那里,可能和当年的案子有关,也可能……真画就藏在仓库里。”

江寻突然指着电脑屏幕:“监控程序里有个隐藏代码,之前没发现!”他放大代码片段,“这段代码指向一个加密文件夹,文件名是‘墨印1998’——和沈先生日记的年份一样!”

沈墨心的心猛地一跳,1998年正是父亲补记笔记的年份,也是他接触兴盛仓库的年份:“难道这个文件夹里,有‘护真印’的秘密?或者真画的线索?”

“需要破解密码。”江寻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密码可能和沈先生有关,比如他的生日、沈家的鉴藏编号……”

“试试‘秋林藏迹’的拼音首字母,再加上我父亲的生日,。”沈墨心脱口而出,这是日记里“秋林藏迹”和父亲生日的组合。

江寻输入“qLcJ”,按下回车——加密文件夹“咔嗒”一声打开了!里面没有文件,只有一张老照片:沈父站在兴盛仓库前,手里抱着一幅卷起来的画,画轴上有“抱石斋”的字样,旁边站着一个陌生男人,背影模糊,但手里拿着一个和江寻电脑里同款的旧U盘。

“这个男人……”江寻盯着照片里的U盘,“我小时候见过我父亲用同款U盘,他说那是当年和一个姓沈的先生合作时用的——难道是沈先生?”

沈墨心愣住了,江寻的父亲和她父亲认识?还有合作?这层关系,她从未听父亲提起过。“难怪我父亲笔记里写‘寻星图之助’,‘星图’不仅是你的公司,可能还是你父亲和我父亲的合作代号!”

线索突然串联起来,安全屋里的气氛变得热烈。沈墨心重新拿起墨锭,继续研磨:“现在我们知道,‘收藏家’要的不只是假画,还有真画,以及当年我父亲和江伯父合作的秘密。”

江寻调出新的假画方案,把“呼吸变量”“松烟墨参数”加进去:“我们可以用新的算法生成秋树和山石,再用你的松烟墨手工补色,包浆还是用老茶末,但这次不加荧光粉,改用你父亲笔记里的‘朱砂混松烟’方法,既能藏追踪程序,又不会被紫外线灯发现。”

沈墨心点头,墨汁在砚台里泛着青光:“我还可以在盖印时,把‘护真印’的细纹再加深一点,和你程序里的追踪节点对应,只要他们检查印纹,程序就会启动。”

窗外的天慢慢亮了,临摹灯的光和晨光交织在砚台和电脑屏幕上,墨香与代码的微光缠绕在一起。两人第一次没有争执,只有对彼此领域的理解与接纳——破局的关键,从来不是谁说服谁,而是谁先走进对方的世界。

但他们没注意到,照片里陌生男人的袖口,有一个极小的“藏”字印记——那是“收藏家”组织的标志,而这个标志,和江寻父亲当年失踪前留下的笔记本上的印记,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