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匠心代码 > 第14章 茶水与虫蛀的默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工作室的时钟指向下午两点,案上的浅瓷碗里盛着淡茶水 —— 是沈墨心按江寻的数据泡的,绿茶和陈年普洱按 7:3 的比例混合,水温控制在 45c,刚好能让茶水既有 “潮气晕染” 的淡黄,又不会破坏仿宣的纤维。

江寻把笔记本电脑推到画稿旁,屏幕上是墨色做旧的分区模拟图:云雾处用红色标出 “晕染范围 0.5 毫米”,山石处用蓝色标 “0.3 毫米”,甚至连每一笔的涂刷方向都画了小箭头。“你看,” 他指着云雾区的箭头,“这里的墨色最淡,茶水要顺着云雾的流动方向刷,从左到右轻扫,避免来回蹭 ——AI 分析了 12 幅清代山水画的潮气痕迹,发现自然晕染都是单向的,没有交叉的‘刷痕’。”

沈墨心拿起一支干净的羊毫笔,笔锋蘸了点茶水,先在废纸上试了试湿度 —— 笔尖刚好挂着一层薄水,不会滴下来。“以前刷茶水全凭感觉,有时候方向乱了,干了就会有‘水痕’。” 她笑着说,然后按屏幕上的箭头,从云雾左侧轻轻扫向右侧。笔锋划过纸面时,她手腕微微抬着,力道轻得像拂尘,茶水在墨色边缘慢慢晕开,刚好到 0.5 毫米的范围,没有超出一点。

“停一下。” 江寻忽然开口,手指点在屏幕上的 “云雾边缘明度曲线”,“这里的明度值应该再降 2%,你刚才刷的茶水稍微淡了点 —— 我算过,再补半笔,湿度控制在‘笔尖轻触即落’的程度就行。”

沈墨心没犹豫,重新蘸了点茶水,这次只让笔尖沾了极薄一层,对着刚才的位置补了半笔。等茶水半干后,她拿起江寻打印的 “明度色卡” 比对 —— 云雾边缘的墨色刚好从 “深青” 过渡到 “淡青”,没有突兀的断层,像被潮气自然晕了一百五十年。

“太准了。” 她忍不住感叹,以前做墨色做旧,总要等茶水全干了才知道效果,要是淡了就得重刷,容易让纸起皱;现在有江寻的实时数据校准,一次就成,连废纸都省了。

江寻看着她满意的样子,心里比自己做出新算法还高兴。他打开 “虫蛀痕模拟” 界面,屏幕上跳出《海上仙山图》的全景图,上面用黄色小点标着虫蛀的位置:“AI 根据清代古画的虫蛀规律,算出虫蛀主要集中在画纸边缘和山石缝隙(湿度大、易藏虫),大小分三种:0.5 毫米(小)、1 毫米(中)、1.5 毫米(大),比例是 6:3:1,避免均匀分布 —— 自然虫蛀不会‘排队’,总有几处会密集些。”

沈墨心从工具箱里翻出一根细钢针 —— 针尖磨得圆润,不会戳破纸纤维。“手工做虫蛀痕,关键是‘挑’不是‘扎’。” 她捏着钢针,对着屏幕上的小黄点,先在画纸边缘找了个 “小虫蛀” 位置,针尖轻轻挑动纸纤维,把表层的纤维挑松,形成一个微小的浅坑,刚好 0.5 毫米大,看起来像虫子咬过的痕迹,不是硬生生扎的洞。

“你看,” 她把画纸凑到江寻面前,“要是扎的话,边缘会有毛茬,不自然;挑的话,纤维是松开的,和古画的虫蛀痕一样。”

江寻点头,立刻在电脑上补充参数:“虫蛀痕处理建议:用 0.3mm 细钢针,挑动力度 5-8g,仅破坏表层纤维(深度≤0.1mm),避免穿透画纸。” 他看着沈墨心在山石缝隙处挑 “中虫蛀”,忽然发现她挑的位置比屏幕上的小黄点稍微偏了一点 —— 刚好在石缝的拐角处,更像虫子会藏的地方。

“这里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 江寻指着那个偏掉的虫蛀痕,“让 AI 把石缝拐角处的虫蛀密度提高 10%,比固定的小黄点更自然。”

沈墨心眼睛一亮:“对!我刚才就是觉得拐角处更适合,可没数据支撑,不敢多挑。现在你这么一说,刚好 —— 虫子喜欢在有缝隙的地方钻,拐角处比直缝更藏虫。”

江寻立刻修改 AI 模型,把 “石缝拐角” 设为 “虫蛀高频区”,密度从原来的 “每厘米 2 个” 提到 “3 个”,还让大小虫蛀随机搭配。调整完,他把新的虫蛀分布图发给沈墨心的手机:“现在你挑的时候,要是觉得哪里该多,就按这个新图来,不用严格对着之前的点。”

沈墨心拿着手机,边看新图边挑虫蛀痕 —— 在山顶的石缝拐角处,她挑了两个小虫蛀挨着一个中虫蛀,像一窝虫子藏在那里;在山根的湿处,她挑了个大虫蛀,还故意让边缘的纤维松得更明显,像虫子刚爬过。

“你看这个大虫蛀。” 她把画纸递给江寻,“山根湿度大,虫子长得大,蛀痕也该更‘粗糙’点,我多挑了两根表层纤维,看起来更真实。”

江寻用放大镜看着那个大虫蛀痕,纤维松散的程度刚好,没有穿透纸层,和 AI 模拟的 “深度≤0.1mm” 完美契合。“你这手感比数据还准。” 他笑着说,“要是只靠 AI,肯定做不出这种‘粗糙感’—— 只有手工能抓住这种‘细节里的活气’。”

就在这时,江寻的手机突然震动,是陆明轩发来的语音:“江寻,苏琳查到莉莉的车停在你们工作室附近的巷口,她好像在确认地址,你们赶紧把画稿收起来,别让人看见,我已经让安保往那边赶了!”

两人的笑容瞬间敛住。沈墨心立刻把画稿卷起来,放进带锁的木盒里;江寻关掉电脑屏幕,把数据报表塞进抽屉。工作室里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只有案上的淡茶水还冒着微弱的热气。

“她怎么找到这里的?” 沈墨心的声音有点发紧,手里还捏着那根细钢针。

江寻打开手机地图,看着巷口的位置:“应该是从仿宣厂商那里问来的地址,我们之前没注意保密。” 他顿了顿,看向木盒,“做旧已经差不多了,只剩最后一点细节调整,要不我们今天先转移画稿,去陆明轩的安全屋继续?”

沈墨心摇摇头:“来不及了,莉莉已经在巷口,我们一出门就会被盯上。” 她走到窗边,撩开窗帘的一角往外看 —— 巷口停着辆黑色轿车,车窗贴着深色膜,看不清里面的人,但能感觉到有人在盯着工作室的方向。

“先等等。” 沈墨心放下窗帘,语气冷静下来,“她现在只是确认地址,没敢进来。我们趁这个时间,把最后一点细节弄完,等陆明轩的安保到了,再把画稿转移。” 她看向江寻,“墨色还有最后一处没刷,虫蛀痕也剩山尖的几个,我们加快速度,二十分钟内弄完。”

江寻立刻点头,重新打开电脑,调出最后一处墨色数据:“山尖的云雾处,茶水刷法和之前一样,方向从下往上,晕染范围 0.4 毫米,明度值 56。”

沈墨心拿起羊毫笔,蘸了茶水,飞快地在山尖云雾处刷起来 —— 这次她的动作比之前快了些,却没失准,笔锋划过的方向、力度都刚好;江寻则盯着屏幕,实时校准明度值,偶尔提醒一句 “再补半笔”。

二十分钟后,最后一个虫蛀痕挑完。沈墨心把画稿重新卷好,放进木盒锁上;江寻把数据报表和电脑收进背包。工作室里恢复了整洁,看不出半点做旧的痕迹。

窗外传来安保车的警笛声,越来越近。沈墨心走到窗边,看见黑色轿车从巷口开走,莉莉应该是被安保吓跑了。她松了口气,看向江寻:“还好赶完了,再晚一点,画稿就危险了。”

江寻看着木盒,忽然觉得,刚才那二十分钟的紧急协作,比之前任何时候都默契 —— 他报数据,她动手,没有一点犹豫,像已经配合了很多年。“要是没有你的手工,AI 数据再准也没用;要是没有我的数据,你手工也得花双倍时间。” 他说,语气里满是认可。

沈墨心笑了,是今天最轻松的一次笑:“所以啊,我们俩合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做旧搭档’。”

工作室的阳光渐渐西斜,茶水的淡香还在空气里飘着。木盒里的画稿,带着技术与手工共同赋予的 “旧感”,像一件真正流传了一百五十年的古画 —— 而这份成果,是他们从 “对立” 到 “融合”,一步步磨出来的。

窗外的警笛声远去,巷口恢复了平静,但两人都知道,莉莉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的路,还得靠他们一起走,一起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