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匠心代码 > 第17章 补神与试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文物局临时工作室的案上,真迹残卷被压在两块青石板下,边角的云雾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旧光。沈墨心捏着支半旧的兼毫笔,笔尖悬在仿宣上方,却没落下 —— 她已经对着真迹的云雾看了半个钟头,连七叔留下的 “画山先画气” 都在脑子里转了无数遍,可手里的笔,还是不敢轻易碰纸。

“别急。” 江寻把刚泡好的茶推到她手边,笔记本电脑上放着真迹云雾的高清扫描图,每一道墨色渐变都被标了色阶,“七叔说‘气要绕骨’,我们先把真迹的云雾纹路拆解开 —— 你看,这里的墨色从深到淡,不是顺着水平方向变,是跟着山石的纹路弧度走的。” 他指尖划过屏幕上的色阶线,“山石纹路曲率大的地方(拐角处),墨色淡得慢;曲率小的地方(直缝处),淡得快 —— 这是不是就是‘气贴骨’的规律?”

沈墨心低头看真迹,手指顺着云雾边缘的墨色摸过去 —— 果然,在山石拐角处,云雾的淡墨像 “勾” 住了石纹,没有突兀断开;到了直缝处,淡墨才慢慢散开,像顺着石缝 “流” 出去的。她忽然放下笔,拿起张废纸,飞快地勾出山石轮廓,再在边缘画云雾 —— 这次没按之前的 “流动方向”,而是跟着石纹的曲率调墨色:拐角处浓墨多留半毫米,直缝处淡墨快散半分。

“你看!” 她把废纸推给江寻,眼底亮了,“这样云雾就像‘长’在石纹上,不是飘在外面 —— 刚才我总想着让雾‘动’,却忘了雾得‘抓’着山,才能连上气。”

江寻盯着废纸上的云雾,忽然明白 “气韵” 的核心 —— 不是数据里的 “密度分布”,是墨色与山石纹路的 “咬合度”。他立刻回到电脑前,新建了 “气韵参数模块”,把 “山石纹路曲率” 设为核心变量:曲率≥120°(拐角),墨色衰减速率降低 30%(多留浓墨);曲率≤60°(直缝),衰减速率提高 20%(快散淡墨)。调试完,他生成了一版云雾预览图 —— 屏幕上的云雾不再是独立的 “飘带”,而是像藤蔓缠树似的,顺着山石纹路绕上去,在拐角处轻轻 “勾” 住,刚好是沈墨心废纸上的 “咬合感”。

“成了!” 江寻的声音里带着兴奋,他把预览图转向沈墨心,“你看这处拐角的云雾,墨色留得刚好,没和山石断开 —— 比之前的‘隔层感’好多了。”

沈墨心凑过去,指尖点在屏幕的拐角处:“再让墨色的渐变‘柔’一点,像真迹那样,没有明显的边界 —— 古画的气是‘渗’出来的,不是‘切’出来的。”

江寻立刻调整 “墨色过渡曲线”,把之前的 “线性衰减” 改成 “高斯模糊衰减”,让浓淡边界晕开 0.1 毫米的虚边。这次生成的云雾,在屏幕上几乎和真迹的气韵重合,沈墨心终于松了口气,拿起笔,对着 AI 预览图,在仿作的山根云雾处补画起来 —— 笔锋轻提轻按,跟着山石纹路的曲率走,在拐角处故意顿了顿,让浓墨多渗半秒,刚好和 AI 生成的 “咬合感” 接上。

补完云雾,轮到松针的 “劲”。沈墨心拿起真迹残卷,对着上面的松针仔细看 —— 真迹的针尾虽然淡,却能看出笔锋 “扎” 进纸里的痕迹,不是轻飘飘的划过。她蘸了点浓墨,在废纸上勾松针:起笔时笔锋垂直压下,中间稍提,收笔时再轻轻顿一下,让针尾的淡墨里藏着一丝浓墨的 “尖”,像针尖扎进纸里,还留着点力道。

“你看这针尾。” 她把废纸递给江寻,指尖捏着笔杆示范,“‘劲’不是‘硬’,是‘扎’—— 笔锋得有‘穿透纸纤维’的感觉,淡墨里藏着浓墨的‘骨’,才不会软塌。”

江寻盯着废纸上的针尾,忽然想起七叔说的 “老画的骨感”—— 原来 “劲” 是笔锋的 “穿透力”。他立刻在 “松针参数” 里加了 “笔锋穿透力模拟”:起笔压力提高 15%(垂直扎纸),收笔时保留 5% 的浓墨残留(藏骨),让针尾的淡墨里隐约透出一点浓墨的尖影。生成的松针预览图里,每根针的尾端都不再是单纯的淡墨,而是像扎进纸里似的,藏着一丝若有若无的 “尖劲”,和真迹的松针放在一起,几乎看不出差别。

“现在补上去,应该就有‘骨感’了。” 沈墨心拿起笔,对着仿作的松针,按 AI 预览图的 “穿透力” 感觉补画 —— 笔锋垂直落下时,她特意让手腕微微下沉,模拟 “扎纸” 的力道,收笔时轻顿,让浓墨刚好在针尾留一丝尖影。补完最后一根松针,她把仿作和真迹残卷并排放着,用放大镜比对 —— 云雾的气绕着山石走,松针的劲扎进纸里藏,连七叔说的 “神韵差”,都补上了大半。

就在这时,苏琳急急忙忙走进来,手里拿着个信封,脸色有点沉:“黑市线人刚送来的,是莉莉让转的消息。” 她把信封递给沈墨心,“里面只有一张纸条,写着‘想看看松针的细节,要近景照片,最好能看清笔锋痕迹’—— 她在试探我们,想确认仿作的‘劲’够不够,是不是真的懂古画。”

沈墨心打开信封,看着纸条上的字迹,指尖微微收紧:“她肯定是听了‘收藏家’的话,怀疑我们的仿作没‘神韵’,想通过松针细节验证。要是我们给的照片没‘劲’,她肯定会起疑心;要是给了,又怕她看出是补画的痕迹。”

江寻凑过来看纸条,忽然开口:“我们给 —— 但只给局部,而且是补完‘劲’的局部。” 他指着仿作的松针,“你看这处的松针,笔锋痕迹和真迹几乎一样,莉莉就算懂行,也看不出是 AI 加手工补的 —— 我们刚好借这个机会,让她相信我们的仿作真的有‘神韵’,稳住‘收藏家’。”

陆明轩也点头:“对,现在不能露怯。我去安排线人,让他用高清相机拍松针的局部,只拍补完‘劲’的那几根,别拍全,免得暴露太多细节。”

苏琳把信封收好:“我已经跟线人说好了,照片今天下午就能送过去。不过莉莉肯定不会这么轻易相信,说不定还会有后续试探 —— 我们得做好准备。”

沈墨心把仿作轻轻卷起来,放进木盒:“只要我们的仿作真的有‘神韵’,不管她怎么试探,都不怕。” 她看向江寻,语气里带着认可,“这次补‘神’,要是没有你的 AI 把‘气韵规律’转成参数,我光靠手工补,至少得花三天 —— 技术这次帮了大忙,不是只补‘形’,是补‘神’。”

江寻笑了,之前他总觉得技术只能量化 “形”,现在才知道,只要懂了 “神” 的规律,技术也能成为 “传神” 的帮手。他看着木盒里的仿作,忽然觉得,这卷画不仅是仿作,更是他和沈墨心对 “古画魂” 的共同理解 —— 技术抓规律,手工填温度,两者凑在一起,才能让 “神韵” 真正活过来。

下午,线人把松针的局部照片送了出去。没过多久,苏琳收到线人的反馈:“莉莉看了照片,没说好坏,只让线人带话,说‘收藏家’想再看看‘山根云雾的衔接处’—— 她还在试探,而且越来越细了。”

沈墨心和江寻对视一眼,都明白莉莉的意思 —— 她没从松针的 “劲” 里找出破绽,现在要查云雾的 “气”,这是七叔之前点出的另一个破绽。“我们继续补。” 沈墨心拿起木盒,语气坚定,“她要什么细节,我们就给什么 —— 只要我们的‘神韵’真,就不怕她查。”

工作室的阳光渐渐西斜,落在真迹残卷和仿作上。江寻打开电脑,开始生成云雾衔接处的预览图;沈墨心拿起笔,准备补画最后几处云雾的 “咬合点”。两人的动作默契,没有多余的话,却都知道,莉莉的试探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 而他们能做的,就是把这卷画的 “神韵” 补到极致,让 “收藏家” 和莉莉,都看不出半点破绽。

窗外的天色慢慢暗下来,工作室的灯亮了起来,暖黄的光落在画纸上,云雾的气绕着山石,松针的劲藏着笔锋,像一幅真正流传了一百五十年的古画,在灯光里静静诉说着它的 “魂”—— 那是技术与手工、信任与默契,一起赋予它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