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匠心代码 > 第9章 锈色配方与数据校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实验室的模拟舱前,江寻正盯着屏幕上的锈层显微图像,指尖在参数面板上反复调整。模拟舱内,上次用来测试的铜片已经覆盖了三层锈色:底层淡红的氧化亚铜、中层青绿的碱式碳酸铜、表层泛褐的硫化铜,只是三层锈的分界比预期模糊,尤其是表层的硫化铜斑点,分布得太均匀,少了古籍记载的 “疏密不均” 感。

“得加‘有机质分解周期’。” 江寻突然开口,转头看向正在研磨矿物粉的沈墨心。她面前摆着两个瓷碗,左边是孔雀石磨成的青绿色粉末,右边是褐铁矿磨的褐色粉末,研钵转动时发出 “沙沙” 的轻响。“战国墓葬里有木质棺椁,腐烂时会释放有机酸,局部腐蚀速度会变快,硫化铜斑点应该集中在有机酸浓度高的地方。”

沈墨心停下研钵,用手指蘸了点孔雀石粉,对着灯光看了看:“你是说,模拟时要分区域调整腐蚀强度?” 她走到模拟舱前,指着铜片上均匀的褐点,“像这样全片都有斑点,反而不像真的,我之前修复过的战国爵,硫化铜多集中在爵腹底部,因为那里容易积水,和棺椁腐烂的有机酸接触多。”

江寻立刻在程序里新增 “区域腐蚀参数”:将模拟铜片划分为爵流、爵腹、爵足三个区域,爵腹底部的有机酸浓度设为 0.005mol\/L,比其他区域高 30%,对应的硫化物反应概率也提高到 60%。调整完点击 “运行”,模拟舱内的湿度传感器开始波动,屏幕上的锈层模拟图慢慢变化 —— 爵腹底部的褐点逐渐密集,其他区域则稀疏分布,和沈墨心描述的古物特征越来越像。

“矿物浆的浓度也得数据化。” 沈墨心回到实验台,把孔雀石粉倒进烧杯,加入蒸馏水搅拌。之前她全靠手感调浓度,有时稠了涂不开,有时稀了挂不住,这次想让江寻用光谱仪测浓度,建立 “浓度 - 覆盖度” 对应表。“你看,现在这杯浆,涂在铜片上晾干后,锈层厚度是 0.04mm。” 她用刷子蘸浆,在备用铜片上涂了薄薄一层,“要是能测出不同浓度对应的厚度,以后就能精准控制锈层层次。”

江寻搬来便携式光谱仪,探头贴近烧杯里的矿物浆,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浓度值:25%。等铜片上的浆晾干,再测锈层厚度,正好是 0.04mm。他在 Excel 表里记下第一组数据,然后沈墨心依次调整浓度到 30%、35%,对应的厚度也升到 0.05mm、0.06mm。“爵腹需要厚点的锈层,就用 35% 浓度;爵柱纹饰细,用 25% 的,避免盖住纹路。” 江寻把表格打印出来,贴在实验台旁,“这样你涂的时候就不用靠感觉了。”

傍晚时,两人开始第一次 “模拟做旧”—— 在一小块青铜胚体残片上操作。沈墨心按表格调了 35% 的孔雀石浆,用细毛笔涂在残片的 “爵腹” 位置,江寻则用温湿度计实时监测环境:温度 20c,湿度 65%,正好符合模拟舱的 “做旧最佳环境” 参数。涂完第一层,沈墨心把残片放进恒温箱,设定干燥时间 6 小时 —— 这是江寻根据模拟数据算出来的,既能让浆层固化,又不会因干燥太快开裂。

“之前手工做旧,干燥时间全看天气。” 沈墨心靠在实验台边,看着恒温箱的指示灯,“阴雨天要晾两天,晴天半天就干,锈层颜色差异特别大。现在有数据控制,每次做出来的颜色都能一致。” 江寻点头,打开电脑里的 “做旧工序表”,把刚才的操作步骤填进去:“第一层孔雀石浆(35%),20c\/65% 湿度下干燥 6 小时;第二层褐铁矿浆(30%),干燥 4 小时;第三层混合浆(孔雀石 25%+ 褐铁矿 10%),干燥 8 小时。”

深夜十一点,第一层锈干透了。沈墨心取出残片,青绿色的锈层牢牢贴在铜胎上,用指甲刮了刮,没有脱落的痕迹。她把残片递给江寻,他立刻用显微镜观察:锈层颗粒排列均匀,和模拟舱里铜片的锈层结构一致,只是边缘比模拟图多了点 “毛边”—— 是毛笔涂浆时自然留下的,反而更像古物的 “自然锈边”。

“这个毛边得保留。” 江寻关掉显微镜,“AI 模拟不出来这种手工涂覆的痕迹,正好是‘古法内核’的关键。” 他在工序表里添了句 “手工涂浆时保留边缘自然毛边,不刻意修整”。沈墨心笑着接过残片,开始涂第二层褐铁矿浆:“你这数据让手工活有了准头,我这手工痕迹又让数据不那么‘冰冷’,倒是互补。”

恒温箱再次亮起时,实验室里只剩下台灯的暖光。江寻整理着当天的所有数据:腐蚀模拟的区域参数、矿物浆的浓度对应表、做旧的温湿度周期,每一项都标注了 “与实际工艺匹配度 92%”;沈墨心则在笔记本上画着涂浆的笔触方向 —— 爵腹要顺着范线涂,爵柱要绕着纹饰涂,这样能让锈层贴合铜胎的 “肌理”。

“明天就能给完整的青铜胚体做旧了。” 沈墨心合上笔记本,看向放在绒布盒里的青铜爵胚,月光从窗户照进来,在胚体上投下淡淡的阴影,“有这些数据和方法,应该能做出连专家都难辨的锈色。” 江寻点头,把数据备份到云端,屏幕上的做旧工序表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 那是数字与手工、现代与古法拧成的 “完美配方”,正等着在青铜胚体上,绽放出属于千年的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