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匠心代码 > 第3章 石黄的挫败印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安全屋的冷光灯换了新的灯管,亮得有些刺眼。沈墨心站在临时搭起的颜料调配台前,手里捏着块巴掌大的唐代石黄矿料,矿料表面的土黄色斑驳不均,能看到天然形成的晶体纹路 —— 这是老周托人从西安碑林博物馆库房里借来的复制品,真正的唐代矿料早已被列为一级文物,连触碰都要戴双层手套。

“按《考工记》里的记载,石黄要先‘以水浸七日,去其杂土’,再‘以炭火温锻,每锻一次,淋清水三遍’,” 她低头看着笔记本上用红笔标注的段落,指尖在 “炭火温锻” 四个字上反复划过,“可现在没有古法炭火,用电炉模拟的话,温度差哪怕只有 5c,颜料就会发黑。”

江寻坐在不远处的终端前,屏幕上正运行着颜料稳定性预测模型的模拟程序,可他的目光总会不自觉飘向调配台。刚才沈墨心从工具箱里取电炉时,手指碰到了发烫的炉壁,她没吭声,只是飞快地缩回手,把指尖藏在白大褂口袋里 —— 他看见她口袋里露出的创可贴边角,还是昨天他放在急救箱里的那款,透气型的,适合经常碰工具的手。

第一炉石黄矿料放进电炉时,沈墨心特意调了温度计,将温度定在文献记载的 “微火” 区间 —— 换算成现代温度就是 120c。她守在炉边,眼睛盯着温度计的数值,每隔五分钟就记录一次矿料的颜色变化。可当电炉 “叮” 的一声提示加热完成时,她打开炉门,一股焦糊味扑面而来 —— 矿料表面结了层黑色的硬壳,用镊子轻轻一碰就碎,里面的石黄粉末竟成了灰绿色。

“怎么会这样……” 沈墨心捏着镊子,看着托盘里的废料,声音有点发紧。她翻出笔记本,飞快地翻到之前记录的现代颜料配方,对比着唐代文献里的步骤,突然发现《考工记》里漏了关键一句 ——“锻时需覆青石板,避火气直熏”。可安全屋里只有不锈钢和玻璃器皿,哪里来的青石板?

江寻这时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个平板电脑,上面是他刚查出来的资料:“西安考古所 2019 年的报告里提过,唐代工匠锻石黄时,青石板主要是为了缓冲温度骤变,用陶瓷板裹湿棉布代替,或许能达到类似效果。” 他把平板递过去,目光落在她发红的指尖上,“刚才碰电炉了?急救箱里有烫伤膏。”

沈墨心接过平板,指尖划过屏幕上的考古报告,心里一阵发暖,可嘴上只说了句 “谢谢”,就转身去找陶瓷板。她从餐具箱里翻出个瓷盘,用棉布裹了三层,喷上适量的水,再把新的矿料放上去,重新塞进电炉。这次她没敢离开,就坐在炉边的小板凳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炉门,连江寻递过来的面包都忘了接。

两个小时后,第二炉石黄出炉了。这次没有焦糊味,矿料变成了淡淡的土黄色,可当沈墨心把矿料碾成粉末,加入胶水调和时,问题又出现了 —— 粉末里有细小的黑色颗粒,无论怎么过滤都除不掉,涂在绢帛试纸上,颜色发暗,和残片上的石黄差了不止一个色阶。

“到底哪里错了……” 沈墨心把滤纸揉成团,扔进废料桶,桶里已经堆了好几个类似的纸团。她低头看着自己的手,白大褂上沾了不少黄色粉末,指尖因为反复碾磨矿料而发红,连握镊子的力气都有点虚。窗外的天又黑了,通风系统的嗡鸣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刺耳,她突然觉得鼻子发酸,赶紧转过身,怕江寻看见她的失态。

江寻其实早就注意到了。他回到终端前,手指却没再敲代码,而是调出了安全屋的设备清单,飞快地搜索着 “温湿度控制”“陶瓷导热系数”“矿料提纯” 相关的参数。他看着屏幕上沈墨心刚才记录的温度数据,发现电炉的温度虽然稳定在 120c,但炉内不同区域的温差有 3c—— 这或许就是矿料局部发黑的原因。他悄悄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 “石黄锻制温湿度模拟”,开始编写算法,试图模拟出最精准的温度曲线。

沈墨心没发现江寻的动作。她重新取了块矿料,这次连白大褂都没顾上穿,就蹲在调配台前,一点点刮掉矿料表面的杂土。桌上的台灯照在她身上,在地面投下小小的影子,她的肩膀微微发抖,却还是固执地重复着刮土、称重、记录的动作。直到江寻把一杯热姜茶放在她手边,她才抬头,眼里的红血丝格外明显:“再试最后一次,要是还不行……”

话没说完,她就低下头,继续刮矿料。江寻没说话,只是站在旁边看了她几秒,然后转身回到终端前,把屏幕亮度调暗,指尖在键盘上轻轻敲击,屏幕上的算法代码一行行增加,像在为她无声地搭建一座桥 —— 一座能跨越古今工艺鸿沟的桥。废料桶里的纸团还在增加,可终端屏幕上的模拟曲线,却渐渐朝着理想的方向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