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墨中有白 > 第8章 苏松笔下的首个“人物片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章 苏松笔下的首个“人物片段”

九月十日的晚自习,教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苏松摊开那本深棕色牛皮笔记本,指尖摩挲着封面边缘磨出的软痕,忽然想起白天和白墨的对话 ——“咱们诗社该有份‘初心记录’,把每个人的样子、对诗社的期待都写下来,以后翻起来才有意思。”

他握着笔,目光缓缓扫过教室。白墨坐在斜前方,正低头整理诗社活动的流程表,台灯的暖光落在她的发梢,把淡蓝色的笔帽映得格外温柔;尤龙趴在桌角,偷偷在草稿纸上画活动场地的布置图,画到兴奋处还忍不住用胳膊肘碰了碰旁边的宋子充,被宋子充递过来的 “小声点” 纸条逗得咧嘴笑;贺花则在笔记本上勾勒汉元素发簪的设计稿,笔尖停顿间,还会抬头看看窗外的月光,像是在寻找灵感;宋子都靠在最后一排的窗边,手里转着相机,镜头偶尔对准教室里的某个人,又很快移开,像是在捕捉什么,却又不愿打扰这份安静。

苏松低下头,笔尖落在纸上,先写下了 “白墨” 两个字。他想起第一次在《诗经》课上遇见她的场景,她抱着淡蓝色封面的《诗经》,站在后门的晨光里,说 “零露是相遇的偶然,要珍惜每一次刚好”。他想起两人一起讨论《静女》的清晨,她把桂花糕分给自己,说 “诗里的迂回是藏在字里的心意”;想起她熬夜整理诗社章程,眼睛里带着红血丝,却依旧笑着说 “咱们的诗社一定会越来越好”。

“白墨,如《诗经》里的‘清扬婉兮’,总带着温柔的坚定。她的笔记本里藏着诗社的章程,《诗经》的批注里夹着浅灰色的便签,连分桂花糕时都会记得我不吃糖,特意挑了甜度最淡的。她总说‘诗是心之声’,却忘了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像诗里的暖光,照亮了咱们的诗社路。”

写完这段,苏松忍不住抬头看了看白墨。她似乎察觉到了他的目光,转头望过来,对着他轻轻笑了笑,又低头继续整理表格。苏松的心跳漏了半拍,赶紧低下头,写下了 “尤龙” 的名字。

尤龙像个永远停不下来的小太阳。第一次在走廊遇见她时,她撞掉了自己的《诗经译注》,却用爽朗的笑容道歉,说 “我是体育生,力气大,以后诗社搬东西、申请场地都找我”;讨论活动流程时,她第一个提议加游戏环节,说 “要让大家觉得读诗有意思”;甚至在体训后满头大汗地跑来,只为了说一句 “体育老师同意借活动室了,咱们下周就能用”。

“尤龙,似《郑风》里的‘浏其清矣’,带着直爽的活力。她的运动背包里装着诗社的场地申请表,手里总拿着分给大家的橘子,连画活动布置图时都会把灯笼画得格外大,说‘这样热闹’。她总说‘我不懂诗,但我懂怎么让大家开心’,却不知道她的笑声、她的热情,比任何诗句都更能调动诗社的氛围,让每一次讨论都充满暖意。”

笔尖继续移动,这次停在了 “贺花” 上。苏松想起贺花穿着淡粉色汉元素襦裙,站在班会课的讲台上,说 “《诗经》里的‘衣锦褧衣’是古人的浪漫”;想起她拿出自己做的桂花香囊,分给每个人,说 “这是《诗经》里的桂馥,愿咱们的诗社也有美好的气息”;想起她设计的扶苏树徽章,说 “要让诗社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之印记’”。

“贺花,如《诗经》中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带着清雅的创意。她的手账本里满是汉元素设计稿,发簪的草图旁写着‘山有扶苏’的字样,连做桂花糕时都会把糖霜撒成诗句的形状。她总说‘要让传统文化融入诗社’,却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温柔与巧思,都织进了诗社的每一个细节里,让诗社有了‘美’的模样。”

接下来是 “宋子充”。这个话不多的男生,总在最需要的时候给出支持。第一次讨论诗社资料时,他默默拿出《诗经植物考》,说 “这里有诗里植物的详细注解”;整理《诗经》篇目时,他会把易错字词标红,说 “这样大家复习时方便”;甚至在尤龙兴奋地讨论活动时,他会悄悄记下需要注意的细节,说 “场地要提前检查电源,资料要多打印几份备用”。

“宋子充,似《小雅》里的‘如切如磋’,带着沉稳的细致。他的资料册里夹着彩色的便签,每一页都写满植物的文化内涵,连分享知识时都会特意放慢语速,怕大家听不懂。他总说‘我只是整理资料’,却不知道他的默默付出,是诗社最坚实的支撑,让每一次活动都能有条不紊地推进,让每一份资料都充满温度。”

然后是 “宋子都”。这个总带着不羁气息的男生,镜头里藏着诗社的 “诗景”。第一次在班会课上看他的摄影作品,他说 “《蒹葭》的意境,藏在夕阳下的芦苇荡里”;讨论诗社宣传时,他说 “我可以拍活动照片,做图文手册”;甚至在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时,他会悄悄拍下每个人的笑脸,说 “这些瞬间,比任何风景都珍贵”。

“宋子都,如《郑风》里的‘洵美且异’,带着随性的细腻。他的相机里存着荷花池的月光、教室的灯光,每一张照片旁都标着对应的《诗经》句子,连做海报时都会特意调整光影,说‘要让诗景和诗句更贴合’。他总说‘我只是拍拍照’,却不知道他的镜头,记录下了诗社的每一个美好瞬间,让诗社的故事有了‘视觉’的记忆,让每一次回忆都能看见温暖的画面。”

写完最后一个人的片段,苏松抬起头,发现晚自习已经快结束了。白墨整理好了活动流程表,正对着表格小声核对;尤龙的场地布置图终于画完,正拿给贺花看,两人凑在一起小声讨论;宋子充把整理好的《诗经》篇目放在桌上,准备明天分发给大家;宋子都则收起了相机,目光落在窗外的月光上,嘴角带着淡淡的笑。

苏松轻轻合上笔记本,指尖划过刚刚写下的文字,心里满是温暖。他想起爷爷说过的话 “遇到懂你的人,要把他们的样子记下来,因为这样的相遇,比诗里写的还难得”。他知道,这本笔记本里的 “人物片段”,不仅是诗社的初心记录,更是他青春里最珍贵的回忆 —— 记录着六个性格迥异的人,因为《诗经》相遇,因为诗社同行,在高三这段紧张的岁月里,一起编织着属于他们的 “扶苏” 梦想。

放学的时候,苏松把笔记本放进书包,白墨走过来,递给她一张便签:“明天咱们把诗社的资料分发给大家,再确认一下活动场地,确保下周三的活动能顺利进行。”

苏松接过便签,笑着点头:“我今晚把‘人物片段’整理一下,明天带给大家看,就当是诗社的‘成员介绍’,让大家更了解彼此。”

白墨眼睛一亮:“好啊!我相信大家肯定会喜欢的,这才是咱们诗社最特别的‘资料’,比任何章程、任何计划都更有意义。”

两人并肩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月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苏松看着身边的白墨,又想起笔记本里的文字,忽然觉得,高三的日子,因为有了这些朋友,有了这个诗社,变得格外不一样。以后的日子里,不管遇到多少试卷、多少压力,只要翻开这本笔记本,看到这些 “人物片段”,就会想起这段一起读诗、一起努力的时光,就会想起,在这个秋天,有六个追梦的人,一起种下了 “扶苏” 的种子,一起期待着它开花结果。

回到家,苏松把笔记本摊在书桌上,台灯的暖光落在纸上。他拿出彩色的笔,在每个 “人物片段” 旁边画了小小的头像 —— 白墨的头像旁画着一本《诗经》,尤龙的头像旁画着一个小灯笼,贺花的头像旁画着一支发簪,宋子充的头像旁画着一本资料册,宋子都的头像旁画着一个相机,而自己的头像旁,画着一株小小的扶苏树。

画完最后一笔,苏松轻轻抚摸着那株扶苏树,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这本笔记本里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他们的 “扶苏诗社”,也会像这株扶苏树一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慢慢生长,慢慢绽放,在青春的岁月里,留下最温暖、最珍贵的印记。

他拿起手机,给小组群里发了一条消息:“明天带了份特别的‘资料’,是咱们诗社的‘人物片段’,希望大家会喜欢。下周三的活动,咱们一起加油,让‘扶苏诗社’有个完美的开始!”

很快,群里就热闹起来 —— 尤龙发了个 “好奇” 的表情包,贺花问 “是不是写了咱们每个人的故事呀”,宋子都发了个 “期待照片版” 的调侃,宋子充则简单回复了 “好”,白墨则发了个 “温暖” 的表情,说 “我相信一定会很感动”。

苏松看着群里的消息,嘴角忍不住上扬。他知道,这段关于诗社、关于朋友、关于青春的故事,会在这本笔记本里,一直延续下去,成为他生命里最温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