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墨中有白 > 第42章 宋子都的寒假旅行,寄回各地风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2章 宋子都的寒假旅行,寄回各地风景

寒假前一周,宋子都在诗社的聊天群里突然抛出一个重磅消息:“我寒假要去 A 省和 b 省旅行啦!专门去看传统木雕和历史文物,到时候给你们寄各地的风景照片!” 消息刚发出去,群里瞬间热闹起来。苏松调侃道:“哟,我们的‘搞怪担当’居然要去做文化考察了?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宋子都立刻回了个 “叉腰” 的表情包:“别小看我!我这次可是带着任务去的,要帮贺花收集传统工艺素材,还要给大家带文化纪念品呢!”

其实,宋子都的旅行计划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筹备了。起因是上次贺花分享汉服设计草图时,提到 “想看看不同地区的传统工艺,寻找设计灵感”,而宋子都自己也一直对历史文物充满好奇,总觉得课本上的图片不够生动。于是,他特意查了资料,发现 A 省的木雕工艺传承千年,b 省的历史博物馆藏有大量与《诗经》时代相关的文物,便立刻定了行程,还特意准备了一本厚实的笔记本和一台复古相机,打算把旅行中的所见所闻都细致记录下来。

出发前一天,宋子都的行李箱里塞满了东西:除了换洗衣物,还有贺花托他带的 “传统工艺观察清单”,上面列着木雕纹样、工具用法等需要重点记录的内容;苏松让他帮忙拍些当地古建筑的细节,说是要写进《高三?人物志》;白墨则希望他能留意是否有与《诗经》相关的文物或习俗,方便补充批注。“放心吧,保证完成任务!” 宋子都拍着胸脯向大家保证,眼里满是期待。

旅行的第一站是 A 省的木雕古镇。刚踏入古镇,宋子都就被空气中弥漫的樟木香气吸引了。青石板路两旁,错落分布着数十家木雕工坊,门口挂着的红灯笼上,雕刻着精美的花鸟纹样,阳光透过灯笼纸,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宋子都兴奋地举起相机,“咔嚓” 一声,将这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定格下来。

他走进一家名为 “木语堂” 的工坊,里面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傅正坐在窗前雕刻一块樟木。只见老师傅手中的刻刀灵活翻飞,原本平平无奇的木块上,渐渐浮现出一朵盛放的牡丹,花瓣的纹理细腻逼真,仿佛下一秒就要绽放开来。“爷爷,您这手艺也太厉害了吧!” 宋子都忍不住感叹。

老师傅抬头笑了笑,递给他一把小刻刀:“小伙子,要不要试试?木雕讲究的是耐心,得顺着木纹走,急不得。” 宋子都小心翼翼地接过刻刀,学着老师傅的样子在废木料上尝试。可刚下刀就歪了,木料上划出一道歪斜的痕迹。“没关系,刚开始都这样。” 老师傅耐心指导,“你看这牡丹,要先勾勒出轮廓,再一点点刻出层次,就像画画一样,得有章法。”

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宋子都渐渐找到了感觉,虽然最后只刻出一朵歪歪扭扭的小花,却格外有成就感。他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A 省木雕,以樟木、楠木为原料,擅长雕刻花鸟、山水,刀法分阴刻、阳刻,注重线条流畅。老师傅说,好的木雕不仅要好看,还要有寓意,比如牡丹象征富贵,松鹤代表长寿。” 他还特意拍了老师傅雕刻的牡丹作品,打算回去后拿给贺花参考。

在古镇待了三天,宋子都几乎走遍了所有工坊。他看到有的工坊在雕刻传统家具,桌椅的扶手处刻着 “回纹”,寓意 “连绵不断”;有的在制作木雕摆件,其中一尊 “麒麟送子” 雕像,细节精致到麒麟的鳞片都清晰可见;还有的在创作创新作品,将动漫角色与传统木雕结合,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驻足。“原来传统工艺也能这么潮!” 宋子都惊讶地发现,这些创新作品不仅保留了木雕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元素,既传承了文化,又贴近年轻人的兴趣。他赶紧把这些发现记在笔记本上,还拍了不少照片,打算分享给贺花,给她的汉服设计提供新思路。

离开 A 省,宋子都前往 b 省的历史博物馆。刚走进博物馆大厅,他就被正中央陈列的一件青铜鼎吸引了。鼎身刻着复杂的铭文,讲解员介绍说,这是西周时期的文物,上面的铭文记载了当时的祭祀活动,与《诗经?大雅》中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的描述相呼应。“原来《诗经》里的诗句真的能和文物对应上!” 宋子都兴奋地拿出笔记本,一边听讲解,一边快速记录,还特意拍了铭文的细节照片,打算发给白墨。

在博物馆的 “诗经文化展厅”,宋子都看到了更多惊喜:展柜里陈列着出土的周代玉器,造型与《诗经?卫风》中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描述的玉饰相似;墙上挂着的复原图,展示了周代人采集荇菜的场景,与《关雎》中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的画面完美契合;还有一组陶俑,再现了古人举行乡饮酒礼的场景,让他瞬间理解了《诗经?小雅》中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的宴会氛围。

“原来课本上的诗句,背后有这么生动的故事!” 宋子都一边感叹,一边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悟:“以前读《诗经》,总觉得离自己很远,看到这些文物和复原图,才发现古人的生活与情感和我们其实很相似,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从来都没有变过。” 他还特意录了一段展厅的视频,打算回去后和诗社的伙伴们一起分享。

旅行的最后一天,宋子都去了 b 省的古城墙。站在城墙上,眺望远处的群山和脚下的护城河,他忽然想起《诗经?邶风》中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的诗句,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站在城墙上的心境。他拿出相机,拍下了古城墙在夕阳下的身影,余晖将城墙染成金色,显得格外庄重。

返程途中,宋子都迫不及待地整理旅行照片和笔记。他把照片按照 “木雕工艺”“历史文物”“自然风光” 分类,在每张照片下面都写了详细的说明,比如木雕的纹样寓意、文物与《诗经》的关联;笔记本上则记满了采访心得和文化感悟,还画了不少简笔画,比如老师傅雕刻的姿势、文物的造型,生动又有趣。

回到家的第一天,宋子都就召开了线上分享会。他先展示了 A 省木雕古镇的照片:“你们看这牡丹木雕,细节是不是特别精致?老师傅说,雕刻的时候要想着花盛开的样子,才能刻出灵气。贺花,你设计汉服的时候,也可以试试用这种木雕纹样,肯定特别好看!”

贺花看着照片,眼睛一亮:“太有用了!我之前一直想设计一款有传统纹样的汉服,这些木雕图案正好可以借鉴,尤其是那个‘回纹’,寓意特别好,我想用到裙摆上。”

接着,宋子都展示了 b 省历史博物馆的文物照片:“这是西周的青铜鼎,上面的铭文和《诗经》里的祭祀场景有关。白墨,你看这个玉饰,是不是和《卫风》里描述的很像?”

白墨认真地看着照片:“太像了!我之前在批注里还疑惑‘如切如磋’到底是怎样的工艺,看到这个玉饰,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些照片和视频对我的批注帮助太大了,谢谢你,子都!”

苏松也兴奋地说:“你拍的古城墙照片太有感觉了!我写《人物志》的时候,正好可以用这段经历,把《诗经》与现实场景结合起来,让内容更生动。”

宋子都还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这次旅行让我明白,传统文化不是死板的课本知识,而是活生生的生活与情感。无论是木雕工艺里的匠心,还是文物背后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以后我们诗社可以多组织这样的文化探访活动,让大家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尤龙说:“等我兼职不忙了,也想去这些地方看看,亲身感受一下木雕工艺和历史文物的魅力。” 宋子充则建议:“我们可以把子都的旅行笔记和照片整理成小册子,作为诗社的‘文化资料集’,方便大家以后参考。”

分享会结束后,宋子都把整理好的照片和笔记发给了每个人。他看着群里大家热烈讨论的消息,心里满是成就感。这次旅行不仅让他自己收获满满,还能为诗社的伙伴们提供帮助,这样的经历比任何纪念品都珍贵。

这个寒假,因为这次旅行,宋子都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他知道,传统文化就像这些木雕和文物,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传承,才能保持活力。而诗社的伙伴们,就是和他一起传承这份美好的同行者。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去更多地方,了解更多文化,让《诗经》的美好与传统文化的魅力,永远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