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最后一个周末,窗外飘着细碎的春雨,苏松坐在书桌前,将寒假里散落的笔记本、便签纸一一摊开。阳光透过纱窗,在纸页上投下淡淡的光斑,那些写满字迹的纸张,像是串联起整个寒假的珍珠,等着他细细梳理成串。他抬手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肩膀,指尖划过一本蓝色封皮的笔记本——这是他寒假刚开始时特意买的,原本只想随手记录些日常,没想到最后竟成了厚厚一叠待整理的“成长碎片”。 “先从阅读笔记开始吧。”苏松轻声对自己说,翻开那本专门记录《诗经》感悟的笔记本。第一页是他刚回家时写的《蒹葭》批注,字迹还带着几分仓促,只简单标注了“道阻且长”的表层含义;往后翻,纸页上渐渐多了些彩色笔迹,红色的是诗句出处,蓝色的是文化背景补充,黑色的则是他自己的生活联想。比如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旁边,他画了一小片芦苇荡,旁边写着:“老家村口的芦苇也是这样,清晨有霜时,穗子泛着白,像奶奶头发上的银丝。”还有一处,他贴着一张从旧报纸上剪下来的西周服饰复原图,配文:“《卫风·硕人》中‘衣锦褧衣’,原来指的是这种外披薄纱的礼服,古人对服饰的讲究,藏着对礼仪的重视。” 苏松将这些批注逐一敲进电脑,特意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区分内容类型。遇到不确定的文化背景,他还会翻出《诗经译注》和白墨之前分享的读书笔记核对,比如“投桃报李”的出处,他之前记混了《大雅·抑》和《卫风·木瓜》,这次特意在文档里加了红色批注:“2025年2月15日核对,‘投桃报李’出自《大雅·抑》,原指礼尚往来,非婚恋场景,需注意与《木瓜》区分。”整理到《凯风》时,他想起白墨分享的“诗经之约”,忍不住在旁边加了一段小字:“白墨说她和父亲共读此诗时,父亲想起了奶奶,忽然觉得‘孝’不是道理,是能落在生活里的心疼。下次回家,也要和爸妈聊聊这首诗。” 处理完《诗经》笔记,苏松又翻开另一本绿色封皮的本子,里面是他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最上面一篇是关于汪曾祺《受戒》的读后感,他写道:“汪老的文字像老家灶台上的粥,温吞却有滋味。《受戒》里的小和尚和英子,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却让我想起村口老槐树下下棋的爷爷们——生活的美好,往往藏在这些细碎的烟火气里。”他将这些感悟整理成段落,特意在末尾加了“延伸思考”:“以后写乡土小诗时,可以借鉴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不用刻意追求华丽辞藻,真实的生活细节更能打动人。” 阅读笔记整理到一半,苏松起身去倒了杯热水。路过书架时,他瞥见那本黄色封皮的“学习计划本”,封面上用粗笔写着“寒假每日任务”,边角已经有些磨损。他笑着拿起本子,翻开第一页,上面是1月20日的计划:“数学错题10道(函数部分)、英语单词50个、《诗经》批注2篇”,后面用红笔打了个勾,旁边写着“函数错题仍有3道未懂,明日请教老师”。往后翻,计划本里的内容渐渐有了变化,从最初的“完成任务”变成了“总结反思”,比如2月5日的记录:“今天做英语阅读时,发现长难句分析还是薄弱,明天增加1篇长难句练习,结合语法书整理句式结构。” 苏松将这些计划和完成情况逐天录入表格,在“未完成原因”和“改进措施”列里补充了详细说明。他注意到,整个寒假里,数学函数部分的错题完成率最低,便在表格末尾加了一行总结:“函数部分需加强基础公式记忆,新学期每周安排2次专项练习,结合错题本整理典型题型。”英语单词的完成率则从最初的70%提升到了95%,他在旁边画了个向上的箭头,写道:“每天早晚各记25个单词,利用碎片时间复习,效果显着,新学期继续保持。” 整理完学习计划,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苏松打开台灯,暖黄色的灯光照亮了书桌角落那叠写着“生活感悟”的便签纸。他拿起最上面一张,是1月28日写的,字迹有些潦草:“今天独自完成了老家文化广场的诗句收集,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跑了3个自然村,采访了12位老人。虽然累得脚疼,但当整理出20首民间小诗时,心里像装了暖炉——原来坚持做一件事,真的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他将这些便签纸按日期排序,逐张录入文档。有一张便签纸上只画了一幅简笔画:一盏台灯、一本打开的书、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旁边写着:“2月10日深夜,解数学题时卡了半小时,抬头看到窗外的月亮,忽然觉得专注的时刻很珍贵。其实难题像《蒹葭》里的‘伊人’,只要慢慢找方法,总能靠近。”苏松看着这幅画,想起当时的场景,忍不住在文档里加了一段补充:“那天最后解出题目时,已经是凌晨1点,奶奶起来给我热了碗粥。原来努力的时候,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坚持。” 还有一张便签纸是关于诗社线上活动的,上面写着:“2月15日线上读书会,听尤龙说他在书店帮顾客推荐《诗经》书籍,突然觉得我们做的事很有意义。诗社不是一个人的‘小圈子’,是能把文化传递出去的‘小窗口’。”苏松将这段话放在“生活感悟”的最后,加了一句:“新学期,要和诗社的伙伴们一起,把这个‘窗口’开得更大,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文化的美好。” 凌晨1点,苏松终于将所有内容整理完毕。他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文档,标题是“个人学习与成长档案”,下面分了“阅读笔记”“学习计划”“生活感悟”三个部分,总字数超过了一万字。他点击“保存”按钮,心里忽然涌起一股踏实感。 苏松关掉电脑,走到窗边。春雨已经停了,夜空里挂着一轮浅白色的月亮。他想起寒假刚开始时,自己还在担心“会不会浪费时间”,现在才明白,那些看似零散的记录,其实都是成长的印记——从对《诗经》的一知半解,到能结合生活写批注;从制定计划时的盲目,到能总结反思改进;从独自完成任务的忐忑,到体会到坚持的意义。 他回到书桌前,在“个人学习与成长档案”的最后加了一段“新学期寄语”:“这个寒假,像一场慢下来的旅行,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这份档案不是终点,是新学期的起点。愿自己能带着这份踏实,继续在学习中探索,在文化中成长,和诗社的伙伴们一起,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得有意义、有温度。” 写完这段话,苏松合上电脑。窗外的月光透过纱窗,落在文档的打印稿上,那些黑色的字迹,像是撒在纸上的星星,照亮了他新学期的路。他知道,新学期的挑战还很多,但只要带着这份“成长档案”里的收获和反思,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总能靠近自己想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