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墨中有白 > 第54章 宋子充的默默关注,及时伸出援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4章 宋子充的默默关注,及时伸出援手

寒假里的一个雪天,宋子充刚结束线上数学辅导,正准备整理《诗经》文化背景资料,手机突然弹出苏松的朋友圈——一张拍得有些模糊的数学题照片,配文是“函数图像和不等式结合,卡了一下午,求大神指点”。照片里的题目旁边画满了凌乱的辅助线,看得出来苏松费了不少劲。宋子充放下手里的资料,点开照片仔细看了看,这道题是函数单调性与不等式的综合题,确实是苏松之前提到过的薄弱点。他没有立刻发消息打扰,而是拿出草稿纸,一步步拆解解题步骤,从“确定函数定义域”到“求导分析单调性”,再到“结合不等式边界值求解”,每一步都写得清晰工整,还特意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易错点,比如“注意定义域内的断点”“导数为零处需验证是否为极值点”。 晚上八点,宋子充估摸着苏松应该忙完了家里的事,才把写好的解题步骤拍成照片发给苏松,附带一条消息:“这道题可以分三步解,我把关键步骤标出来了,你先看看,有不懂的地方我们再视频聊。”没过几分钟,苏松就回复了一连串的“谢谢”,还发了个“恍然大悟”的表情包:“原来定义域这里我漏了一个断点!难怪之前算出来的结果不对,你标注的易错点太关键了!”宋子充笑着回复:“要是还有类似的题目,随时发给我,我们可以一起总结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以后遇到就不会卡壳了。”之后的几天,宋子充还特意整理了一份“函数综合题解题框架”发给苏松,里面归纳了常见的题型和应对方法,帮苏松慢慢攻克了这个薄弱环节。 没过多久,宋子充又注意到了白墨的困扰。那天诗社线上读书会后,白墨私下找他,语气有些犹豫:“子充,我最近在写英语作文时总觉得没思路,题目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我想结合《诗经》来写,可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写出来的句子总是很生硬。”宋子充立刻明白,白墨是卡在了“中文思维转化为英文表达”和“文化内容的恰当阐述”上。他没有直接给白墨写好的范文,而是先问她:“你想通过哪几个角度来写?比如《诗经》在现代文化中的体现,或者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案例?”白墨说:“我想写贺花的汉服改良,还有我们诗社的《诗经》活动,可不知道怎么把这些例子自然地融入进去。” 当天晚上,宋子充准备了一份详细的写作思路框架,通过视频通话讲给白墨听。他先帮白墨确定了“引言—案例分析—总结”的结构,引言部分建议用“《诗经》中的传统意象在现代生活中的再现”作为切入点;案例分析部分,分“汉服改良”和“诗社活动”两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教白墨如何用“具体细节+文化意义”的方式展开,比如写汉服改良时,可以先描述“蒹葭纹样的刺绣细节”,再阐述“这是对《诗经》文化的现代诠释”;还特意帮白墨整理了一些常用的英文表达,比如“cultural inheritance(文化传承)”“modern interpretation(现代诠释)”,以及如何用从句连接不同的观点,避免句子生硬。 视频通话结束后,宋子充还把整理好的写作框架和常用表达发给了白墨,附上一句:“你先按照这个思路写初稿,写完后发给我,我们一起修改,不用着急。”几天后,白墨把初稿发给宋子充,他逐字逐句地修改,不仅修正了语法错误,还帮白墨调整了句子的逻辑顺序,让案例和观点结合得更紧密。在白墨写“诗社线上读书会”的段落里,他加了一句“members shared their insights on the book of Songs, turning virtual discussions into a bridge connec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daily life”,让表达更生动。白墨看到修改后的作文时,感动地说:“子充,谢谢你这么用心,现在我终于知道该怎么写这类作文了!” 寒假快结束时,宋子充又注意到了尤龙的不对劲。那段时间尤龙在文化公司的工作很忙,经常在诗社群里发“今天又加班整理资料”“这个《诗经》文化背景我怎么都搞不懂”的消息,语气里带着明显的烦躁。有一天晚上,尤龙在群里吐槽“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工作没做好,学习也耽误了”,其他成员纷纷安慰,宋子充却注意到尤龙没有回复大家的消息,估计是情绪还没平复。他没有在群里多说,而是私下给尤龙发了一条消息:“我知道你最近很累,又要工作又要兼顾学习,压力肯定很大。其实我之前准备数学竞赛时,也有过类似的感受,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后来我发现,与其纠结‘没做好’,不如先停下来,想想自己已经完成了什么。你这段时间整理了那么多《诗经》活动资料,还帮公司策划了互动游戏,这些都是很棒的成绩,别因为暂时的困难否定自己。” 过了一会儿,尤龙回复了:“子充,谢谢你,其实我就是觉得压力太大了,没人能说说话,怕在群里说多了影响大家的心情。”宋子充立刻回复:“你不用有这样的顾虑,我们是诗社的伙伴,有什么不开心的都可以跟我们说。要是觉得累了,就给自己放半天假,看看电影、散散步,调整好心态再继续。工作上要是遇到《诗经》文化背景的问题,也可以随时问我,我帮你一起查资料、分析,别一个人扛着。”之后的几天,宋子充每天都会私下跟尤龙聊几句,问问他当天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偶尔分享一些自己缓解压力的方法,比如“累的时候听一首轻音乐”“把大任务拆成小目标,完成一个就给自己一点奖励”。在宋子充的陪伴和鼓励下,尤龙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又恢复了之前积极的状态。 其实宋子充做这些事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他只是记得刚加入诗社时,苏松帮他整理过《诗经》的背诵清单,白墨分享过古诗文赏析的笔记,尤龙带他参加过文化展活动。他觉得,诗社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应该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寒假期间,他还悄悄做了一份“诗社成员学习情况记录表”,上面记着每个人的薄弱点和需要帮助的地方:苏松的数学函数、白墨的英语写作、尤龙的《诗经》文化背景应用,甚至还有贺花在汉服纹样设计中遇到的“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困惑。他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默默准备相关的资料和建议,在合适的时机提供帮助,从不张扬。 开学后,诗社成员们偶尔会在聊天时提到寒假里宋子充的帮助。苏松说:“要不是子充帮我拆解数学题,我可能到现在还卡在函数综合题里。”白墨笑着说:“我的英语作文能拿到高分,子充的辅导功不可没。”尤龙则认真地说:“那段时间要是没有子充的鼓励,我可能早就放弃了,他不仅帮我调整心态,还帮我整理《诗经》资料,真的很感谢他。”每当这时,宋子充总是笑着说:“没什么,我们是伙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有一次,贺花好奇地问:“子充,你怎么总能注意到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呀?”宋子充想了想,说:“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平时多留意大家说的话,比如苏松提到过函数不好,白墨说过英语写作没思路,尤龙吐槽过工作压力大,记在心里,等到大家需要的时候,就能及时帮上忙了。”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看到大家因为我的帮助解决了问题,我也会觉得很开心,这种开心比自己完成一件事还要强烈。” 宋子充的默默关注和及时援手,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悄悄温暖着诗社的每一个人。大家渐渐发现,不管是学习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烦恼,只要遇到困难,宋子充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用他的耐心和细心,帮大家度过难关。而这份温暖,也让诗社这个大家庭变得更加团结,更加有凝聚力。每个人都知道,在传承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因为有宋子充这样的伙伴,一直默默陪伴在身边,一起面对挑战,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