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墨中有白 > 第60章 春日将至,扶苏初绽锋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0章 春日将至,扶苏初绽锋芒

三月的风带着暖意吹进校园,教学楼前的玉兰花苞悄悄鼓了起来,操场边的柳枝抽出嫩黄的新芽,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花香 ——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诗社的各项活动也像这春日里的草木,蓬勃地生长着。

周日下午的社团活动室里,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满桌的资料上,诗社的成员们正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即将举办的 “非遗文化展”。苏松手里拿着一份活动流程表,指尖在 “学生作品展示区” 那一项上轻轻划过:“我们可以把大家之前在体验日做的剪纸、刺绣都放进去,再配上对应的《诗经》诗句卡片,比如贺花做的‘蒹葭’纹样书签,旁边就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卡片,让参观者既能看到作品,又能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我觉得还可以加一个‘互动体验区’!” 贺花立刻补充,手里举着一张刚画好的展区布局图,“让来参观的同学可以现场尝试剪简单的‘桃夭’纹样,或者在空白书签上绣一朵小桃花,我们派几个成员在旁边指导,这样能让大家更有参与感。”

尤龙也跟着点头:“我可以设计一个‘文化问答小游戏’,把《诗经》里的知识点做成问答卡片,答对的同学能获得小奖品,比如白墨整理的《诗经》笔记复印件,或者宋子都刻的小木牌,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让大家学到知识。”

苏松认真地听着大家的建议,时不时在流程表上做标记。当宋子都提到 “想邀请张爷爷来现场展示剪纸技艺” 时,他立刻说道:“我明天就去联系张爷爷,顺便问问他能不能带一些珍藏的老剪纸作品来,比如以前剪的‘二十四节气’纹样,这样展览的内容会更丰富。”

看着苏松有条不紊地统筹着各项事务,白墨悄悄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春日里的诗社,像一片生机勃勃的田野,而苏松就像田野里的领头人,带着大家一起播种、耕耘,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她抬起头,正好对上苏松看过来的目光,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地移开了视线 —— 自上次一起准备读书分享会之后,这样无声的默契越来越多了。

第二天下午,苏松特意提前放学,去非遗工坊拜访张爷爷。老人正在院子里晒剪纸作品,看到苏松来了,笑着把他迎进屋里:“你说的‘非遗文化展’我已经听说了,贺花那丫头早就跟我提过。我这里正好有一套十年前剪的《诗经》主题长卷,有‘关雎’‘蒹葭’‘桃夭’好几篇,明天我就带过去,再现场给孩子们剪几幅‘春日’主题的作品。”

苏松连忙道谢,又和张爷爷详细确认了展览当天的流程,比如什么时候到场、需要准备哪些工具、展示的位置在哪里。临走时,张爷爷拍了拍他的肩膀:“小伙子,我看你对传统文化这么上心,又能带着一群年轻人一起做,真是难得。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跟我说。”

从非遗工坊出来时,夕阳已经西斜,金色的余晖洒在路边的玉兰花上,给花瓣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苏松想起刚加入诗社时的自己,那时他只是个喜欢写点小诗的普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只停留在课本层面;而现在,他不仅能带着大家策划文化展、组织体验日,还能和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这种变化让他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回到学校后,苏松立刻把和张爷爷沟通的结果告诉了诗社成员。大家都兴奋不已,宋子都甚至已经开始准备展示用的桌子和工具,贺花则忙着给之前做的手工作品装裱相框,尤龙也加班加点地设计问答游戏的卡片。整个诗社都沉浸在忙碌又充实的氛围里,像春天里努力生长的草木,渴望着在阳光下绽放自己的光彩。

“非遗文化展” 举办的那天,天气格外好。社团活动室里挤满了前来参观的同学,张爷爷的剪纸长卷前围了一圈又一圈人,大家都惊叹于老人精湛的技艺;互动体验区更是热闹,同学们排着队等着尝试剪纸和刺绣,宋子都和贺花在旁边耐心地指导,时不时还会讲解几句对应的《诗经》知识;尤龙的问答游戏也吸引了不少人,很多同学为了赢得小奖品,认真地翻阅着旁边摆放的《诗经》选读手册。

苏松穿梭在各个展区之间,时而帮张爷爷递剪刀,时而解答同学们关于剪纸历史的问题,时而还会和白墨一起整理展示的作品。当看到有个低年级的同学因为剪不好桃花而着急时,他蹲下来,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折纸、如何下剪:“你看,先把纸对折三次,然后在边缘剪一个小小的弧形,展开就是一朵桃花了。就像《诗经》里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每一朵桃花都有自己的形状,剪得不好也没关系,只要是自己用心做的,就是最好的。”

孩子在他的指导下,终于剪出了一朵歪歪扭扭的桃花,开心地举着给妈妈看。苏松看着孩子灿烂的笑容,忽然想起寒假里在老家文化广场上,那位让他写诗的老奶奶,想起读书分享会上教授讲的《关雎》内涵,想起诗社成员们一起努力的日日夜夜 —— 原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这样,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次活动到无数次分享,像春风拂过大地,悄无声息地在每个人心里种下种子。

展览快结束时,学校的德育主任特意来到活动室,对诗社成员们说:“这次的‘非遗文化展’办得非常成功,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以后学校会多支持你们的活动,希望你们能继续带着更多同学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

听着主任的表扬,苏松心里充满了自豪。他看了看身边的伙伴们,贺花正和张爷爷说着悄悄话,白墨在整理同学们留下的反馈卡片,尤龙和宋子都在收拾展示工具,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他忽然觉得,诗社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家付出,也都在这个家里成长。

傍晚时分,大家一起收拾好活动室,并肩走在校园的小路上。玉兰花已经开了不少,洁白的花瓣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温柔,柳枝随风摇曳,像是在为他们送别。宋子都忽然提议:“我们来背一首《诗经》里描写春天的诗吧!就背《出车》里的‘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好啊!”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清脆的声音在校园里回荡:“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苏松走在人群中间,听着身边伙伴们的声音,看着眼前美好的春日景象,忽然想起自己在《高三?人物志》里写的一句话:“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能在春天里发芽、在阳光下绽放的种子,只要我们用心浇灌,就能让它长成参天大树。”

他抬头望向天空,暮色渐浓,星星开始悄悄出现。春天已经来了,诗社的新旅程也才刚刚开始。他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在等着他们,比如要策划更多的文化活动、要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要更深入地研究传统文化;但他也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只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不变,诗社一定能在新学期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他自己,也会像春日里的扶苏一样,在带领大家前进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锋芒。

白墨似乎察觉到了他的思绪,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递给他一张纸条。苏松打开一看,上面写着:“春日将至,未来可期。愿我们都能像《诗经》里的草木一样,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茁壮成长,不负时光。”

他转过头,对白墨露出一个温暖的笑容,将纸条小心翼翼地放进笔记本里。晚风拂过,带来玉兰花的香气,也带来了春天的希望。诗社的成员们还在继续聊着未来的计划,笑声和话语声在春日的校园里久久回荡,像是在为卷一的故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像是在为卷二的新篇章,奏响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