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墨中有白 > 第18章 寻找秘密基地,旧教学楼的角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章 寻找秘密基地,旧教学楼的角落

十月的午后,阳光带着夏末最后的燥热,洒在学校的操场上。林晓、苏松和白墨站在操场边缘的香樟树下,看着不远处嬉笑打闹的学生,脸上都带着几分无奈。连续三天,他们都在寻找诗社未来的固定活动地点,从操场旁的器材室到教学楼一层的空教室,要么空间太小,要么人流量太大,始终没找到合适的地方。

“操场附近确实不行,” 林晓擦了擦额角的汗,目光扫过操场上奔跑的身影,“每次我们想讨论活动方案,都得扯着嗓子说话,而且人来人往的,根本没办法静下心来整理资料。”

苏松翻开手里的笔记本,上面记着几天来考察过的地点:“器材室空间太小,只能放下一张桌子,根本容不下咱们诗社的人;一层空教室虽然大,但经常有其他班级借用,而且靠近走廊,脚步声、说话声特别吵,不适合做需要安静的活动,比如《诗经》品读、手工制作。”

白墨抱着那本常带在身边的《诗经》,指尖轻轻摩挲着封面,忽然开口:“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不一定非要在操场附近或者教学楼的低楼层找。之前我路过旧教学楼的时候,发现那里人很少,或许能找到合适的地方。”

“旧教学楼?” 林晓愣了一下,“就是那栋快要翻新的老楼吗?我听说里面很多教室都空着,就是不知道环境怎么样。”

“去看看就知道了。” 白墨率先迈步,“旧教学楼虽然有点旧,但胜在安静,而且那种老建筑的氛围,说不定还能和《诗经》的传统文化感契合。”

三人沿着操场旁的小路,朝着旧教学楼的方向走去。旧教学楼位于学校的西北角,外墙爬满了绿色的藤蔓,窗户上的玻璃有的已经换成了新的,但仍保留着老式木框,透着一股复古的韵味。走进教学楼,楼道里静悄悄的,只有阳光透过窗户,在地面上投下长长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灰尘和木质的气息。

“这里比想象中干净多了。” 苏松一边走,一边观察着周围的环境,“楼道里没有堆积的杂物,墙壁虽然有些斑驳,但很整洁。”

白墨沿着楼梯慢慢往上走,目光在各个教室的门上扫过。一楼和二楼的教室大多挂着 “待维修” 的牌子,里面空荡荡的;走到三楼时,她忽然停在一间教室前 —— 这间教室的门没有完全关严,留着一条缝隙,里面似乎传来微弱的风声。

“我们看看这间。” 白墨轻轻推开教室门,一股夹杂着草木清香的风扑面而来。这间教室比其他教室小一些,大约只有普通教室的三分之二大,靠窗的位置有一个小小的窗台,上面摆着几盆不知名的小草,显然有人偶尔会来打理。教室的墙壁上,还残留着前几届学生留下的涂鸦,有简单的笑脸,还有几句用粉笔写的诗句,虽然有些模糊,但依稀能看出 “蒹葭苍苍” 的字样。

“这里也太合适了吧!” 林晓忍不住感叹,她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外面是一片小小的绿化带,种着几棵桂花树,风吹过,带来阵阵桂花香,“空间大小正合适,咱们诗社十多个人在这里活动完全没问题;而且特别安静,听不到外面的吵闹声,只有风声和桂花香。”

苏松走到教室中央,用脚步丈量了一下空间:“这里可以放一张长桌,供大家讨论、做手工;靠窗的位置可以摆两个书架,放《诗经》相关的书籍和我们制作的手工艺品;墙角还能放一个收纳柜,存放活动道具,比如汉服模型、诗词卡片之类的。”

白墨走到窗台边,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小草:“你们看,这里还有人留下的小草,说明之前有人来过这里,而且很爱惜环境。我们把这里作为诗社的秘密基地,既不会打扰到别人,也能享受这份安静。”

三人越看越满意,立刻开始规划起来。林晓负责记录需要添置的物品,比如长桌、书架、收纳柜、台灯;苏松则测量教室的尺寸,确保购买的家具能刚好放进教室;白墨则开始构思如何装饰教室,比如在墙上挂一些《诗经》里的诗句条幅,在窗台摆放更多的绿植,让这里更有文化氛围。

当天晚上,诗社的所有人都聚集在临时活动室,林晓、苏松和白墨把找到旧教学楼教室的消息告诉了大家,并展示了拍的照片。

“这个地方也太赞了吧!” 尤龙看着照片,眼睛一亮,“安静又有氛围,比之前找的地方好多了。我有个想法,咱们可以在那里设立一个小型图书馆,专门放置《诗经》相关的书籍。”

他从书包里掏出几本书,有《诗经译注》《诗经鉴赏辞典》,还有几本带有插图的《诗经》绘本:“我家里有很多关于《诗经》的书,之前一直没地方放,正好可以捐给诗社图书馆。咱们还可以发动其他成员,把自己家里闲置的《诗经》相关书籍带来,或者一起凑钱购买一些新的书籍,比如《诗经植物图鉴》《诗经与古代生活》之类的,丰富图书馆的藏书。”

宋子充推了推眼镜,补充道:“设立图书馆是个好主意,我们还可以制定借阅制度,比如每人每次最多借两本书,借阅时间不超过两周,确保每个成员都能有机会阅读。另外,我们可以组织成员轮流分享阅读心得,比如每周安排一位成员,在活动时分享自己读《诗经》某一篇目的感受,这样既能促进大家交流,又能加深对《诗经》的理解。”

“我觉得这个计划可行!” 苏松立刻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小型图书馆的位置就定在靠窗的两个书架,左边放《诗经》原文、译注类书籍,右边放鉴赏、拓展类书籍,方便大家查找。借阅制度和阅读分享会的安排,我们可以再细化一下,形成书面的规定,贴在书架旁边。”

白墨这时也开口了:“除了小型图书馆,我还建议我们在这里举办小型的 writing workshop(写作工作坊)。这间教室特别安静,很适合大家静下心来思考和创作。我们可以定期组织活动,比如每次确定一个《诗经》相关的主题,像‘以《桃夭》为灵感写一首现代诗’‘根据《关雎》的意境写一个小故事’,让大家在安静的环境中讨论诗句,然后进行创作,最后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提出修改建议。”

贺花眼睛一亮,立刻说道:“这个提议太好了!我之前一直想尝试根据《诗经》创作一些短文,但总找不到合适的氛围。在这个秘密基地里,有安静的环境,还有大家一起讨论、分享,肯定能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而且我们还可以把优秀的作品整理起来,做成一本诗社专属的《诗经创作集》,以后回顾起来也很有意义。”

宋子都也附和道:“我虽然不擅长写作,但很愿意参与讨论。比如大家讨论《蒹葭》的时候,我可以分享自己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理解,说不定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思路。而且互相分享作品的时候,还能学习到别人的优点,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尤龙这时又补充道:“除了阅读分享会和 writing workshop,我们还可以在秘密基地举办‘传统文化小课堂’,比如让贺花教大家做汉服配饰,让白墨教大家解读《诗经》里的难点句子,让苏松分享他整理的《诗经》背景资料。这样一来,秘密基地就成了我们学习、交流、创作的多功能空间,能满足不同成员的需求。”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越讨论越兴奋,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宋子充负责制定小型图书馆的借阅制度和阅读分享会的流程;白墨负责设计 writing workshop 的主题和活动形式;贺花负责准备 “传统文化小课堂” 的汉服配饰教学材料;苏松则负责整理《诗经》背景资料,为小课堂提供支持;林晓和宋子都则负责采购装饰教室所需的物品,比如诗句条幅、绿植、台灯等。

接下来的一周,诗社的成员们利用课余时间,一起打理旧教学楼的秘密基地。他们把教室彻底打扫了一遍,擦干净窗户和桌椅,修补了墙壁上的小裂缝;林晓和宋子都买回来的长桌、书架和收纳柜,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很快就组装好了;白墨手写的《诗经》诗句条幅,被挂在教室的四面墙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句经典的诗句,让整个教室充满了文化气息;贺花带来的绿植,被摆放在窗台和书架上,为教室增添了一抹生机;尤龙和其他成员捐赠的《诗经》相关书籍,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从原文译注到鉴赏拓展,种类丰富。

秘密基地整理好的那天,诗社的所有人都聚在这里,举办了第一次小型活动 ——“初识秘密基地” 分享会。大家围坐在长桌旁,手里拿着自己带来的小零食和饮料,分享着对秘密基地的期待。

“以后我们就能在这里安安静静地读《诗经》了。” 白墨捧着一本《诗经》,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在这里,没有外面的吵闹声,只有风声、桂花香和书页翻动的声音,太美好了。”

尤龙从书架上拿起一本《诗经植物图鉴》,翻开其中一页:“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在这里举办阅读分享会了,下次我要分享《诗经》里的植物,结合这本书里的图片,给大家讲讲古人眼中的植物是什么样的。”

苏松翻开笔记本,上面写满了接下来的活动计划:“下周我们举办第一次 writing workshop,主题是‘以《关雎》为灵感创作’;下下周举办阅读分享会,由尤龙分享《诗经》里的植物;之后还会有贺花的汉服配饰小课堂…… 咱们的秘密基地,一定会成为诗社最温暖的角落。”

林晓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桂花树,风吹过,桂花纷纷落下,像一场小小的桂花雨:“我觉得,这里不仅是我们的秘密基地,更是我们在忙碌的高三生活里,一个能静下心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地方。以后不管学习多累,只要来到这里,读一句《诗经》,和大家聊聊天,就能重新充满力量。”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教室里,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书架上的书籍、墙上的诗句条幅、窗台上的绿植,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大家围坐在一起,聊着对未来活动的期待,空气中弥漫着桂花香和欢声笑语。

白墨轻轻翻开《诗经》,找到《郑风?溱洧》中的句子,轻声念道:“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她抬起头,看着身边的伙伴们,笑着说:“古人在溱洧河畔欢聚,分享喜悦;现在我们在这个秘密基地里,一起感受《诗经》的魅力,传承传统文化,这大概就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吧。”

大家纷纷点头,目光落在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 —— 这里的每一本书、每一幅条幅、每一盆绿植,都凝聚着诗社成员的心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个位于旧教学楼角落的秘密基地,不仅是诗社的活动场所,更是他们青春岁月里,一段关于《诗经》、关于友谊、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珍贵记忆的开始。

从那天起,每当放学后或周末,旧教学楼的三楼,总会有一间教室亮着灯。里面时而传来讨论诗句的声音,时而响起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时而又充满了手工制作的欢声笑语。这个小小的秘密基地,像一颗藏在旧教学楼里的明珠,在时光的流转中,散发着属于传统文化与青春活力的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