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冬至了,寒风裹着雪粒,在窗外呼啸而过,可班级教室里却暖意融融。讲台上铺着红色的桌布,摆着面粉、擀面杖、调好的白菜猪肉馅,还有几盘已经包好的饺子,像一个个胖乎乎的小元宝。贺花穿着一件绣着梅花纹样的白色毛衣,正站在讲台上,笑着对围过来的同学们说:“今天是冬至,咱们一起包饺子、聊《诗经》,体验传统习俗,过一个有文化味儿的冬至!”
教室里立刻响起欢呼声,同学们纷纷围到桌前,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苏松、白墨、尤龙、宋子充、宋子都也挤在人群中,脸上满是期待 —— 这是贺花策划了很久的班级活动,既能让大家体验冬至习俗,又能结合《诗经》文化,让传统节日变得更有意义。
“冬至包饺子,可是有讲究的!” 贺花拿起一张饺子皮,放在手心,“我们老家有个说法,冬至吃饺子,耳朵不怕冻,因为饺子的形状像耳朵。而且包饺子的时候,要把馅料放足,捏紧边缘,这样来年的日子才能过得充实、美满。” 她说着,熟练地舀起一勺馅料,放在饺子皮中央,然后对折,用手指捏出漂亮的褶皱,很快,一个饱满的饺子就做好了,放在盘子里,像一朵绽放的花。
同学们看得跃跃欲试,纷纷拿起饺子皮开始尝试。苏松拿起饺子皮,小心翼翼地舀了一勺馅料,可刚一捏,馅料就从边缘漏了出来,弄得满手都是面粉,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别急,我来帮你!” 白墨笑着走过来,手把手教苏松:“馅料不要放太多,对折的时候要先捏中间,再捏两边,这样就不会漏了。” 在白墨的指导下,苏松慢慢掌握了技巧,虽然包的饺子不如贺花的精致,却也有模有样。
尤龙和宋子充则合作默契,尤龙负责放馅料,宋子充负责捏边,两人配合着,很快就包好了一盘饺子。宋子都最会搞怪,他把饺子包成了各种形状,有的像小老鼠,有的像小船,还有的像元宝,引得大家阵阵惊叹。“子都,你这饺子也太有创意了!” 贺花笑着说,“不过可别煮破了,不然‘元宝’就变成‘散财’啦!”
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面粉飞扬,饺子在盘子里渐渐堆成了小山。贺花看着大家热闹的样子,忽然想起了《诗经》里的诗句,便对大家说:“其实《诗经》里也有很多和冬天、节日相关的诗句,比如《豳风?七月》里就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记载,讲的就是古人在冬至前后凿冰、藏冰,为夏天做准备的习俗。还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说的是冬天酿酒,祈求长寿,和我们冬至吃饺子祈求平安,是一样的道理。”
同学们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认真地听着。白墨补充道:“《诗经》里的冬天,虽然寒冷,却充满了生活气息。比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描写了冬天的风雪,可后面还有‘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又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就像我们现在,虽然外面天寒地冻,可大家一起包饺子、聊诗句,心里却暖暖的。”
尤龙也点头说道:“我之前读《秦风?蒹葭》,总觉得冬天是清冷、孤独的,可今天和大家一起过冬至,才发现冬天也可以这么热闹、温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虽然写的是冬天的萧瑟,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里的追寻,却让冬天有了希望。就像我们现在,一起追寻传统文化的美,让这个冬天变得更有意义。”
贺花听着大家的话,心里满是欣慰:“其实传统节日和《诗经》一样,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宝藏。冬至包饺子,不只是为了吃饱,更是为了传承‘团圆’‘平安’的美好愿望;读《诗经》,也不只是为了背诗,更是为了感受古人的生活智慧和情感。今天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希望大家能在体验习俗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让这些美好一直传承下去。”
说话间,食堂的师傅来帮忙煮饺子了。热水在锅里翻滚,饺子一个个下锅,很快就浮了起来,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同学们排队领饺子,热气腾腾的饺子捧在手里,暖到了心里。大家一边吃着饺子,一边继续聊着《诗经》里的冬天,聊着自己对传统习俗的理解。
苏松咬了一口饺子,满足地说:“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包饺子,感觉比平时吃的饺子香多了!而且听了大家聊《诗经》,我对冬至又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这个节日里藏着这么多文化内涵。以后每年冬至,我都要和家人一起包饺子,给他们讲讲《诗经》里的冬至。”
宋子充也笑着说:“我打算把今天的活动写进我的错题本里,作为‘传统文化实践’的记录。以后复习累了,翻到这一页,就能想起今天的热闹和温暖,也能想起《诗经》里的美好。”
尤龙吃着饺子,心里格外温暖。他想起之前因为家庭压力而低落的日子,想起宋子充悄悄分享的错题解析,想起白墨的鼓励,还有今天大家一起过冬至的热闹场景。他忽然觉得,传统文化就像这冬至的饺子,能给人温暖和力量,而诗社的伙伴们,就像家人一样,陪伴着他,一起追寻美好的事物。
活动接近尾声时,贺花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自己设计的冬至贺卡,贺卡上画着饺子和扶苏树,还写着《诗经?豳风?七月》里的诗句:“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希望大家能像诗句里说的那样,健康长寿,也希望大家能一直热爱传统文化,让这些美好陪伴我们走过每一个冬天。”
同学们拿着贺卡,脸上满是笑容。窗外的雪还在下,可教室里的温暖却久久不散。这个冬至,因为有了饺子的香气,有了《诗经》的韵味,有了伙伴们的陪伴,变得格外特别。
走在回家的路上,苏松看着手里的贺卡,想起了贺花说的话。他忽然明白,传统文化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融入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 是冬至的饺子,是《诗经》里的诗句,是和伙伴们一起体验习俗的快乐。这些美好,就像冬日里的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道路。
而贺花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同学们离去的背影,心里满是期待。她知道,今天的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传统节日,更多的《诗经》美好,等着大家一起去体验、去探索。她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传统文化一定会像这冬至的饺子一样,永远热气腾腾,永远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