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墨中有白 > 第56章 宋子都的开学转变,少了几分浮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章 宋子都的开学转变,少了几分浮躁

开学第一周的诗社线上读书会,宋子都提前十分钟就进入了会议室。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在镜头前摆弄文具,而是端坐在书桌前,面前摊着一本写满批注的《诗经译注》,指尖轻轻按着书页上 “如切如磋” 四个字,眼神沉静又专注。屏幕陆续亮起,苏松抱着他的《高三?人物志》冲镜头挥手,贺花举着刚画好的汉服纹样草图打招呼,宋子都只是温和地笑了笑,轻声说:“大家都到齐了,我们开始吧。”

按照惯例,读书会的第一个环节是分享寒假阅读心得。苏松率先开口,讲起自己在老家收集民间小诗的经历,贺花则分享了从《诗经》中获取的汉服设计灵感,轮到宋子都时,他没有急着说话,而是先翻开《诗经译注》,翻到夹着银杏叶书签的那一页 —— 那是他寒假里反复研读的《卫风?淇奥》。

“这个寒假,我原本计划去 A 省的木雕古镇和 b 省的历史博物馆,后来因为家里的事没能成行。” 宋子都的声音比往常沉稳了些,“最开始我特别失落,觉得寒假要浪费了,直到我翻开这本《诗经译注》,跟着里面的注释‘游览’那些文化景点。有天晚上,我读到《淇奥》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突然想起爷爷说他年轻时学过木雕,就缠着他教我刻小物件。爷爷刻了一朵桃花,我刻了一片芦苇,刻坏了三四块木头才成功。那天晚上,我握着手里歪歪扭扭的芦苇木雕,忽然明白,不管是读书还是做事,都像雕琢木头一样,得沉下心慢慢来。”

他顿了顿,指尖轻轻摩挲着书页上的批注:“以前我读《诗经》,总想着快点记住诗句,好跟大家分享‘我读过’,可这个寒假我发现,慢慢读才能读出味道。比如《蒹葭》,我之前只记得‘道阻且长’,这个寒假我反复读了五遍,才注意到‘白露为霜’‘白露未曦’‘白露未已’里的时间变化,原来诗人是用露水的变化写追寻的漫长。这次寒假虽然学习任务繁重,但我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并没有减少,反而更加专注和投入 —— 不再追求‘读过多少’,而是在意‘读懂了多少’。”

屏幕里安静了几秒,白墨最先开口:“子都,你好像变了好多。以前你分享心得时,总喜欢说‘我又读了哪本书’,现在却能说出这么多细节和感悟,太让人惊喜了。” 尤龙也跟着点头:“我也有这种感觉!之前你总说‘要去很多地方旅行’,现在却能在书里找到乐趣,这种心态真的很棒。” 宋子都笑了笑,说:“其实也多亏了大家。寒假里我状态不好时,是你们劝我慢下来,还跟我分享学习方法,我才慢慢调整过来。”

那次读书会之后,宋子都的转变越来越明显。以前他参加诗社活动时,总是第一个提出 “要做有趣的活动”,比如搞汉服快闪、拍短视频,却很少考虑活动的文化内涵;现在他会主动提出 “我们先把《诗经》某一篇的文化背景吃透,再策划活动”。有次贺花提议为汉服改良设计一个 “春日主题” 纹样,宋子都没有立刻附和,而是说:“我们可以先梳理《诗经》里描写春天的诗句,比如《桃夭》的‘灼灼其华’、《出车》的‘春日迟迟’,分析这些诗句里的意象特点,再结合现代审美设计,这样纹样既有文化底蕴,又不会显得生硬。”

他还把这种 “专注” 带到了学习中。以前宋子都写作业时,总喜欢一边听歌一边做题,遇到难题就烦躁地翻书;现在他会提前把手机调成静音,坐在书桌前先列好学习计划,遇到难题就拿出草稿纸慢慢演算,实在不懂就标记下来,第二天请教老师或宋子充。有次苏松找他一起做数学题,发现宋子都的草稿纸上写满了清晰的解题步骤,甚至还标注了 “这一步容易忽略定义域”“可以用辅助线简化计算”,苏松惊讶地说:“子都,你现在做题也太认真了吧!以前你草稿纸都是随便画几笔。” 宋子都笑着说:“其实沉下心来做题,反而觉得没那么难了,而且算出答案的那一刻,比刷短视频还开心。”

宋子都的转变,也悄悄影响着诗社的其他成员。之前苏松写《高三?人物志》时,总想着快点写完 “凑字数”,看到宋子都认真研读《诗经》的样子,他也开始放慢速度,仔细打磨每一个故事细节,甚至专门回老家采访老人,补充民间文化素材;贺花设计汉服纹样时,原本喜欢追求 “华丽款式”,受宋子都影响,开始研究《诗经》里的传统色彩和纹样寓意,比如用 “缟衣綦巾” 里的素白和浅绿搭配,让设计更贴合传统文化;尤龙之前工作累了就想偷懒刷手机,现在会学着宋子都的样子,在休息时读几页《诗经》,或者练习刻简单的木雕小挂件,让放松时间也变得有意义。

有一次,诗社成员们在社团活动室整理 “汉文化推广计划” 的资料,贺花突然说:“你们有没有觉得,最近我们都不那么浮躁了?以前我们总想着快点做完活动,现在却会花时间讨论细节,甚至为了一个纹样的设计反复修改。” 白墨点点头:“我觉得是子都影响了我们。他现在做什么都很专注,我们看着也跟着沉下心来了。” 宋子都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其实我只是觉得,做传统文化相关的事,就得慢一点、细一点,不然就是对文化的不尊重。”

那天下午,阳光透过活动室的窗户,洒在满桌的资料和设计稿上。宋子都坐在角落,认真地整理《诗经》诗句与传统手工艺的对应表,时而抬头和苏松讨论某个诗句的出处,时而帮贺花核对纹样的文化寓意。苏松看着眼前的场景,忽然在《高三?人物志》上写下:“这个学期,子都的转变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们心里的浮躁。原来专注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选择 —— 选择沉下心来,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认真感受每一份知识,这样才能在传统文化的世界里,找到真正的乐趣和意义。”

后来,在宋子都的提议下,诗社还多了一个 “每周静心时刻”—— 每个周五下午,大家会在社团活动室里安静地读一小时书,不讨论、不喧哗,只专注于眼前的文字。有时宋子都会带爷爷做的木雕工具,教大家刻简单的《诗经》意象;有时白墨会带自己煮的茶,分给大家喝。在那个安静的小时光里,成员们渐渐学会了与自己对话,也更加懂得了 “慢下来” 的意义。

宋子都看着身边认真读书的伙伴们,心里满是踏实。他想起寒假里那个失落的自己,想起诗社成员们的鼓励,忽然明白,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调整自己的过程 —— 从浮躁到专注,从追求表面到深入内涵,而这份转变,不仅让他收获了知识,更让他找到了与传统文化相处的正确方式。他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在等着他们,但只要保持这份专注和踏实,就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