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女穿男之墨兰科举路 > 第203章 请立太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汴京城西,一处看似寻常却守卫森严的宅邸内,气氛凝重,此处正是朝中老臣,门生故旧遍布的严藩府上。

此刻,几位与严藩关系密切的官员正聚在一处,低声议论着今日朝堂之上盛长梧所受的嘉奖,以及那番敲山震虎的训诫。

“严老,这可如何是好?这盛长梧,年纪轻轻,野心却是不小啊!”一位留着山羊胡的官员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他今日能借官家之手处置那些地方上的小角色,来日羽翼丰满,难保不会将矛头对准我们!”

“是啊,严老,”另一名胖乎乎的官员擦着额角的汗,“看他这行事作风,雷厉风行,又深得圣心,颇有……颇有当年范仲淹的影子啊!”

“范仲淹”这个名字一出,在座几人的脸色都更加难看,当年范仲淹虽未成功,但其整顿吏治、考核官员的措施,着实让他们这些习惯于安逸、甚至暗中牟利的旧派官员元气大伤,至今心有余悸。

“严老,决不能再出一个范仲淹了啊!”几人几乎异口同声,目光齐齐投向端坐主位,一直闭目养神的严藩。

严藩缓缓睁开眼,眼中精光一闪而逝,他声音低沉,带着久居上位的威严:“老夫自然知晓,这盛长梧绝非池中之物,更非善茬。此子心思缜密,行事果决,且……很会爱惜羽毛。”

他顿了顿,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带着一丝无奈与恼火:“可如今,他圣眷正隆,荆州之功摆在眼前,新粮推广亦是利国利民的大功绩。我们即便想弹劾,抓不到他的切实把柄,又如何动得了他?难不成去弹劾他能力太强、过于勤勉吗?”

厅内一时寂静。几位官员面面相觑,他们平日里结党营私、捞取好处的手段娴熟,可真要找出盛长梧这种近乎“完人”的政敌的破绽,却一时束手无策。

“这……”有人犹豫着开口,“或许,可以从孝道上做做文章?听闻他携母分府别居……”

严藩冷哼一声,打断道:“盛纮尚在,他携生母林氏分府而居,虽有争议,却也算不得十恶不赦的大不孝。何况官家对其母妹皆有恩赏,这点分量,不足以撼动其根基。”

他目光扫过众人,带着几分恨铁不成钢的意味,“说到底,还是你们不争气!老夫想提拔,屡屡被阻,倒是让这黄口小儿一次次立下大功,出尽了风头!”

见众人哑口无言,严藩知道靠他们是想不出什么立竿见影的妙计了,他重新闭上眼睛,沉吟片刻,再睁开时,眼中已是一片冰冷与决绝。

“罢了。”他缓缓道,“盛长梧再得圣心,终究是官家看中的人。可诸位别忘了,官家……终究有龙驭上宾之日。”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随即露出心领神会的神色,是啊,一朝天子一朝臣!尤其是像盛长梧这样,与前任皇帝绑定极深、权柄日重的年轻重臣,新帝登基,出于稳固自身权力的考虑,多半会心生忌惮,加以打压甚至清洗。这是历代权力交替时常见的戏码。

严藩见众人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压低了声音,斩钉截铁地说道:“所以,当下的要务,并非是急于扳倒如日中天的盛长梧,而是……确保下一任天子,是我们能够接受,甚至……能为我们所用之人。”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其中一位掌管礼制的官员:“明日大朝,你我便联合几位大臣,上奏官家,以固国本、安民心为由,恳请官家……早立太子!”

几位官员精神一振,齐声应道:“是!谨遵严老吩咐!”

翌日大朝,果然如严藩所谋划,以他为首的一批官员,在议事接近尾声时,齐齐出列,言辞恳切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大义,联名上奏,恳请官家早立太子,以固国本,以安天下民心。

这突如其来的奏请,如同一把尖刀,精准地刺中了赵祯内心最深的隐痛与逆鳞,他登基多年,子嗣艰难,皇子皆早夭,至今膝下犹虚。

此事本就是他心中难以愈合的创伤,如今被臣子们这般公开、集体地逼迫,无异于将他的伤疤血淋淋地揭开,公之于众。

“你……你们!”赵祯脸色瞬间铁青,胸膛剧烈起伏,指着下方跪倒一片的官员,气得手指都在微微颤抖,“朕尚且在位,尔等便如此迫不及待了吗?!”

然而,严藩等人既然敢发难,自然是做好了准备。他们丝毫不惧天颜震怒,反而更加“义正辞严”地叩首,声音整齐划一:“陛下!臣等一片赤诚,皆为江山社稷计!储君乃国之大本,一日不立,则朝野一日不安,民心一日不定!此非为臣等私心,实乃为陛下、为大宋千秋万代着想啊!”

这番冠冕堂皇的话,将赵祯堵得哑口无言,他若强行驳斥,反倒显得他置江山社稷于不顾,只顾一己之私。

巨大的愤怒、委屈和一种身为帝王却无法掌控子嗣命运的无力感交织在一起,几乎让他窒息。他猛地一挥袖袍,声音冰冷彻骨:

“退朝!”

说完,不再看那些跪地不起的官员,径直起身,拂袖而去,在转身的刹那,他的目光在班列中扫过,看到了并未参与此次奏请、垂首静立的盛长梧。

“盛少卿,”赵祯脚步一顿,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寻求慰藉,“随朕来。”

盛长梧默默跟随赵祯来到御花园。秋日的御花园已有几分萧瑟,一如赵祯此刻的心境,他屏退了左右,独自走在前面,背影在秋风中显得格外孤寂。

走了许久,赵祯才停下脚步,望着满池开始凋零的残荷,声音沙哑地开口,像是在问盛长梧,又像是在问苍天:“盛卿,你说……为何上天待朕如此之薄?朕自问登基以来,勤政爱民,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何……为何就不能赐给朕一个健康的皇子?!”

他开始絮絮叨叨地诉说,从最初的期盼,到一次次失望,再到如今近乎绝望的痛苦,这些话语,他无法对后宫嫔妃言说,无法对朝堂大臣倾吐,此刻却对着这个年轻却沉稳、似乎总能理解他苦衷的臣子,尽数道出。

盛长梧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只是适时地递上一方干净的帕子。待赵祯情绪稍平,他才缓声道:“陛下切莫过于伤怀。陛下仁德布于四海,泽被万民,如今推广新粮、整顿慈幼,皆是莫大功德。上天有好生之德,必会感念陛下诚心,终有让陛下得偿所愿的一日。”

他的安慰并无新意,但在此刻赵祯听来,却比那些大臣们冰冷的“为国请命”要温暖得多。赵祯长长叹了口气,眼中恢复了一丝清明,拍了拍盛长梧的肩膀:“希望……如盛少卿所言吧。”

又在园中走了片刻,赵祯心绪稍定,便让盛长梧回去了。

然而,白日里被臣子逼迫的屈辱,和对子嗣的深切渴望,在夜深人静时再次翻涌上来,赵祯不愿认命,他不相信自己真会无子!

从这一夜开始,赵祯仿佛要与天命抗争一般,开始了极其勤奋的“造人”活动,他几乎夜夜留宿后宫,遍施雨露,期盼着奇迹的发生。

然而,他毕竟已不再年轻,如此连续几日,便觉精力不济,身心俱疲,身体的透支和内心深处的焦虑交织,反而让他更加憔悴。

在又一次感到力不从心后,赵祯颓然地靠在龙床上,望着明黄的帐顶,眼中充满了不甘与无奈。他终究是意识到了,有些事情,并非努力就有结果。

他歇了这份近乎疯狂的心思,但并未完全放弃,他秘密宣来太医,令其配制温补固元、有助于子嗣的汤药,定时服用。

之后,他虽然不再像之前那般夜夜笙歌,但仍会按照太医的建议,时不时在后宫留宿,只是那份急切与执念,已渐渐被一种深沉的无奈和听天由命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