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让你写歌挣钱,你干翻娱乐圈 > 第219章 这小伙子,可以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9章 这小伙子,可以呀!

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讨论国宝回家的话题,有人分享流失文物的故事,有人科普追索文物的法律,有人晒出自己去博物馆拍的照片;看着各地的博物馆都借着这股劲儿,推出了线上青花特展,评论区里一片“想去现场看”的呼声。他心里既踏实又期待,知道火候差不多了,就差最后那把火。

他知道,好饭不怕晚,曲爹们的认可,迟早会来的。就像春天播种,只要土够肥、水够足,总有收获的那天。

可谁也没料到,网上的舆论会发酵得那么快,像野草似的,一夜之间就长满了整个山坡。大概是网友们觉得光自己支持还不够,想让这事更有分量,开始集体“@”起华国的曲爹们来。

“张老师,听听《青花瓷》吧!为了国宝,推一把!”后面跟着个作揖的表情包。

“李老师,这歌真的绝了,您肯定喜欢!我奶奶都听哭了,说想起了小时候家里的那只青花碗。”配了段奶奶听歌的视频,老人坐在藤椅上,眼角确实闪着光。

“求曲爹们听听!这是为咱国宝写的歌啊!多一个人推荐,就多一分力量!”这句话被复制粘贴了无数遍,像条接力的绳子。

一时间,几位曲爹的社交账号评论区像开了锅,热气腾腾的。每天新增的消息数以万计,有的是真心推荐,写得情真意切;有的是软磨硬泡,用“卖萌”“撒娇”的语气求关注;还有的干脆刷屏“求推荐”,看得人眼晕,连翻页都翻到手酸。

曲爹们哪见过这阵仗?本来想安安静静搞创作,关起门来跟音符打交道,结果手机天天“叮咚”响个不停,锁屏界面被消息占得满满当当,删都删不过来。

有位曲爹嫌吵,想把评论关了,又怕被说“摆架子”,只能忍着;另一位干脆把手机扔给了助理,眼不见为净,可助理每隔半小时就来汇报一次“战况”,听得他头都大了。着实头疼得厉害,像被一群蜜蜂围着,想躲都躲不开。

其实私下里,几位曲爹早有交流。他们有个私密的微信群,平时不怎么说话,最近却热闹得很。有人已经偷偷听过《青花瓷》了,在群里发了句“这歌有点东西”,后面跟着个竖大拇指的表情。

其他人纷纷附和,说旋律抓耳,歌词有底蕴,尤其是那份对文化的敬畏和对国宝的牵挂,藏不住,像酒里的香,开盖就能闻见。

可谁都没先开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在等别人先表态。倒不是不想支持,实在是这事儿太受关注,像站在聚光灯下,一举一动都被人盯着。

谁先站出来谁就是“出头鸟”,万一后续有什么岔子——比如歌曲版权出了问题,或者国宝追索遇到了阻碍——自己的名声可就栽进去了。他们都是惜名如金的人,宁愿慢一步,也不愿冒风险。

就在这僵持不下的时候,华国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曲爹——陈伟强,率先打破了沉默。

他是圈内资格最老的几位之一,写过无数经典作品,从红歌到影视金曲,跨度大得很,家里的奖状能糊满两面墙。可他性格却像个老顽童,平时不爱掺和热闹,就爱闷头搞创作,有时候为了一个音符,能在钢琴前坐一整天,连饭都忘了吃。

这次为了一首献礼建国的曲子,他特意闭关了半个多月,把自己关在郊区的工作室里,手机都调成了静音,外界的风风雨雨愣是一点没听见。

工作室里没装电视,连网络都时断时续,他就抱着本乐谱,从早到晚跟音符较劲,饿了就泡包方便面,困了就在沙发上眯一会儿,活像个苦行僧。

这天傍晚,陈伟强总算把曲子的最后一个音符敲定。他伸了个懒腰,浑身的骨头“咔吧”响,像生锈的门轴终于转动了。摘下老花镜揉了揉眼,镜片上沾着点灰尘,是他埋头写谱时蹭上的。随手拿起桌上的手机想看看时间,屏幕亮起来的瞬间,他差点没把手机扔出去——消息提示像瀑布似的往下滑,一条接一条,根本停不下来,未读消息的数字后面跟着一长串零,粗略一数,竟有十几万条。

“这是咋了?”陈伟强愣住了,老花镜往鼻梁上推了推,镜片滑到鼻尖,他也没在意。手指在屏幕上划了半天,划得指腹都发烫了,才勉强搞明白——好像是首叫《青花瓷》的歌,火了,还跟什么国宝回家有关,网友们都在喊他去听,评论区里一片“陈老师听听看”的呼声。

老爷子来了兴致,像个好奇的孩子。他点开自己常用来听歌的软件,那软件还是孙子去年帮他装的,界面简单,就一个搜索框。他戴着老花镜,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青花瓷 许意”,手指有点抖,好几次都按错了键。

前奏一响,那几句清脆的古筝声就像滴在玉盘上的水,“叮咚”几声,瞬间抓住了他的耳朵。那音色,不是合成的电子音,是实打实的古筝弹出来的,带着点弦的震动感,真实得很。等许意的声音出来,带着点温吞的磁性,不疾不徐,像有人在耳边讲故事,唱到“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时,陈伟强手里的茶杯都忘了放下——那茶杯是他用了多年的紫砂杯,里面的茶早就凉透了,可他愣是没察觉。

“这意境,绝了!”他小声嘀咕了一句,把音量调大了点。

他跟着节奏轻轻晃着脑袋,手指在膝盖上打着拍子,一遍听完不过瘾,又倒回去听第二遍、第三遍。越听越觉得有意思,旋律里有江南的柔,像春雨打在油纸伞上;歌词里有文化的根,像老槐树的根须,深深扎在土里;连编曲里藏着的那些小细节——比如间奏里若有若无的编钟声,像是从博物馆里传出来的,都透着股对传统的尊重。

“这小伙子可以啊!”陈伟强拍着大腿笑了,眼角的皱纹堆成了花,像盛开的菊花,“年纪轻轻,有这心思,不容易!现在的年轻人,能沉下心来琢磨这些的,不多了。”